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爆发后八路军取得了第1个胜利是(除平型关大捷外,八路军在抗战初期还取得过哪些胜利)

大背景: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军队在河北、晋北、绥西作战失利,让日军得以突破同蒲线(大同至运城至风陵渡,纵贯山西南北)线和平汉线(北平至武汉),山西、河北两省战略走廊洞开。中国军队开始向山西收缩,日军则步步紧逼,拉开了忻口战役太原会战的序幕。

为配合国民党军队正面作战,八路军115师、120师129师分别于1937年8月底至9月东出太原、河北。至9月中旬,115师主力进至晋东北地区的五台繁峙灵丘和冀西阜平地区;9月下旬,120师进至晋西北的宁武地区;9月底,129师东渡黄河,向山西抗日前线进发。



(本文涉及到的几个地点雁门关平型关、阳明堡、娘子关都在上图图内,七亘村在娘子关东南侧几十公里)

本文讲的这几场胜利都发生在华北抗战、太原会战期间,八路军配合国民党军队侧面牵制打击敌人。其间八路军充分发挥灵活机动的特点,充分利用地形优势,克服了装备简陋的劣势,抓住战机,出奇制胜,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下面我们来回顾一下几场比较有代表性的胜利:

平型关大捷

背景:1937年9月,日军突破雁门关及晋北长城各口,威胁太原。中国第二战区第6(总司令杨爱源)、第7集团军(总司令傅作义)于雁门关、茹越口、平型关一线,利用长城沿线有利地形抗击日军;同时要求八路军先头部队开赴晋东北,协同坚守长城防线。115师进至平型关以西大营镇,待机打击进犯之日军。

全面爆发


参战双方:115师685团、686团、687团VS 日军第5师团(师团长板垣征四郎)第21旅团一部及辎重车队


地形:平型关位于山西省东北部,是内长城非常重要的一个关口,也是晋东北的咽喉要道。平型关关前的山口至灵丘县东河南镇是一条长约13公里的深沟,沟底通道宽不过3~5米。地势险要,是伏击歼敌的理想战场。




平型关前的关沟地貌,理想的伏击场所


过程:9月24日,115师林彪、聂荣臻及各级指挥员到关前的关沟至东河南镇地段观察地形,并做出设伏部署。安排686团(团长李天佑,副团长杨勇)实施中间突击,分割歼灭沿公路开进之敌;

685团(团长杨得志)截击先头部队,协同686团围歼进入伏击地域之敌,并阻击敌军回援;344旅(旅长徐海东)687团(团长张绍东断敌退路,并阻击来援之敌;

9月25日凌晨,日军第5师团(师团长板垣征四郎)21旅一部和大批辎重车辆,沿灵丘至平型关公路西进。

7时许,日军全部进入我伏击地带。彼时雨后泥泞,车辆人马拥挤,行动缓慢。115师全线突然开火,敌人乱成一团。

战斗中双方对老爷庙及其附近制高点的争夺成为焦点。我军686团二营控制住老爷庙及以北高地,掌握着战斗主动权。

13时许,伏击圈内的日军悉数被歼!




战果:歼灭日军1000余人,击毁汽车100余辆,马车200余,缴获大量枪支弹药和其他军需品。115师伤亡600人左右。

意义:全国抗战以来第1个歼灭战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大大增强了全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

雁门关黑石头沟两度伏击

背景:日军攻克大同后,继续南下攻击太原。为保卫太原,国民党军队与日军在忻口展开会战。120师奉命挺近晋西北袭击日军的侧翼和后方。



120师贺龙、周士第、关向英、甘泗淇在前线观察地形

参战双方:120师358旅(代旅长张宗逊)716团(独臂团长贺炳炎,建国后授上将军衔)VS 日军辎重车队



黑石头沟地貌

过程:10月18日,716团主力在雁门关以南黑石头沟公路两侧高地设伏,袭击日军运输部队,共毙伤300余敌人,击毁敌汽车20余辆;21日,716团再次于黑石头沟伏击敌运输部队,歼敌一部,击毁敌汽车10辆。

战果:两次伏击战共毙敌约500余人,击毁汽车数十辆,一度截断了大同经雁门关至忻口间的交通,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党军队与日军正面对阵的忻口战役。

雁门关黑石头沟伏击战是继平型关大捷后又一个较大的胜仗,而且是第一次在同一地点两度伏击成功。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高度评价。

夜袭阳明堡机场
  • 背景:

忻口战役、太原会战之中,八路军配合国军在日军之侧翼和后方打击钳制敌人。10月16日,129师385旅(旅长王宏坤)769团(团长陈锡联)进抵滹(此字念hu ,一声)沱河东岸的苏龙口、刘家庄地区,发现附近敌军飞机不断起飞。经反复侦查得知,敌人机场在阳明堡西南3公里处。


参战双方:129师385旅769团 VS 日军阳明堡机场警卫部队




  • 过程:

769团决定出其不意,夜袭阳明堡机场。具体部署如下:3营袭击机场;1营阻击崞(此字念guo,一声)县敌人;2营为预备队;团迫击炮连位于滹沱河南岸,支援3营战斗。

10月19日夜,行动!夜晚是八路军的天下。3营偷渡滹沱河,迅速接近敌机场。第11连在第10连的掩护下迅速扑向敌机。经过几十分钟的战斗,敌警卫部队大部被歼,敌机悉数被毁。

战果:击毁敌机20余架,击毙击伤日军100余。769团伤亡30余人。

意义:使日军在晋北战场一度丧失空中优势,有力地支援了忻口、太原会战。




阳明堡战斗中牺牲的769团三营营长赵崇德(又名宗德)

七亘村两度伏击:

背景:10月中旬,日军沿正太路(正定至太原)西进,直指山西东部门户娘子关。为配合国民党部队正面作战,八路军总部命129师火速向娘子关东南日军侧后出发,寻机歼敌。

10月25日,刘伯承带警卫班亲自到七亘村一带寻找被日军打散的386旅(旅长陈庚,亮剑中李云龙的旅长,现实中的开国大将)771团(团长徐深吉),他发现七亘村四面环山,村前村后都是悬崖峭壁,只有村边有一条宽不足两米的大道,是一处理想的伏击战场。

当日,侦查人员送来情报,有约千人的日军辎重部队正在赶来,距七亘村仅10公里。于是刘伯承决定在七亘村伏击敌人。



七亘村地貌,理想的伏击场所


过程:

一战七亘村:

计划已定,陈赓让772团(团长叶成焕)三营执行伏击任务,由猛将王近山担任指挥。

10月26日拂晓,王近山率三营进入伏击地域。9时,日军前卫步兵进入伏击圈。三营官兵奋勇杀敌,于11时基本将日军整个辎重队歼灭,共打死日军近200人。

10月26日当天,在386旅取得七亘村大捷的当天,娘子关失守。

二战七亘村:

娘子关失守,刘伯承断定日军必定向前线运送物资,而七亘村乃必经之路。刘伯承乃大智大勇之人,他善于打破常规,出敌不意。日军也万万没有想到八路军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在一个地方二次设伏。

10月28日上午10点,侦查分队送来情报称一股日军辎重部队正向七亘村开来。11时,日军辎重队进入伏击圈,王近山当机立断下达了攻击令。由于天降大雨,攻击效果不如第一次,共打死日军100余人。

意义:三天之内,刘伯承、陈赓指挥一个营的兵力连续两次设伏且取得成功,击毙日军三百多人,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由于此次战斗出其不意收到奇效,被很多军事教科书列为经典战例。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