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咕噜网消息】曾经以开创“一小时送货”、“限时送”、“定时送”等多种创新配送服务而闻名的快书包,如今却面临在微博上公开叫卖的尴尬境地。近日,快书包创始人徐智明在微博上宣布,确认将快书包出售,具体形式和金融目前还未确定,而最终结果也是由董事会来决定。
快书包即将出售
成立于2010年6月9日的快书包,首先在北京市市区开通了一小时配送服务,并创新推出“限时送”和“定时送”。5年多来,快书包的业务拓展到上海、西安、成都、长沙、杭州、深圳7个城市,配送团队接近100人,商品也从图书扩展到零食、家居、数码、日用品等品类。
快书包凭借“快”的物流,从2011年开始,业绩以每年2倍多的速度快速增长,到了2013年,快书包的营收达到1000万,在2014年,已经有部分站点开始实现了盈利。然而,也正是因为快书包的快速扩张导致成本增加,资金链断裂。在2014年下半年开始,徐智明坦诚“我已经没钱可烧了”,在9月他宣布停止“一小时送货”并裁掉了整个配送团队。
而投资商此时认为,快书包的发展速度依旧赶不上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速度,甚至在2014年有所下降,并没有追投的意思。“如果不是2000万元,而是2亿美金,那么徐智明可能就有胜出机会了。”当当网CEO李国庆进一步分析,快书包陷入的窘境不是图书电商出了问题,而是融资的问题。
现在融资也是有问题,快书包裁掉了整个配送团队,停止了“一小时送货”服务,快书包也就剩下品牌价值以及留下来的运营团队。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京东、苏宁、亚马逊等都在推快速送达,1小时的需求是越来越旺盛的。但快书包对他们来说快书包的价值可能没有那么大,徐智明分析到,可能传统企业对快书包的兴趣会更大一点。
目前,对于快书包将多少价格、何种方式、何时出售,还未敲定。徐智明透露,目前出售的决定还是他个人的决定,如果有合适的买家和价格,最后会由董事会来决定通过。
快书包失败的原因
其实,在2011年的时候就有业内人士对徐智明推出“一小时书到手”表示了担忧,理论上讲,书籍不是对时效很敏感的产品,所以快书包主打的特点“一小时书到手”其实不怎么实用,只是听起来很性感,也许会有促进冲动消费的作用。将来做大的话,一小时的承诺对物流体系的压力会很大,需要严格筛选出售的商品数量和种类。要严格保证时间,就一定要严格限制商品数量和种类,做小而精,别做大而全。
甚至当时有人向徐智明问到“快书包靠谱吗?”,徐智明当时的回应是,“靠谱不靠谱,我说了不算呀。需要时间和市场的检验,只要顾客认可那就靠谱。我自己肯定是认为靠谱的,否则就不做了。具有创新性的东西,成不成,试了才知道。”
果然,试了之后确实算是成功,但却败在了“快”上。电子商务,唯快不破!对于用户来讲,不管买的什么,总是希望能快一点收到商品。因此,模式本身的价值毋庸置疑。以书这一大众商品切入,能迅速扩大知名度、形成口碑效应,还能抓住购买力较强的中高端消费者,为日后顺利添加其他品类建立基础。当然,这只是愿景。
现实的问题是书籍并不是像食品、鲜花那样及时性敏感的产品,现在类似快书包这种短距离电子商务的问题在于如何去平衡单次送货毛利和物流成本,尤其是在前期用户数量不够的时候,单次配送成本高,物流成本巨大。
快速的扩张,拓展全国7大城市,商品品类也从单一的书类扩展到零食、家居、数码、日用品等品类。先后只融资2000万的快书包支撑了4年也算是不错的了。“一小时送货”的模式是1997年一家叫做Kozmo.com的公司首创,在一小时内将娱乐音像制品和食品等利用网络递送到客户手上。2000年,张永青创办了“E国一小时”,也承诺在用户下单后一小时内将货物送到用户手上。这两家公司当时都获得了良好的用户口碑,然而终因种种原因未能生存下来。
Kozmo.com和“E国一小时”的失败,快书包在创立之初也被业界质疑,“快”的背后意味着有成本,投入产出比很低。快递的背后,送货的快慢都有成本,由于书的客单价低,其毛利支撑不了业务的发展。
而徐智明将此次失败的原因总结为,快书包的问题在于没有赶上移动互联网的好时机。2010年,中国的智能手机还没有普及,快书包的整个思维都是PC互联网思维,当时想不到结合地理位置和手机来解决人力问题。由于快书包过早的进入,快书包已很难转型。所有的思维、以及技术架构都是建立在PC互联网之上,“我们已经很难向移动互联网来转型了。”
对比国外一小时送达模式
相较于快书包的失败,远在美国的创业公司Instacart却走着与快书包不同的道路。前不久,主打“一小时送达”的美国杂货投递创业公司Instacart却筹集到了2.1亿美元融资,估值更是高达20亿美元。
从一开始Instacart就注定了要比快书包走得更远。Instacart一开始没有选择单一品类作为突破点,而是选择日常杂货作为经营的重点。这些杂货都是Instacart在当地杂货店精挑细选而来,并且只通过手机发布,从农产品到熟食、酒、零食,再到化妆品等都能找到。从上至诸如西夫韦(Safeway)、全食(WholeFoods)、TraderJoe’s及好市多(Costco)等连锁零售商,下至规模较小的独立超市的存货目录中选购商品。品种之丰富,品类之齐全,令快书包望尘莫及。
此外,Instacart在如何利用人力以及物流是否自建上有太多值得借鉴的地方。Instacart是不需要自建仓库、组建车队,唯一要做的就是为采购者与用户提供一个交易的平台,这是一个采用众包方式为用户提供快递的服务。通过Instacart一旦客户下达订单之后,程序就会通知个人购物配送员,告诉他们去哪家商店,所购商品位于哪个货架通道中的哪个货架上。
在未来,或许一小时送达本身就是个伪命题。速度不是第一位的,价钱+送货的时机+送货的地点才是重要的,要尽可给客户多种物流解决方案,来适应不同客户的需求。未来物流发展需要的是差异化,以及差异化中的规模化。就现在而言,一小时送达看上去仍然更适用于快餐和急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