上期和大家分享了设计篇中的“帕累托法则”,也就是二八定律,今天我们再来和大家聊聊“多功能代价”。
《通用设计法则》中提到,瑞士军刀包含多种工具,灵活性强,但对于单功能的工具而言,这套工具的使用性很差;对于产品也是一样,并不是功能越多越好,有的时候产品的功能增多,可以满足更多用户需求,但可用性和操作性会降低,反而会大大的降低用户体验。
每款产品都有着自己的定位和核心功能,例如搜索引擎是搜索功能、墨迹天气是天气预报功能、微博是内容平台、微信是通信功能和支付功能。
如果在核心功能之外,添加了一些附加功能,用户很有可能是不买账的,即使这个功能长期来看可能是有利于商户的。
在《通用设计法则》中提到,功能的增多势必会增加用户的认知负担,导致产品更复杂,更难学习,这也就是为什么功能越多产品的可用性越低了。
这里有个段子还挺契合这个观点的,能治一种病的是好药,而包治百病的往往是假药。
数年前,谷歌出了一款叫做iGoogle的工具,一时风靡,在这个工具上,用户可以把自己需要的功能添加到一个页面上,包括自己的电话、短信、Ins、天气预报等等。所以就是登录这个页面一次,就可以做很多工具的事情,中国包括百度网易等很多公司都做了类似工具,但逐渐销声匿迹了,也是一样的道理。
还有一个经典的正面教材,Instagram 的前身 Burbn 最初是一个位置打卡、制定出行计划、评价、分享照片的应用。后来运营人员发现用户主要用这款产品来分享照片,于是将除此之外的功能剔除,并更名为「Instagram」。精简后的 Instagram 在不到一周的时间内就获得超过 10 万用户,一跃创造了 APP 用户增长最快的记录。
同样根据kano模型,除了核心功能之外,期望属性和魅力属性才会让用户满意,而无用属性甚至负面属性还有可能造成用户的流失。
不过,在产品还在探索阶段,当用户没有明确的需求时,可以小步快跑验证MVP,功能越多意味着未来能够满足意料之外的需求,有可能带来意外之喜。
因此,当无法明确用户需求时,提供多样的功能可以提高产品未来的可拓展性,当用户有明确的需求时,简洁专一的功能可以提高产品的可用性。
所以,在我们的产品设计时候,我们灵魂拷问自己,也要设身处地的就是想,这样的交互我们自己使用感觉是什么样的?这个功能到底是不是核心功能?如果没有会不会造成负面影响?
我们可以体验下国民级产品,微信、抖音、小红书、甚至我们都吐槽过的12306,是不是我们用它的核心功能时候很顺畅?是不是也符合二八定律,80%的时间花费在20%的功能上?
一款好的产品需要同时兼顾新用户和资深用户的需求。对新用户来说,需要功能明确、清晰,而老用户则需要高效使用常用功能。
切记不可迎合某一种用户,把不必要的信息当成核心功能来实现,功能并不是越多越好,不是越多就越能够给予用户更好体验,用户往往希望在一个平台上满足自己的一个核心需求。
记住,喜欢是放肆,爱,是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