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颐
近代中国风云变幻,政治变迁造成各阶级阶层剧烈变动。关于中国近代商人的研究,主要为两个方向:探讨中国资产阶级的萌芽及其软弱性;揭示中国现代工商文明的起源。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历史学者冯筱才认为其中有些问题。比如,“资产阶级”这个概念过于宽泛;又比如,过度强调商人为中国早期现代化所做的贡献,容易拔高他们的思想境界而模糊对他们的认知。
因此,冯筱才撰写《在商言商》一书,通过对1911年—1927年间江浙商人行为与心理的剖析,重新观察近世中国政治演化的一个重要侧面。全书上溯晚清国内政治、经济的演化,下探1927年之后商业环境的进一步恶化,紧扣关键的十几年,强调回到实际的历史场景中去,厘清政治运动状况与江浙商人态度变化的联系。资料列明出处,数据图表呈现,以事实说话,以材料驳斥,句句有落实,每章附录详细注释,占到全书很大篇幅,且有所转引有所阐发,与正文串联相配,有理有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何谓在商言商?冯筱才认为,商业发展有其内在要求,即有赖于政治的稳定与保障私有财产权的政经制度环境。冯筱才提出“产权与秩序”的解释思路,从新经济史学角度倡导从制度入手,关注产权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性。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达,根本原因就在于,私有财产制度基本被承认,商业经营秩序基本能保持稳定,但在民初这段期间,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与此相伴随的就是商人的被动反应。
辛亥革命爆发,江浙各地商人创建兵团主要出于自卫目的,商人的主要贡献在于对革命起事者的经济支持,比如承担筹集军饷、维持政府财政等工作,商人挽救秩序的努力有时亦会对政治产生影响。1913年之后全国商人一致反对“二次革命”,并非因为学界通常解释的资产阶级软弱性,而是出于商人对稳定秩序的维护,革命会带给他们巨大的损失。也因此,商人的政治取向里包含了对强权的企盼,他们有时主动支持某个政治力量是希望强权能够结束动荡的局面。战祸绵延,市场凋敝。1924年之前,江浙一带尚能保持大体稳定,此后江浙战争的爆发也将他们卷入祸团。从“五四”到“五卅”,商人在“公”与“私”间一直存在矛盾,他们被裹挟在各种运动里,不得不为此牺牲个人。
从史料分析得出的结论,冯筱才认为政治变局里的江浙商人的反应,一言以概之,就是“被动”,是不得已而为之。造成这一切的原因,除了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还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固有的轻商观念。“商战”作为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以“救国”为旗帜保护了民族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迫使商人必须以此作为商业准则,而这种矛盾从长远与本质来看是违背商业规则的。冯筱才对商人阶层寄予了极大同情,除了物质上的巨大损失,他们的精神和人格也往往受到侮辱,中国商人其实并不愿意涉足政治,却不得不与政治相系。
冯筱才为研究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但我们须注意,任何个人或阶层都不能脱离历史而生。冯筱才描摹的是群体共相,没有鲜明的个体亮相,有些商人特别是领导人物的表现,并不能就说是被动的,实业救国是张謇、穆藕初等民族企业家的出发点,爱国情怀人人有之,牺牲一定的私利是可以付出的代价,他们对中国早期现代化所做的工作即使不是主动的、明晰的,也是值得肯定的贡献。本书对于“产权与秩序”的聚焦,不仅是对历史的反思,在今世今时,同样具有现实意义,这是百业俱兴、社会发展、人心安定的重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