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利文心理学(人格心理学,了解一下)

心理学历史上陆续出现了古典精神分析、新精神分析、行为主义、存在—人本主义、特质流派、认知流派、生物学流派等人格理论。这些理论从不同的角度抓住了人格现象的一部分真理,但是这些理论有各自的概念系统,互相难以沟通。人格就像宇宙一样,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应该有其内在的统一运行机制和统一规律,但是,目前的这些理论有各自的概念系统,难以沟通,这说明人格心理学存在着重大理论困境。为走出这个重大理论困境,就要对目前的各种人格理论和人格科学研究成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建立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来解释人格现象。为此,最重要的就是要回答如下一些根本问题,这些根本问题的回答就构成了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的主要思想。


第一,人格的根本动力问题。这个问题是人格心理学最基础、最核心的问题,因为人格是一个动力系统,首先就要回答人格受什么动力推动的问题。人格无疑受多种动力的推动,但最根本的动力是什么呢?目前的人格心理学还不能较好地回答这个问题。例如,精神分析学派中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动力是性本能,而且是生物性质的,虽然有一定的正确性,但这种完全生物倾向的观点受到不少质疑。阿德勒认为人的主要动机是寻求优越、克服自卑。客体关系理论则认为动机是建立人际关系。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马斯洛和罗杰斯都强调自我实现的动机是最主要的人格动机,但是,自我实现的动机概念模糊,缺乏具体性。马斯洛还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强调自我实现需要是最高级的需要,而且强调,要产生高级需要往往要先满足低级需要。这样就出现了逻辑问题,按这个逻辑,自我实现需要就不应该是人格的最主要的动机。

那么人格的根本动力可能是什么呢?德西和瑞恩提出的自我决定理论可为此提供重要的启示。该理论特别重视人的三种基本需要,即自主需要、能力需要和关系需要。国内学者金盛华的自我价值定向理论强调,自我价值是自我存在理由和自我行为理由的出发点。这两个理论都已对人格的根本动力有深入的洞察,但还存在互相不协调之处,且正确性还需要进一步论证。

第二,核心人格过程及其运行机制的问题。回答了人格的根本动力问题之后,接下来自然是要回答人格是怎样运行来满足根本需要的问题。这个过程可以称之为核心人格过程。人的心理活动很复杂,有各种心理过程,显然核心人格过程是最需要研究的。但是,目前的人格心理学并没有核心人格过程的概念,没有有意识地回答这个问题,而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涉及对人格的深刻洞察。目前,各种理论虽然没有明确探讨核心人格过程,但是也有一些相关的观点,如弗洛伊德最重视性本能满足的过程,探讨性本能得不到恰当满足而导致的焦虑和人格变态,以及为应对焦虑所采用的防御机制。按照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动态关系应该是一个重要的核心人格过程,但是他并没有进行足够的探讨,而且这种动态关系和性本能满足过程之间的关系也没有进行逻辑的阐述。霍妮比较明确描述了神经症形成的心理过程,她认为,神经症的基本过程是基本焦虑→执着于神经症需要→解决冲突→形成自负系统→神经症。这个过程较好地描述了神经症的主要心理过程,但是,正常人的心理过程是不是这样的?国内学者金盛华的自我价值定向理论提到,人需要解释世界,人需要解释自己,自我价值是个人的意义定义体系,个人寻求自我价值,这些观点可在一定程度上被看作对核心人格过程的描述。

学界关于核心人格过程及其运行机制的梳理还很少。要探讨这个问题,首先,可以从上述的根本人格动力出发。人的核心人格过程显然应该围绕根本人格动力展开,通过核心人格过程来满足相应的需要。其次,可以从人类进化的积累来考虑。人类进化的历史首先就是适者生存的历史,所以,核心人格过程应该是怎样适应的过程,但适应的概念又太宽泛,需要有更具体的概念。人类进化的最高心理成果是产生自我意识,所以,核心人格过程应该与进行自我反省、自我调节过程有关。当然,在界定了核心人格过程后,还必须回答其具体的运行机制,目前这个问题也没有得到回答,但金盛华的上述观点很有启发。

第三,人格的结构成分及其相互关系的问题。人格既然是一种复杂的组织,必然有其结构成分,而且各功能成分相互作用来实现核心人格过程。关于这个问题,已经有不少论述,但还难以定论,同时还需要进一步提出新的观点。如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构成。荣格认为,心灵由意识、个人无意识、集体无意识构成。霍妮认为,人格由真实自我、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构成,沙利文特别强调自我系统由好我、坏我、非我构成。现代的心理学成果中,珀文提出,人格有三个基本单元,即特质、认知、动机。奥尔波特等人认为,特质是人格的基本单元,人格由各种特质组成。还有一些学者认为,人格由各种角色自我构成。这些观点都有一定道理,但是划分的视角各不相同,需要加以概括融合。真正要正确回答结构成分的问题,可能要根据上述的核心人格过程来思考到底有哪些功能成分,提出的人格成分要有逻辑一致性。另外,确定了人格的结构成分后,各人格成分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这个问题也很重要,涉及人格现象的具体运行机制,但目前的各种观点比较混乱。哪些成分起动力作用?哪些成分起执行作用?哪些成分起调控作用?什么功能成分是人格组织的核心?这些问题还没有得到较好回答。

第四,健康心理和不健康心理的产生机制问题。人格心理学理论的最重要价值之一是要解释健康心理和不健康心理的产生机制问题。目前健康心理的产生机制得到一定的探讨,如马斯洛提出自我实现的途径包括无我地奉献、创造高峰体验的条件、做出正确的选择等。罗杰斯强调无条件积极关注的重要性,并提出无条件积极关注的一些心理后果,如对经验开放、自由感、创造性等的影响。他们两人的观点都缺少一个系统的理论支撑。不健康心理的产生机制得到了较好的研究,尤其是精神分析的研究。弗洛伊德用内心冲突来解释人类的心理问题,他强调基本冲突就是个人盲目追求满足的本能驱力与人类文明施加的压抑之间的冲突。霍妮认为,产生基本焦虑后,为了应对,个体会执着于10种神经症需要中的几种,形成依从型、敌意型和孤离型人格,从而导致内心冲突,为了解决冲突,个体会展开荣耀之旅,形成自负系统,但是自负系统并不能解决冲突,最终导致神经症。在沙利文的理论里,同样是为了应对焦虑,但他描述的神经症的形成过程与霍妮的又很不一样,他认为自我系统主要采用升华、选择性忽视、分裂和替代这四种自我防御方式应对焦虑,如果个体形成特别顽固与歪曲的自我系统,则形成心理障碍甚至精神病。阿德勒强调对自卑的过度补偿导致病态。埃里克森强调自我同一性混乱导致心理问题。可见,精神分析的不同理论家对不健康心理产生机制的分析有很大不同。

沙利文

行为主义强调心理障碍就是形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马斯洛强调三种缺失性(安全、尊重、爱与归宿)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导致心理障碍,罗杰斯强调自我不一致会导致不适应,认知流派强调非理性的认知会导致心理障碍。

从上述可见,以往的理论对不健康心理产生机制的解释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他们彼此之间的角度非常不同。那么,如果吸纳他人的观点,用统一的话语体系阐述健康和不健康心理的产生机制呢?未来的研究还需进一步探索,并根据对上述4个根本问题的回答提出产生机制的理论。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应用心理系)

原标题:人格心理学面临的四个根本问题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杨荣华

声明:本文图片来源于“东方IC”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cssn_cn,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