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言商在政言政的意思(也说商人—《大明王朝1566》)

古今商人与政权的关系都折射出当时时代对商人和发展经济的态度。

现代中国诸多有影响力的企业家提出很经典的关于政商关系的说法。

柳传志“在商言商,在政言政”的经典政商关系。 马云的和政府要相爱,但不要结婚的新型政商关系。 王健林联系但不勾结,支持但不贿赂”的新型政商关系。

那么在《大明王朝1566》中嘉靖时代商人与政权的关系又是如何呢?

《大明王朝1566》中最典型的商人当属沈一石胡宗宪同乡徽商商帮。沈一石当时是官办制造局的官僚商人,他本身用钱捐了个官,但是却只能用商人的身份行走世间。


布衣沈一石


官服沈一石

在商言商

沈一石在剧中是一个“富甲一方,勾结官府敛财自肥的丝绸商人”。他谈吐见识不烦,风度翩翩跟像个读书人而不是商人。可是却卷入了浙江“改稻为桑”的政治漩涡中,恐怕他也是知道这是火中取栗的活,在推动中有意无意的搪塞制造局和浙江官吏。当你上了这条船后,你再想下来是不能的了。

沈一石被宦官集团和浙江的严党集团死死绑在自己的那条船上。他知道收购良田的粮价太低,他无法收购足够生产几十万匹丝绸的良田。粮价太高,浙江的难民多半会变成流民难逃饿死的命运。可是这一切他无法阻止。毕竟那是严党的救民稻草,哪怕死一些人他们也要找到财路填补财政窟窿。在这场国策运动中严党不能后退,裕王太子党也不会后退。苦了其中的丝绸商人沈一石和浙直总督胡宗宪。


沈一石被抄家

当沈一石把家财都换成粮食准备买良田时,打着制造局的旗号遇到了海青天只能把粮食当做赈灾粮给捐了出去。流民和浙江官场的贪墨再也瞒不住了,龙颜大怒。一代巨商沈一石被抄家,自己带着对芸娘的爱和对世事无奈的遗憾自杀了解了一生。只是朝廷没能如愿抄得大量家财填补东南军费的窟窿。沈一石面对层层官吏的盘剥偌大的家产只剩个空壳。


芸娘与沈一石

当沈一石唱着“侯非侯,王非王,千乘万骑归邙山,我之后,谁复伤,一曲《广陵散》,再奏待芸娘。”自尽的时候不知道,他后不会后悔成为商人。

沈一石是典型的官办商人,帮朝廷做生意贿赂官吏继续自己的特权生意。沈一石们充当官吏的马前卒在夹缝中求生存。他借助于制造局的牌子成功,也毁于制造局的生意。这就是中国古代商人的尴尬处境。

他们不得不贿赂官员获取特权做生意,一旦被卷入政治漩涡第一个被清洗的又往往是他们。当朝廷讨论怎么处置商人时,抄家填补财政窟窿被理所当然的想到。毕竟在庙堂上的政客们根本不在乎这些商人的死活,他们在乎的是怎么解决财政危机。

这就是古代商人的困境,生意想做大想挣钱必须要依靠官府,不能正常对待,即使你富可敌国朝廷随便找个理由就能抄家充公。

沈一石们的政商关系只能是依附,贿赂。这也是明朝后期财政窟窿巨大,而民间不愿借钱给朝廷的很大原因。国家不能保证这些人的财富的安全,这些人又怎能支持国家呢?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