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尔盖茨捐款的新闻英语(从比尔·盖茨的捐款行为,分析美国繁荣的慈善业背后有怎样的动因)

4月14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记者会上宣布,美国将暂停资助世界卫生组织,理由是他认为世界卫生组织处理新冠疫情表现欠佳。消息一出,世界哗然。

随后七国集团(G7)领导人在16日召开了一次电话会议,其他6国领导人,日本、意大利、法国、英国、意大利和加拿大,都表示了对世卫组织的强烈支持,特朗普被G7领导人孤立了。

然而,更让特朗普没想到的是,美国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夫妇的私人基金会在15日宣布,向世卫追加捐赠1.5亿美元,以协助抗击新冠冠状病毒。

比尔·盖茨的"义举"着实让特朗普很尴尬,但是,今天小编不谈美国政治,而是聊聊美国关于“慈善事业”的那些事儿。

来到美国,在诸多的经历中,能够引发我思考的并不多,美国的慈善业属于其中一个。今天我将要从二个方面来分析美国的慈善业的发达,通过数据看捐款来源和善款流向;美国人乐善好施的背后有着怎样的动因。



善款的来源,个人捐赠可以撑起慈善事业的一片天

我们先看一组数据,2019年《美国施惠基金会都会》关于2018年的捐赠数据报告,根据不同数据模型进行统计分析,美国2018年度慈善捐赠总量为4277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1%。报告将美国慈善捐赠来源分为个人捐赠、企业捐赠、基金会捐赠、遗产捐赠四大类别。而所有的捐赠款项4277亿美金内,有68%资金来自于个人捐赠。

捐赠绝非富人的专利,数据表明,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超过70%的美国家庭定期向公益机构提供捐赠。家庭年收入在5万至7.5万美元之间的中产阶级平均将7.6%的可支配收入捐给非营利机构,而年收入10万美元以上的家庭平均捐出4.2%,中产阶级和低收入群体的捐赠一般占到总捐赠额的50%-80%。

根据数据统计,美国慈善捐款主要是个人捐款,其次是基金会,个人捐款加基金会捐款总额占慈善捐款总额的86%,达到了3678亿,构成了美国慈善捐款的主体。

由于美国遗产税特别高的缘故,所以大部分家族将遗产的一部分捐赠出去,这个比例也达到了9%,遗产捐赠高于企业达到了397亿美金。

企业的捐款在美国慈善捐款中所占比例不高,占总体捐款额5%,只有200亿美金左右。

比尔·盖茨家族基金每年的捐款都会计入基金会捐赠,在2018年捐款总额达到47亿美金。

总体而言,美国慈善捐款基本上是一个全民行为和以个人捐款为主的形态,具有草根性和自发性。

看到这些数字挺让人震惊,我无从知晓这些数字复杂的统计方式和可信度,但当我亲眼所见一些普遍存在的捐款事件时,我深信这些数字是真实的。



从善款的流向,看非盈利机构募集资金的方式,只有你想不到

第一大接受捐赠的领域是教堂,宗教在美国历史上举足轻重,是精神的家园

在4277亿美金中,有1245.2亿美元善款捐赠给了教堂,占比达到了29%。美国全境大概有35万座教堂,有大有小,全部教堂一年的运营费用是庞大的开销。

我的英文老师是教堂牧师的爱人,这样就有机会去参加教堂的一些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也多少了解到美国教堂的运营方式。宗教是一个庞大的组织,教堂则是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包括宗教设施建设、文化传播、宗教学校、医院等等。牧师一方面要主持教堂的礼拜活动,救助活动;一方面要与团队一起想方设法募集资金。

教堂的大部分资金来自于社会人士捐赠,这部分资金主要用于支付牧师的工资、教堂的修缮及管理费用。教堂通常都会有年度一次的感恩活动,主要是感谢在这一年中为教堂做出贡献的捐助者。另外一小部分资金是来自于忠实的教徒,在日常的活动中募集,而且教堂会不定期的举行售卖活动,售卖商品同样来自于捐赠,这些费用通常被用于一些教堂集会活动,同时提供给需要帮助的人,真正做到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教堂在美国文化中不可或缺,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教堂是救苦救难者的精神家园。



第二大接受捐赠的领域是教育,国家的发展靠教育,教育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

美国教育领域捐赠统计包含了流向小学和中学教育、高等教育、职业院校、图书馆等相关机构和组织的捐赠,金额共计587.2亿美元,占比达14%。

在2015-2017年中,我们分别参加了两次女儿学校组织的捐款活动,参与捐款活动的有企业和个人,其中一部分是学生家长,捐助活动非常富有乐趣,现场热闹堪比集市。

学校首先会接受社会捐赠的物品,种类非常丰富,由低到高,最好的物品通常是数码产品,一部苹果手机和IPAD。捐助者需要购买票券,1美金1张,然后把你的票券投入到你喜欢的物品盒子中,一个物品可以多张投放,增加中奖的机会,好的物品自然收到的票数最多。

抽奖环节更加有趣,学生们围坐一旁,如果投的票数够多,基本都可以中奖。这样的活动我们一共参与了两次,每次捐款至少在100美金,最后也能够有所斩获。

像这样的一次活动至少能够募集1万美金,对于一个小学(k12)来讲,能够弥补一些经费不足的问题,可以用于一些公益活动的支出或者支持贫困家庭,比如为学生提供免费早餐和午餐等。

这仅仅是一所小学的一次活动,全美几乎每所学校都会举办募捐活动,只是募集方式有所区别,这样募集到的资金数额就会很大,而且大部分资金都来自于个人捐赠。

在577.2亿美元中,其中一部分资金流入了高校,用于科研课题的研究,有益于人类发展,比如人工智能、疾病治疗、环境保护等项目,因为这些课题承载着国家的未来和希望。

中国企业家也热衷于对美国高校的捐赠,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先生在2014年分别向哈佛和耶鲁各捐赠人民币1500万美金。盛大网络前总裁陈天桥加州理工学院捐了70亿人民币用于脑科学的研究,而且美国哈佛成立以来的最大一笔捐款也来自中国恒隆集团董事长陈启宗

从以上数据中不难看出,教堂和高校在整个接受捐赠数额中占比非常高,人们也把教堂和高校称为慈善吸金王。



第三大接受捐赠领域是人类服务,国家机器运转中不可或缺的机构

美国的人类服务领域包含了犯罪与法律、职业、食物、农业及营养、住房保障与支持、公共安全与灾害管理、娱乐和体育、青少年发展,以及其他如家庭公共服务、儿童公共服务等。其捐赠总额达515.4亿美元,占比达12%。

另外,美国捐赠给个人的比例达2%。大部分是制药公司运营的基金会的患者援助项目,以实物形式向有需要的患者提供药物捐赠。善款流向还有基金会(占比12%)、健康领域(占比10%)、公共社会福利组织(占比7%)、艺术文化领域(占比5%)、国际事务(占比5%)、环保动保组织(占比3%)。

4277亿美金就是在这样诸多的募集中而来,最终又应用到各个领域中,可以说在美国,捐赠行为时时刻刻都在发生。

有的学校为了举办一场春游活动,可以安排一辆车在超市门口募集活动用品;一个活动发起者可以摇着铃铛在大街上要求捐赠;一天可以接收到很多要求捐助的邮件等等;关键是这些举动非常奏效,因为他们知道美国人都愿意为这事儿竭尽所能。



这些数据每年都会统计,而且每年都在增长,从捐赠行为来看,美国人乐善好施的背后有着怎样的动因?任何捐赠都具有两面性,有无私的因素,也有自私的因素,体现着人性的两面性,是兴趣和利益共同促成的结果。

无私上的因素,受文化道德的影响,使捐赠行为变得自然

“取自社会,回馈社会”,深受美国社会精英认同的人生哲学

慈善自由是个人自由表现形式之一,每个人做慈善的权利是得到法律保障的。而纵观美国历史,美国有其独有的社会特性,属于“大社会、小政府,”的社会形态,任何事没有依赖政府的习惯,学校缺钱自筹,图书馆缺钱自筹,各种机构大抵如此,企业家则尽量发挥企业家的自主权,不断在创新和实践中帮助政府解决社会问题。

比尔盖茨捐款

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曾经说过:“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

所以在其死后捐出了他的巨额财富,包括汽车大王福特,石油大亨洛克菲勒,金融大亨摩根等,在他们卸任后的大部分资金都拿来做慈善。比尔盖茨给世界卫生组织的追加捐款1.5亿美金,在他众多捐款中微乎其微,而且他承诺最终将捐出全部财产。巴菲特扎克伯格等都已经承诺将拿出一半的资产捐给国家,我相信他们会做到这一点。

是社会圆了他们的“美国梦,”当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自然要拿出来回报社会,这也符合精英阶层的处世哲学。



宗教信仰使人们更加在意社会责任感,为自己的行为和命运负责

美国教堂就是为百姓服务的,据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采访,有72%的民众至少有一种宗教信仰,有超过60%是基督徒,其中有35%的民众每周至少去一次教堂,对于只有3.3亿居民的美国来说,这是一个比较庞大的宗教群体。

在美国除了基督教以外,其它的天主教、犹太教、伊斯兰教等都主张慈善施舍,甚至有的教派要求将个人收入的一定比例捐给教会。

而宗教信仰的最大力量是上帝,只要接受上帝赐予的力量,完全可以改变世界。是这种信仰使得每一个宗教人士背负着社会责任,有强烈的改变外部社会的使命。这些价值观,既服务于宗教为目的,又服务于世俗为目的,它们是西方文化根深蒂固的一部分。

被誉为现代管理之父的彼得•德鲁克曾这样论述道:“人们在达到生理和安全需要之后,需求会逐步向社会交往、获得尊重和自我实现的层次提升。”“人们每天清晨在镜中便可以看到一个自己想看到,或应该看到的自己:一个有责任心的公民,一个有爱心的邻居。”




利益驱使上的因素,从事公益慈善可以得到许多财富所买不到的东西

通过捐赠可以名传千古,达到心理上的满足

在2017年,我作为志愿者在隶属于图书馆的二手书店帮忙,在我离开以后,我捐给图书馆200美金,仅仅是捐款,没有考虑太多。过了两个月以后我们一家人的名字都出现在图书馆的地砖上,而且有中国地图。

这是我们万万没想到的,属于意外惊喜,其实当时我并没有想那么多,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其它的都是偏得。而美国人确实不一样,他们很在乎给予的回馈,特别那些想一捐成名的人士。

或许正如《圣经》所言:“施比受更有福,”都期待那份福音吧!

这是一种文化,在美国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印刻着的人名──马路、树木、建筑物,甚至是路边供游人歇息的长凳子,人们用这些记录来表达对捐赠者的感谢!



通过公益活动踏入上流精英社会,经营社会关系

在美国,财富比较集中的城市,几乎每晚都有筹款的慈善晚宴,吸引大批的社会名流和企业高管,这也是都市社交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2016年参加了缅因州一个慈善晚宴,我是受朋友之邀,慈善捐款主要用于缅因州老年人的福利,现场大概有10多个人,都是缅因州在那一片区域小有名气的人士,围坐一起高谈阔论,吃着美食,品着美酒,表面看是慈善晚宴,其实是精英阶层的聚会。

仔细观察每一个捐赠人士的表情,不难看出他们脸上洋溢着自信和满足的表情,所有的善款能够帮助到老年人的生活,他们享受这种能够改变一些事的成就感。

当一个人成为非营利机构的捐赠者和理事会成员之后,就有可能建立高层次的人际网络,积累社会资本,反过来有利于他的企业和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可以说,对公益的投资是在经营社会关系。



资助公益事业能将财富转化为权力,推动他们的社会目标

不管在哪里,涉及到出钱的地方,谁出的钱多,谁就有话语权。在公益行业也一样,通过公益活动推进一项工作,也能够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看看姚基金,姚明退役以后,意识到中国体育事业很落后,而靠他一个人推动改革的力量是有限的。通过设立基金会来帮助比较贫穷的山区学校发展体育教育,然后在逐渐扩展,目前已经发展到250所学校。这样慢慢来提高一部分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能够引起学生、学校、国家的重视。推动社会目标的同时,也体现了个人的社会责任。

比尔·盖茨为世卫组织追加捐款1.5亿美金,来解决世界卫生组织经费问题,有利于开展全球抗疫工作。尽管特朗普政府拒绝支付会费,但社会捐赠是自由的,因为世卫是为人类服务的组织,比尔盖茨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推动他的社会目标。



慈善捐款可以免税,这样能够帮助更多的人

对于高收入阶层来说,钱如果不按期捐掉,最后也必须要缴纳大笔税金,而且过世后,子孙后代还需要缴纳大量遗产税,这一点给很多乐善好施的人足够的理由。假如普通人捐款100美金,他的实际支出其实低于100美金,受赠机构却能得到100美金的完整收益。缴税是公民的义务,捐赠是资源性的服务社会,有着不同的意义罢了。

对于企业捐赠更像是经营一个品牌,它的“有形”经济效益来自于,公益是公司整体战略的组成部分,而“无形”经济效益则着眼于品牌效应和潜在市场。



总结

慈善事业是一个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社会财富的再分配,既能够帮助于社会,又能够减少贫富差距。

在巨额的善款来源中,我最看重的是来自于个人的那部分捐赠,而且占很大份额,不管富裕与贫穷,都随时准备着竭尽所能的施舍,这是社会文明最明显的标志之一。

《慈善公益报》发布消息,2018年中国各类慈善捐赠达到754.2亿元,接近美国捐款总额的1/40。

不管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慈善事业的最终目的是让人类生活的更好,更幸福!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