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福岛地震(福岛再次发生大地震!地震频繁,日本核电站让全世界都吸了口凉气)

据中国自然资源部海啸预警中心发布消息,北京时间13日22时7分,在日本本州福岛县东部近海发生7.1级地震,并作出在其附近可能发生海啸的预测,而长期研究日本地震的东京大学教授古村孝志称则认为应该不会出现海啸,但近期可能出现高强度余震。从已经公开的消息可以得知,东京、福岛等地震感强烈,地震造成东京周边地区约95万户家庭停电,具体伤亡数字还在统计。


或许很多人对地震的印象依旧停留在2008年的汶川地震,并不了解7.1级地震意味着什么,而7.0级地震则相当于320万吨的TNT炸药。如此巨大威力的地震在日本福岛附近发生,自然会再次牵动日本敏感而又脆弱的神经。虽然日本人的抗震经验丰富,且其建筑在设计之初就有考虑抗震,甚至在学校里还有专门的演练,但在如此巨大的“原子弹”面前,人力终究有尽时。

日本福岛


此前日本地震拍摄图片

作为一个80%资源都依赖进口的狭长岛国,核电占据了日本约30%的发电量,尽管对核能的利用始终饱受争议,且福岛核电站泄漏的阴影犹在,但从新能源利用还需时间,火力发电等其他发电手段成本较高的角度考虑,短时期内找到有效代替核能发电的思路并不现实。尽管目前日本方面宣称此次地震暂时未对福岛核电站造成破坏,然而此次在福岛附近海域发生的地震必将给日本的核安全敲响警钟,如果再次发生类似于福岛核电站泄漏的事故,这将是日本上下无法承受之重。


就在去年10月,日本曾宣布计划于2022年起,将福岛核电站泄漏事件产生的上百万吨核污水,降低放射浓度达标后排入太平洋。这一方案本就饱受世界各方的抗议与反对。尽管日本宣称核废水经稀释后,其中的有害物质氚排放量极低,符合安全标准。如果人类长期生活在氚辐射下,可能导致细胞死亡、基因突变等,比如近年来日本渔民经常捕捞到非正常形态的海洋生物,尽管并没有证据表明,罪魁祸首是福岛核电站泄露,但这终究是悬在日本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此次地震无疑将再次引发日本民众焦虑和世界其他各国的关注。


日本计划将核污水排入大海

其实日本已经走在了“全面脱核”的路上,尽管这个步子有些小,甚至面临后退。根据日本2018年发布的“第五次能源基本计划”,其电力结构优化目标将维持不变,包括风电、光伏等可再生的新能源占比22~24%,核电占比20~22%,火电占比56%。作为拥有全球第六大海域面积的国家,全面建设海上风机已经被日本纳入进程。根据测算,日本海上风电潜力巨大,储量高达到600GW。然而截至2018年,日本已运行的海上风电项目大约只有50MW,相当于仅有不到30台风机在工作,远低于日本的风机出口量。


从目前相关产业积蓄的实力看,仅仅依靠日本国内的力量远远不够,日本三菱重工、东京电力等巨头正在积极引进外资,并且持续加强这一方面和欧洲的交流合作。忧患意识极强的日本人已经开始奋起直追,中国在这一领域同样不甘示弱。截至2020年9月底,我国海上风电并网容量已达到750万千瓦,在建规模约1100万千瓦,预计到2021年底我国海上风电规模将超过英、德,居世界第一。我们必须承认中国在海上风电的建设上和英德等国依旧存在差距,核心风机制造部分项目依旧需要进口,但回顾我国新能源的发展历史,我国陆上风电产业发展最快的2005到2010年,光伏产业从2015年到现在持续全球领跑,都是一次又一次的超越之旅。


不会过日子看邻居。日本的能源隐患和核电焦虑其实我国同样部分存在,尤其是今年寒冬时节飙涨的煤炭价格以及部分地区政府部门限制开空调等措施,都说明了这一点。抛开政策性因素外,目前制约中国海上风电开发的瓶颈主要源自风电转换的技术创新和运营维护的降本增效。在风电转换的技术比拼中,中国并不处于绝对劣势,但纵观全球第三方运维公司,没有一家中国企业能够进入前三十名。随着云计算、人工智能、5G通信以及大数据等新兴领域的持续发展,系列新技术无疑将助力中国实现智能运维,新兴的完整产业链将再次形成。此外就是,日本此次地震让人们对于核电站的忧虑再次提升,毕竟在不可控因素,特别是在大自然面前,所谓的防护不堪一击,因此在能源隐患不断凸显的当下,我们也应居安思危,尽早谋划!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