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洲简介:本名张建民,诗人。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协会乡土散文委员会副主任,西安市作家协会诗歌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商洛诗歌学会会长,《商洛诗歌》主编。著有诗集《城市泥土》,散文集《在地处》等。
流涛和我是文友更是掏心窝子的朋友,虽然他比我小十岁,不是同一个年代的人,但我俩都犟,常在一起饮几杯小酒,对某个问题观点相左时还争论得脸红脖子粗,谁也不服谁,但过后关系更铁,以至于无话不说。他写长篇小说《蓝金子》我早已知道,也一直期待着小说杀青。一个月前,他真的把小说初稿拿来了,要我这个大哥看了后提意见。洋洋洒洒37万字啊!我必须要认真读下去,我逐字逐句逐章阅读,慢慢消化理解。我先用了十几天初读了一遍,后因故放下,料理完手头上的急事后又读了一遍,理清了小说中的年代、地方、人物关系、事件演进,主线虚线等,混沌中有了脉络,庞然中有了缝隙,也有了点有话想说的感觉。
《蓝金子》是写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至本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六十多年间发生在陕南商洛山区的社会变迁。故事以主人公方达智成长经历为主线,成功地刻画了以豺凹村支书方达智为代表的一群善良、淳朴、厚道、坚韧、正直的山里人形象,反映了他们在各个社会变革时期的盲从,迷茫,疑问,探索,奋斗的心路历程,讴歌了以方达智为代表的基层干部千方百计为百姓主持公道、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动人事迹,再现了一道道像山峰一样坚挺的山民脊梁骨形象。《蓝金子》是一部朴素的教人向善向美的充满了正能量的鸿篇巨制,更是一部厚重生动的地方人物志。小说结构严谨,伏笔重重。故事情节层层演进,不疾不徐,引人入胜。人物刻画形象准确,语言运用雅俗共赏。景物描写出神入化,如临其境。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欣赏性。
以下谈点我读这篇小说的感想。
坎坷磨练意志,时世造就英雄。方达智善良基因的生成和他喜打抱不平的好汉英雄情结,与陈先生、和尚恩厚,以及猴子哥等人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方达智出生在贫苦动荡的年代,从小体弱,父亲怕他将来干不了重活,九岁时被送到距家不远的柴川上了私塾。方达智幸运地遇上了陈先生。陈先生为人耿直,博览群书,教孩子学习儒家经典,给他们讲做人的大道理,耳濡目染,方达智慢慢懂事了,也得到老鸦庙和尚恩厚师傅的欣赏,课余教他习武练拳。四年的私塾学习使他学到了不少东西,懵懵懂懂地知道了世事的纷繁复杂和一些处世的道理,立志要做一个有善心爱护穷人的人,同时也学到了一点拳脚本事,为其以后成长打下了基础。那个苦难的年代,山里人没有太平日子,日本人投降了,恶霸地痞土匪却兴风作浪。达智亲眼见到保警队人拷问老鸦庙的师生,捉拿共党蔡兴运,把同学建刚吓得尿裤子,又打了陈先生一拳那一幕,让他终生难忘,他恨保警队的人。他还寻思,父母整天辛劳食不果腹,陈先生才学八斗满腹经纶能修身治国平天下吗?他觉得读书无用,他要回家帮父母哥哥们干活。上了四年私塾,方达智辍学了,陈先生、恩厚师傅不无遗憾,父亲方孬子为此还打了他。但四年私塾生活学习,使方达智隐隐约约有了自己的人生观,陈先生、恩厚师傅就是他的启蒙人。
人各有志,方达智的倔犟脾气从小就表现出来,认定了就坚定了。父亲不识字,靠“人心都有一杆秤”的朴素原则与人交往,吃得亏讲信义,这些都默默地被方达智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跟着父亲赶集跑路谋生活,集市上药铺、粮行、饭馆、铁匠铺等等招牌,幌子,集市上来来往往的各色人等,集市上张贴的捉拿共匪的告示,让方达智见识了外面世界的热闹纷乱。
方达智上过私塾,读过《水浒》、《三侠五义》,从小就有不服输好打抱不平的英雄情结。在庾家河集市上帮大哥打架,一架打成了豺凹村的娃娃头,大人们从此也对他刮目相看。伴随着成长,农闲时他练拳脚,当从石匠口中得知恩厚师傅被保安团许保长打了,立马要去老鸦庙看师父,体现了他感恩重情义的品质。在给庾家河汪记药铺帮忙时,他认识了好朋友铁蛋,一起玩耍时遭其他孩子欺负,方达智不服输,打了欺负铁蛋的孩子。两次打架都发生在庾家河,庾家河人从此记住了豺凹村的方达智。后来,方达智跟随胡老板跑丹江,回来后在龙驹寨冤家路窄又遇见了那个阎八,他们欺负一个卖土豆的山里人,为保护山里人,方达智仗义出手,结果被县保警队以打架斗殴之名关进局子。回到庾家河,方达智因在县城打了地痞阎八的赢人事被人口口相传。
解放后,方达智因年纪小,没当上兵,被猴子哥带到县城当了一名刑警队员,端上了公家饭碗,可谁知命运弄人。上班还不到一年,方达智因保护发小方双喜,与龙驹寨一伙滋扰双喜女友叶子的流氓打架,再次被关进局子。方达智望着墙壁:“解放前他和仕锦哥在龙驹寨打抱不平被保警队抓起来,现在解放了,打抱不平又被自己人在此关了禁闭。”他觉得滑稽可笑,但又不得不面对现实。方达智被处理回家了。走在回家的山道中,他想“做好事没有必要那么顾虑,前怕虎后怕狼什么也弄不成。他认为自己没有错,要他反思啥?检讨啥?瞎怂就该打,狠狠地打,路不平众人铲,事不公就该管。”
方达智读过私塾,练过功,又敢打抱不平,在村子人缘好,被选为村民兵连长。在全县民兵连长培训会上,方达智大显身手出尽了风头,五项比赛,他就拿了三项第一,名声大噪,初现英雄本色。回到村子,组织本村青年在揪才沟训练,发现了蓝石头。接着农村成立互助组,乡镇进行公私合营,大炼钢铁,吃食堂,成立人民公社,反右,社教运动,文革,割资本主义尾巴,农业学大寨,计划生育,一系列的社会变革,让方达智始料未及。他盲从过,反思过,百思不得其解,社会的大洪流,谁也无法阻挡。作为后来当上了村支书的方达智,他千方百计想让老百姓日子富裕,可是豺凹村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是贫穷,饥饿。大炼钢铁滥砍滥伐森林,文革时期的打砸抢等,所有这一切,把农村折腾得颓败不堪,百姓生活停滞不前。因不愿第二次搞食堂化,方达智用水杯砸伤了马副书记,公社来人抓他,并撤销了他的村支书,他躲到柴川丈人家,妻子玉慧到县上地区讨公道,皆因涉及路线政策得不到公正处理。恢复村支书后,他带领群众修路造田,植树,打猎,帮柴川打豹子脸上留下伤疤,借粮食,处理村民纠纷,撮合姻缘,组织割龙须草发展村经济,因当兵名额有限而坚决不让自己的孩子占指标,求关系购买化肥,去县城龙驹寨收拾骗取钱财而不装胶片谎称给山民照相的杨千财。。。。。.。等等。他凭着一颗公心,吃苦在前,在群众中树立了威信。后来因修梯田取石头,他们发现了一个山洞,那些蓝石头就是当年民兵训练时发现的那种石头,被地质队确认为是锑矿石,为配合县上发展工业经济,方达智率领群众修路盖房,有力支持了锑矿开采和冶炼厂建设。接着,方达智被评为农业学大寨劳动模范,并光荣出席了全省劳模表彰大会。
豺凹锑矿的开采使这个沉睡了几千年的小山村热闹了。改革开放后,方达智领着儿子收购山货特产做生意,赚钱盖了三间两层楼房,为了带领乡亲致富,立足当地龙须草资源,创办草编厂发展经济,吸纳村民赚钱。锑矿涨价后,在群众的强烈要求下,他组织群众参股开挖矿洞,一心扑在矿洞上,为豺凹村民富裕呕心沥血。而在扩股的时候,他又看到县上和乡镇个别领导明里暗里要强行入股的贪婪自私和无耻的嘴脸。矿洞的开挖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也给山村的环保及社会治安、村风村貌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在群众及乡政府主要领导的呼吁下,县上成立豺凹锑矿综合治理小组,打掉了黑恶势力,逮捕了插手锑矿的个别领导。锑矿石降价后,很多富裕了的村民准备离开豺凹定居县城,尽管方达智也很有钱,但他却不愿离开豺凹,看着伤痕累累的土地,他也反思着过去,带领坚守在村子的群众清淤治污、填埋垃圾.,整饬田地,植树造林。他要为被破坏的山水疗伤,让生他养他的豺凹重回以前的山清水秀。
方达智一生经历坎坷,不同社会,不同时代的变迁给他涂上了神秘的色彩,他打抱不平的英雄情结得到了充分彰显。虽然天性善良,但在他身上还能够看出明显的弱点,朴素的农民意识,过于倔犟、暴躁、散漫、狭隘。缺乏学习进取,这也许是上世纪那个年代农村基层干部存在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人无完人,个性强的人必然有性格的弱点,这才是一个真正的人,一个活生生的人,就像方达智被豹子抓了后脸上留下的伤痕一样明显。对于方达智一生,应该说是辉煌的,是得到老百姓拥戴的。他也像一块锑矿石,蓝得如金子一样熠熠生辉。
丰富多彩的山区景物,零碎颇烦的现实生活,命运交织的众生人物,不同行业的广泛涉及和十里八乡的风土人情,使这部小说波澜壮阔,具有相当的深度和厚度,
小说取材于故事,而故事多来源于生活,生活的海洋里有取之不竭的素材,有心人就会挖掘占有这些素材。无论是自然景物,四季天象,还是零零碎碎的籽麻西瓜一样大大小小的生活故事。《蓝金子》对山区景物的描写生动逼真,充满激情,富有诗情画意,情景交融,没有对大自然的深厚感情,没有仔细入微的观察,没有身临其境的体验是写不出那么多优美篇章的。试举几处景物描写。
“这天晚上,天上除了一轮明月还有数不清亮晶晶的星星,它们照亮了每一处山坳,每一条沟谷,甚至每一棵树和草。恩厚也觉得好爽好爽,他也想哼几声河南梆子。从村里出来上坡,夜里的月光从树缝里筛下来,恍若做梦一样......回到禅房操起水瓢,忽然发现一轮明月透过窗户钻进了水瓢,他仰脖子一咕咚喝了,一抬头,月亮又回到了天上。”
“小溪旁圪蹴着几个村妇在洗衣裳,棒槌敲得梆梆响,两只黄狗头抵头相互摇尾巴,一会儿倒在地上打滚,一会儿又立起来把浑身的毛抖抖,村子里有一种安然宁静的气氛。”
“因为下了雪,山上就像摊了层白纸,野物出来觅食的足迹,会清晰地印在雪面上,是野物自己傻乎乎地把踪迹告诉了猎人。”等等
作家熟稔山里的每一棵草木品种名称,熟稔每一块石头每一条河流山溪,熟稔四季变换农事稼穑,熟稔家禽猛兽昆虫蛇蝎。因为这些都在小说中涉及到了,这些与大山息息相关的大小事物,这些静止的运动的有声的无声的生命体,像大山的指南,生物百科书,使不熟悉大山的人,从中也能了解到大山的丰富。这也是方达智留恋大山,放弃端公家饭碗的根本所在,他是大山的儿子,生命只属于大山,就像树叶脱离不了树枝,婴儿须臾离不开母亲。
山里人的吃喝拉撒,针头线脑,婚丧嫁娶,生活习俗,陈芝麻烂谷子,妯娌婆媳,民事纠纷,家族械斗等鸡零狗碎的事情,小说均有涉及,勾勒出一张山区生活世相图。也只有这些看似烦乱的东西才能反映出山村生活的原汁原味。在此也就不一一列举。值得一说的是小说人物众多,行业众多,以及慢镜头般一一展现的不一样的乡土风情。在人物塑造上,起码有十几位人物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除主人公方达智,有熟读四书五经、忧国忧民的私塾陈先生,有无家可归出家当和尚的恩厚师傅,有机智骁勇打土匪民团的北山游击队员猴子哥,有仗义收养义子做皮子生意的胡老板,有旧社会当保长新社会当村长的陈麻子,有被下放到山区接受再教育的陕师大高材生刘老师,有贤妻良母相夫教子的陈玉慧,以及方达智的私塾发小,后来成为他左臂右膀的铁根、建刚,还有好友二怀、铁蛋、双喜、文博、文览、二宝等。这些人各自有着不同的个人命运,性格迥异,但都正直善良,身上蕴积着山里人特有的品德和力量,也许正是这一群人的存在,才成就了方达智,他们是山村纯正风气的传承人,是社会生活的中间力量,是传统美德的维护者。这些人物的命运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着联系着,共同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因为时间跨度长达六十多年,不同时期的几十个人物有条不紊地出现,在小说写作上也是一件不好处理的事,但《蓝金子》基本理顺了这些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且没有累赘牵绊。小说中涉及的行业也是五花八门,反映了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其中手艺行有:石匠、铁匠、篾匠、皮匠、货郎担、榨油匠、泥水匠等等;商业行业有:粮行、药铺、饭馆、船帮、百货店等。人们说作家是杂家,这些行业各行有各行的专业知识,性质不同,工艺不同,如果是行外人,可能连热闹也看不出几分。但小说却把这些行当写得如入行内。比如铁匠将红通通的铁器夹出来淬火时如何把握好时间,比如篾匠手中的各种枝条在手指尖舞蹈一样翻飞,比如用不同工艺熟皮子时皮子散发出来的臭烘烘的味道,使人联想到为什么叫“三个臭皮匠”,比如中草药的药性功用等。小说中不同地方的风土民情也不一样,达智随胡老板出山去县城龙驹寨,过了大石桥:“只见街道两旁店铺林立,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有满脸笑呵呵的小商小贩,有挑挑拣拣斤斤计较的大妈阿婆,有手摇蒲扇悠闲看街景的老汉,有骂骂咧咧挥刀剁肉的屠夫,担柴的、卖桃的、算卦的、还有要上挎着把盒子炮歪着走路的兵,穿黑制服像懒汉一样逛荡的保警队员,三教九流各色人等都有。”船到竹林关码头,街上又是另一番景象,更接近江南的衣着打扮,花鼓戏,说书的,卖唱的,饭馆的味道都与龙驹寨不一样。多样的地域风情增长了方达智的见识,也使小说有了不少鲜活的场景,像一段一段的地方志,读来兴趣盎然。
佛语俗语、诗词谚语、现代民谣的不同运用,增加了语言的趣味性和丰富性,拓宽了语境,调动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任何门类的文学作品,最终都离不开语言的表达,语言的多样性、艺术性是衡量作品好坏的重要因素,没有好的语言表达,内容再好,也会影响到小说成败。语言的苍白、缺乏个性或者僵化,某种意义上就是思想的贫乏,思想能力的欠缺。平庸的语言是平庸的艺术理念的外化。小说最适合大众阅读,大众是产生语言的源头活水。语言太文雅,会觉得表达力度不够,但也不能太粗俗,太粗俗容易导致低级趣味。时代在变化,语言也要跟上时代,因为小说要反映相对真实的生活,读来必须新鲜多样,对于作家而言,重要的不是掌握了多少新颖的词汇,而是用有限的字词组合出具有魅力的语句。让语言散发光彩的是字与字、词与词之间的搭配,以及由此产生的韵律和节奏。鲁迅在《作文秘诀》中写道:"白描却没有秘诀。如果要说有,也不过是和障眼法反一调: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蓝金子》的语言在这方面大量使用白描的手法,也引用了不少群众喜闻乐见的生活用语,机智幽默,尤其是对佛语俗语、诗词谚语、现代民谣的吸收引用,增加了语言的趣味性和丰富性,拓宽了语境,调动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在叙述方式上也有自己的特点,做了有益的探索。
流涛是块写小说的料,他能跨越时代、把方达智他们几十年的故事有机地撮合在一起,证明了他有驾驭小说故事的能力。我认为,不管小说怎么发展演变,故事应该是小说的核心,小说就是讲故事,通过故事再现过去的、现在的、将来的现实生活。美中不足的是,狭义上的蓝金子就是锑矿石,作家本意是想把方达智等善良有悲天悯地情怀的一类人比作蓝金子。但小说真正写到蓝金子时,其占据篇幅显小,作为可触摸可感受的蓝金子,要承担起寓意象征的重心,所占的篇幅不够。
总之,《蓝金子》是一部十分耐读的小说,是给如方达智一样淳朴的一群山里人立下的一块丰碑,是丹冠县北山地名地理风土人情的生动写照,是社会政治经济生态演变发展的缩影,是一幅山村景物世相图,是一部地方特色明显的精神地理人物志。(——此文发表于2016年第一期《商洛文化》)
2015年11月23日于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