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重庆市巴蜀中学校第三届课程博览会暨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课程峰会在巴蜀中学举行。来自市内外的教育专家学者围绕如何深化高中课程体系建设,推动“双新”国家级示范校高质量发展进行了交流探讨。
本次活动以“同创造,共未来”为主题,分为学术论坛、课程博览会展示与交流等环节。在学术论坛活动中,东北师大附中副校长张福彦以《以多元促个性,以学术引方向——东北师大附中课程建设实践》为题,介绍了东北师大附中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以及校本课程精品化打造的实践与研究。其中,该校的“12345”学术型课程体系建设,得到了与会者的一致称赞。
广东实验中学课程与教学发展中心主任胡正勇以《指向拔尖科技人才培养的高中STEM校本课程体系建设》为题,讲述了该校STEM校本课程体系建设的效果与反思,令现场的听众收获颇丰。
成都七中教务处主任周莉莉则围绕《五育建构 双核并举——成都七中课程建设实践》这一主题,讲述了该校通过“德育上自治,智育上自学,体育上自强,美育上自乐,劳育上自立”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形成学校德育的特色发展路径。
重庆市巴蜀中学校课程管理中心主任周刘波以《挖掘潜能,张扬个性——重庆巴蜀中学课程建设的探索》为题,分享了巴蜀中学在“双新”示范校建设背景下课程建设的思考,以及经验和成果。
据了解,2020年7月,教育部公布了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和示范校名单,巴蜀中学与东北师大附中、广东实验中学、成都七中等学校一起名列其中。按照教育部的相关要求,各地“双新”国家级示范校要在课程建设、教学改革、考试评价等关键领域进行积极探索,形成一批可借鉴、可推广的有效经验和成果。
在过去的一年里,巴蜀中学扎实推进特色化的学校课程建设,积极探索“五育”并举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完善校本教研制度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在“双新”国家级示范校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果。
在课程建设方面,巴蜀中学进一步完善了“潜能·个性”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个大类。其中,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保证开足、开齐,全面实施《课程标准》与实验教材,加强教学管理和研究,构建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
校本课程则包含了知行课程、学养课程、挑战课程三个模块,保障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个性成长。每一年,学养课程从“品格·兴趣”“文化·审美”“志向·体魄”三个维度,为学生提供了100多门选修课,涵盖了人文、科学、体育、艺术等门类,其中有19门被评定为市级普通高中精品选修课程。
此外,学校还建设了6个市级普通高中课程创新基地,为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优质的教育在‘选择’,而巴蜀中学的教育,也正是致力于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赋予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和选择权,让不同潜质的学生得到针对性的培养并个性化地成长。”巴蜀中学党委书记、副校长舒义海称,本次课程峰会旨在合力聚能、智慧共生,以此进一步深化高中课程体系建设,把学校课程建设与办学品质提升结合起来,推动“双新”国家级示范校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