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小鹏汽车正式公布了生态企业新成员深圳鹏行智能研究有限公司,并发布了首款智能仿生四足机器人——全球首款可骑乘的智能机器马小白龙。无独有偶,就在上个月的20号,特斯拉的CEO埃隆马斯克在特斯拉AI日上,带来了仿生机器人 Tesla Bot。而宣布造车的小米则是在8月10日推出了昵称为「铁蛋」的四足仿生机器人CyberDog。仿生机器人在近几年也越来越成为国内外安防行业和科技公司所关注的重点。
“仿生机器人”是指模仿生物、从事生物特点工作的机器人。不论是传统的机器人研究团队,还是新兴的互联网公司,大家都齐刷刷地把目光集中在这一片看似有着远大前景的“龙兴之地”,试图通过不断地投入和研究,从而在未来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而这场围绕着“仿生机器人”所展开的军备竞赛,究竟是市场噱头所带来的晶莹泡沫,还是真正能获得成果,有所成就,并在不远的未来大量投入安防等领域的一块飞地呢?
就目前而言,对于“仿生机器人”这样一个很大的门类,不同类型的机器人之间的发展差距巨大。因此,我们在研究仿生机器人时,并不能一概而论,将不同类型的机器人归纳在一起进行论证研究并不能从中看出端倪。所以,笔者在此将目前主流的仿生机器人按照其运动方式分为了三大类:
1、四足式机器人
毫无疑问,四足机器人是目前市场中的主流。不论是前文所提到的“机器马”小白龙,还是小米推出的机器狗“铁蛋”都属于这一范畴。得益于四足生物平衡性、速度等特点,自仿生机器人概念提出之时,四足机器人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人们的首要研究对象。
以一直位于世界仿生机器人研究前列的“波士顿动力”公司为例,这家脱胎于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实验室的行业先锋,早在上个世纪就开始了针对足式机器人的研究,得益于常年来的不断努力,终于在2005年发布了第一款四足机器人“Big dog”,此后数年间,波士顿动力又相继研发了多款四足机器人。终于在2017年,首次对外展示了SpotMini机器狗,他们发布的官方页面上显示了有关SpotMini的一些配置信息。这个纯电动机器人在充满电的情况下可以使用90分钟,最大载重量为14千克,大约是其自身体积的二分之一。如今,这条搭载了多项黑科技的小狗已经广泛运用到了多种工作场景,不论是警察执法、士兵演习还是饱受辐射摧残的切尔诺贝利,都出现过它们的身影。
而波士顿动力在机器人领域中的深耕细作不仅使自己成为了该领域的佼佼者,2018年,波士顿动力将部分研究发现及成果开源,也帮助了现在的急切跨入仿生机器人领域的企业。不论是小米还是小鹏,通过观察不难发现,他们所制造的仿生机器人或多或少都带有“波士顿狗”的影子。得益于四足机器人的长足发展,发展前景来说,四足机器人绝不是市场噱头,而是实实在在,在可见的未来可以广泛运用装备的机器人。
2、人形机器人
而就人形机器人而言,相关的技术发展便没有那么快速了。由于开发机器人需要兼顾两方面的内容:运动智能和认知智能。而由于人类两足直立行走、使用手来抓取工具物品的特性以及自然界顶级的认知能力,使得开发人形机器人的难度大大提高。即使是前文提到的波士顿动力,虽然在前几日已经做到了让机器人“阿特拉斯”跑酷这一高难度动作,有了很大的技术突破,但是依旧有很长的路要走。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人形机器人相较于其他种类的机器人而言,应用面窄,技术难度高,人们对于人形机器人的要求也很高。就目前的运用场景而言,机械臂和其他类型的智能机器人已经能充分满足人类的安防需求。
所以追根到底,做人形机器人更多是一种出于科学研究方面的需求,这也就意味着,人形机器人可能并不会像科幻小说里那样,在不远的未来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中,而是作为一种科学研究的产物,在实验室中不断更新换代。所以,当马斯克宣布自己公司的仿生机器人TeslaBot可以完成包括跑杂货店、捡拾家用物品和其他日常指令的任务,拥有人类活动水平的双手、有两只脚,能感应和反馈,以实现平衡和敏捷时,不少专家称其为市场噱头、“痴人说梦”不无道理,因为目前并没有一款人形机器人能够做到这些功能。不过,是骡子是马,还得牵出来溜溜。人形机器人是否有商用价值和市场前景,还得看看再说。
3、以生物特性为蓝本的仿生机器人
相较前两种仿生机器人而言,这一类机器人大多使用了人们所意想不到的仿生技术,更倾向于借助一些生物器官的特性来制造机器人。比如,仿生象鼻、仿生章鱼触手这样的机器人,利用一些生物特殊的器官特征,让其从事其他机器难以完成的工作,从而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国内外已经有很多的根据仿生学设计机器人投入到诸如建筑、医疗、应急救援等安防领域之中,就目前而言,这类型机器人的市场前景反而更大,有更强,更广的使用利用价值,对于安防行业来说,有着不俗的意义。
结语:
虽然就目前而言,仿生机器人的发展阶段参差不齐。但是由于仿生机器人拥有类人的环境感知能力,不论是在应急救援、医疗救护,还是诸如日常的巡查值守等安防工作中,都有着不俗的使用价值和市场前景,且目前已有小范围的试点运用。因此,随着物联网技术、5G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研究运用,和仿生机器人技术的不断改善,摆脱掉“市场噱头”的帽子,广泛参与到人类的安防工作中来,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仿生机器人在未来安防行业发展之路中必然会踏出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