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奋斗 没有天生不幸的命运
昨天是六一节,属于孩子的节日。假如时光倒退个四十年,我也是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与今天的孩子,本质上并无不同,前段时间前浪与后浪的热议,在我的童年并不存在,因为,那物质匮乏的时代,人们的追求并不复杂,对于理想,就是简单的几个字,考大学。至于考大学以后干什么?没想过。
想起那个寓言。一个懒汉在晒太阳,勤快人问他,你为什么不去干活?懒汉问,干活是为什么?勤快人说,为了有钱过衣食无忧的日子。懒汉问,然后呢?勤快人答,有了钱,有了好生活,然后就能更自由。懒汉说,你看我现在,不是很自由吗?我晒太阳,爱晒到什么时候,就晒到什么时候,没人管得了我。勤快人无语地离开了。
我并不赞同懒汉的逻辑,因为他的自由,没有物质的支撑,一场简单的意外,就会让他的自由体无完肤;我也并不赞同勤快人的逻辑,过度追逐物质的富有,殊不知人生苦短,而智无涯,精神的富有比物质的富有要高明得多,这也是他答不上懒汉之问的原因。
但是,如果仅仅作为一个寓言来欣赏,我们的收获就有了很多。关于人的命运,勤快人与懒汉的体验态度有所区别。前者,劳劳碌碌,一生奔忙;后者,悠悠闲闲,一生散淡。从态度上说,潇洒自由的本质,是寓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现在,人到中年,回想过往,就像那一个奔跑的勤快人,某一日,突然遇到懒汉的一问,我想要好好地答上一答。假如时光倒流,命运可以更改吗?
路遥,写下了普通人奋斗的史诗
人是很难知足的。很多中年人对命运并不满意。他们在纠结,到底是哪一次决断,更改了命运的轨迹?
路遥的小说《人生》扉页上有着这么一句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
这句话也成为中年人的理由,你看,路遥也这么说了。我们的命运归于凡人,可能在某个紧要处,作出了不太正确的选择。
其实,要真正地理解路遥的话,倒必须先要理解一下,路遥本人的人生轨迹。路遥一生,堪称以短暂的生命,撰写了普通人奋斗的史诗,他于1982年发表中篇小说《人生》,后被改编为电影,轰动全国,并提名奥斯卡奖,1991年完成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全景式地表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还未完成即在中央人民电台广播。在四年一度的中国最高文学奖茅盾文学奖的评选中,斩获殊荣。
如此辉煌的人生,却在一年后,无情地谢幕。一年后因肝病医治无效的路遥,在西安逝世,年仅42岁。
像鹰一样,飞翔就是命运
路遥的身上,集聚着奋斗者的品格,即便在极度贫穷的时候,依然执着地追求文学的目标,要做命运的掌控者。他所说的紧要处的几步,他是一直牢牢地把控着的。而反观庸庸碌碌的中年人,之所以没有达到路遥的高度,倒不在于紧要处的几步,而是在并不紧要的地方,也常常举足不前,犹犹疑疑,就像一棵大树分了岔,跌落在某一些偶然的环节,他们的人生,可能还没有走到紧要处,就已经偏了向。
是的,我们每个人,都有着命运的起点。物质上的贫穷与富足,知识上的贫乏与丰富,家风的消亡与传承,环境的恶劣与优越,因为不同的起点,我们在对待命运的态度上,出现了不一样的选择。甚至,连选择也没有,就顺流而下,如漂流之船。
回到我说的乡下孩子的选择。考大学,这实际上就是一种选择,知识改变命运的选择。几十年前,当我以一场不需要推荐、不需要保送、纯粹裸考却依然强大的绝对优势,进入国内某重点大学的时候,踌躇满志,情怀饱满,总以为人生打开了无比宽敞的大道,那种盲目的自信与优越,泛泛地向前,迷失方向而不自知。
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吗?其实,知识只是知识本身,知识的运用才能改变命运。上个世纪初出大学校门的我,年轻风发,壮怀激烈,但现实的压力,一次次地告诉我,生活需要积累,理想需要羽翼,知识需要不断地丰富和增值,否则,就凭大学校园里的那一点点积累,很快就会泯然众人。
命运,要有自己来书写
有一次在某书市上,某书商推销他们出版社的书,一本古文书,还洋洋得意地读给我听,把商贾读成了商JIA,我指出,你读错了,应读商GU。该人大惊,居然出丑了。同事拍拍我的肩说,这可是我们单位唯一的名牌大学生。对方肃然起敬,连说佩服佩服,但随后又说,可惜可惜。
我后来终于明白他说可惜的意思,两年前我出了本书,在出书的环节中,一次次地与出版社打交道,一些编辑自我感觉良好,却连一些标点与断句的常见错误,却矫正不过来,我此时方知,当年出版社的书商,说我的可惜正在于这里,看来,我确实误打误撞地走错了领域。
那一天我很不快乐。年轻自负的我,有了一点黯然,就一辈子与这些文化水准如此低的人为伍么?我不能跳出这个生活圈么?我的命运就固定在了图书营销圈了么?
这样一想,悲从中来。但更不幸的例子接踵而至。有一天,一个戴着大金链子的书商来到单位,他是先富起来的流行书个体批发商,一口一句国骂,大字不识一筐,却早早地成了几十万元户,趾高气扬地谈着所谓的大生意。年轻的我又一次失衡:我的大学时代的梦想,就是让知识贬值,贬值到此时此刻让得意的书商在我面前优越感爆棚么?知识到底能否改变命运,让年轻之我陷入混沌。
我当时在想,怪就怪,在大学报考表上,随意地写了一个志愿,图书馆系。也就是说,在高考志愿这一问题上,紧要处,我走错了一步。
这是当时的想法,其实有失偏颇。那时候还没有马云的案例,我的想法没有答案。一味地以为,我是倒在了高考志愿填写的紧要处。一次偶然的意外。
伸出手来 掌握自己的命运
人到中年偷懒的思考方式是,取一些名家格言,来归纳自己的人生。我也不例外。
比如,我在文章中经常引用美国哲学与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的一句话:
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是的,格律整齐,颇有气势,语意连贯,也有哲理。更重要的,似乎揭示了一种命运的逻辑,性格决定命运。
在经历了知识改变命运的质疑后,我开始思考,性格和命运之间的因果关系,并且刻意地改变性格。
我有一个校友,早于我来到本城。单身汉的孤独,让他沉迷于舞场。一次次地邀约,其实正中下怀。我想,我不是要改变性格吗?就从跳舞开始吧。在那一年,我俩转遍了本市的大大小小舞场,把流行的舞蹈也完完整整地体验了。在单位举办的舞会上,也能上场大显身手了。只是夜深人静之时,却依然有种强烈的孤独感袭来。
更孤独的是,我那热衷舞场的校友,在某一次公务员招聘中入选了,后来又因为附近某市从市管县升格为省辖市,又平空上升一级,成为县处职干部了。此时,我的孤独感在于,校友的跳舞是假的,并不是磨炼性格的一部分,而只是纯粹娱乐的一部分,而在我还在磨炼性格的时候,他却绝尘而云,开始了人生梦想之途。
此时,我恍然大悟,人生其实是需要规划的。这种规划,不是改变性格这么简单。
命运,不在乎别人的眼光
终于,我的煎熬也迎来了机遇。本城的新闻媒体招考开始了。我的规划就是,大胆迎考,走出书商圈,开启职业新闻生涯。
这个时候,我不禁想起了此前的诸多偶然:初中时,获得过全乡镇作文第一名;高中时,校读书墙报的通讯员;大学时,在其他同学需要结伴才敢采访书写社会调查时,我只身来到武汉水果湖某企业,完成了关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调查报告,让全班同学大吃一惊。
上面的多次偶然,却似乎冥冥之中决定了,我必须以文字来吃饭,尽管有过周折,但殊途同归,我还是回来了。收到新闻入职函的时候,我终于长呼一口气,久违的孤傲性格,又一次回来了。我开始明白,性格固然有先天的一面,但更重要的,是后天的塑造,那些不起眼的偶然,其实一直向着新闻职业的方向,在引导着我,直到梦想成真。
记得读到过一篇文章《能从十三岁看老的品质》,文中说:人的大脑中有个区域叫 “腹侧纹状体”,这个区域负责大脑的奖励系统,能在某些情境之下给我们带来愉悦感。从青春期,也就是差不多十三岁的时候开始,腹侧纹状体给的奖励,重点偏向于社交领域。也就是说,从十三岁开始,我们对同辈人的重视,就超过了对父母的重视。
我明白了,我的父亲早早地逝去,我的母亲是乡下老人,他们对我的成年后的人生,已产生不了足够的影响,真正引领我成长的,是同辈的交友,比如上面的那位跳舞的校友,还有许许多多的第一次交往的朋友:比如第一次教我抽烟的老兄,恨死你了,害得我现在烟不离口;第一次教我健身的朋友,爱死你了,让我也曾经长过一些小肌肉;第一次教我书法的老师,感谢你啊,让我的字迹在求职那年受到了青睐;第一次与我辩论的对手,佩服你啊,在辩论之后我花了十倍的精力去积累知识,丰富了逻辑思维;第一次把我推上演讲台的领导,对不起呀,我的演讲有点不够精彩,但至少懂得了表达;第一次与我同游的同事,很高兴啊,我的一些陋习,在旅游路上得到了改变。我们的选择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在人际交往的和谐中,取得命运的改变。
就这样,一些偶然中的必然,一些后天因素的造就,让我的性格打造之路,从怀疑到坚守,迎来了命运的改变,我走上了新闻道路,一走就是几十年。
命运的阶梯,可能曲折,但坚持向前
如果,命运一定按性格的方向来演绎,那就像程琳的唱词所说,你想起什么,什么就是你。
但是不行呀。命运有它自己的逻辑,有时候,你性格再执着也没用。
其中,一个重要的逻辑就是,辨证逻辑。
老子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话其实意义深远,告诉我们,在面临厄运的时候,我们要乐观面对,相信转机;当面对福报的时候,我们要思量长远,未雨绸缪。
让命运成为英雄的交响
那么,如何做到乐观?如何做到长远?这是一种相当辨证的关系:
善与恶的辨证。我们要行善,积善缘;我们要拒恶,远离孽缘。周易有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做善事的人,坦坦荡荡,做恶事的人,战战兢兢。
独与众的辨证。每个人独处时与众处时,他的表现是不一样的。古人说要慎独。同时,还要敬畏心。为什么圣贤能够慎独?因为他始终知道,举头三尺有神明。懂得了独与众的辨证,你就可以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的回答中,与人乐乐,同时,还能慎独。
朱与墨的辨证。近朱则赤,近墨者黑。朱就是生活中的有德者,墨则是失德的人们。与有德者相交。可以遇上德行高、才华好、人品端的贤者结缘,从而得到生命中的贵人,从而迎来命运的改变。与失德者交,就会遇上自私、偏狭、阴毒、无良的人相遇,就会给自身的命运带来阴影。当然,贤者不惧,他可以以浩然正气,影响失德之人,但作为凡人,咱们还是避之而自保吧。
强与衰的辨证。身体的强壮,与病体的衰弱,是两极。生活中固然有病夫中的强者,但我们更应当积极进取,做体健有力的强者。打个比方吧,健康好比1,其他的都是0,有了1,后面的0才有意义。黄帝内经说,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命运将会更加青睐于精气神十足、意志力强大的人。
像贝多芬一样,扼住命运之喉
有一次,央视导演陈镭,我们都称他镭老,他是感动中国人物盛典的撰稿者之一。他对我说,兄弟,你的身体偏弱,气血不足,需要调理,你要满足于现状,如果高层给你加更大的压力的话,我很担心,不是你的智慧不够,而是你的身体不强。
镭老的话我一直记着,也提醒我,要坚持锻炼,把职场忙碌的时间和空间,留出一部分,用于自我养生。
其实,这关乎我对命运的更深层次的认识。我认为,命运的根本因素,在于时间和空间。其他诸如坚强、忍耐、勤奋、勇敢、谦虚、宽容、自信、奋斗,无数的词汇都可以放到一边,因为,一切都由时间和空间来决定。任何命运的形成,都需要时间的造就,同样,也需要空间的依托。很有名的那句话,板凳甘坐十年冷,十年啊,这就是给命运成就的时间,才能迎来云开雾散日;再比如,人挪活树挪死,要给命运成就的空间,换一番空间,就会迎来崭新的天地。
当然,人到中年的时候,已知天命。命运给予你的时间,已不那么从容;命运给予你的空间,也大致成形。这个时候,我们该做的就是,坐看云卷云舒,静听花开花落。
扼住命运的喉咙,从书本到现实
借着六一节的时间,就命运发表一通看法。目的就是,让年轻的人们,更加珍惜年华,把握机遇,在伟大的时代,追逐伟大的梦想,做命运的掌控者。
命运,是选择的结果,不错,所以你要珍惜每一次选择的机会;
命运,是性格的演绎,不错,所以你要打磨坚强的性格;
命运,是辨证的产物,不错,所以你要辨证地看待工作和生活;
命运,是时空的轨迹,不错,所以你要只争朝夕,鹰击长空。
在命运的疑问处,解压前行
我想,我可以回答前文那个懒汉的问题了。
我向往自由,但不是懒汉的方式,而是以创造的方式。在百舸争流、万物复兴的时代,只有创造才是世界的主流,我们不屑于个人的小小自由,我们应当为这个世界,留下些宝贵的贡献,这种贡献,从物质到精神,从自我到他人,从自然到社会,不断地提升和开拓,就像我的头条号的名字,人间鸟语花香,命运永远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