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士杨景和埙传(甘谷何烈女武英事记)

甘谷何烈女武英事记


文图|黄晨光 狄鑫


何女当年名武英,壮哉无负命斯名。

贞魂不与彩云散,浩气犹同清渭鸣。

这首诗是清代甘谷人王羌特为烈女何武英所作。何武英(1519?—1534),甘谷县大像山镇狄家村人。她与贼寇斗争的故事,家喻户晓,代代传颂,世称“何烈女”。这段明嘉靖年间(1534)发生的感人故事,并没有被历史尘埃掩盖,虽然已历经484年,但在家乡人心中她依然是那个凛然正气的女中豪杰。





(一)何武英故事

烈女何武英的故事,伏羌县(甘谷)人王羌特(1615—1680)所作《何烈女传》有详细记载:

烈女名武英,何景元女。早丧母,事父孝,年笄未字。

烈女名叫武英,何景元女儿,早年丧母,侍奉父亲很孝顺。“年笄未字”,笄,指簪子。年笄,指女子到了可以戴簪的年龄,即成年可以婚配。《礼记》:“女子十有五年而笄。”古时女子15岁就算成年了,可以婚配。此时,何武英已经十五六岁。古代婚姻要看生辰八字,未字,就是尚未许配,待字闺中。《何烈女传》又记:

嘉靖甲午流寇入其家,家人皆遁避,女被撄。贼悦其色欲污之,女骂拒弗从。贼温言款慰,又弗从。胁以刃,终弗从。骂益厉,遂刺杀之。方刺时,有黄犬啮贼股,拽七八步。邻人杨景和奋救,贼并杀之。

嘉靖甲午(1534年),贼寇作乱,闯入何家,家人皆躲了起来,武英被抓。贼人垂涎武英美色,欲玷污她。武英怒骂不从。贼人软语温言劝她顺从,武英还是不从。贼寇恼火,于是拔刀威胁,武英依旧不从。武英严厉斥责,贼人恼怒成羞,于是刺死武英。在贼人行刺之时,武英家黄犬咬住贼人的大腿,拽拉了七八步。邻居杨景和见武英被害,奋力相救,也被贼人杀害。

这就是何武英的英勇事迹。一个正值花季的少女,待字闺中,但当她遭遇劫难,却能临危不惧,大义凛然。或许,有人说,这是古人在歌颂贞洁烈妇。其实不然,何武英身上流露出来的是浩然正气与民族大义,才是最核心最宝贵的。正是如此,历代贤士写诗作赋凭吊武英,乡人邻里建祠修庙供奉武英,士庶民众所推崇者,何武英之浩然正气也。


王羌特 《何烈女传》 狄鑫 摄


(二)何烈女祠兴建始末

最早修建何烈女祠的是明代伏羌县令王从善。王羌特《何烈女传》云:

万历丁巳,县令王公从善暮过其乡,狂风忽起,月影中仿佛见一女子,若泣诉状。询诸里人,(乃)盖烈女死节处也。遂为立祠,绘像其中。

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县令王公(王从善)傍晚路过何武英家乡,忽然刮起狂风,月色中仿佛看到一个女子,向他哭诉。王县令询问当地人,得知此地是何烈女遇难之处。于是,王县令为其立祠堂,并绘制何烈女像。

《伏羌县志》:何烈女祠,邑西十里乾隆二十八(1763)年知县邓必安(江西南丰人,乾隆二十七年任)捐资重修。

乾隆二十八年癸未夏在十里铺狄家庄官道南何烈女祠侧立有“何烈女故里碑”。



清乾隆“何烈女碑”残碑 (狄鑫 摄)


宣统邑令雷光甸亦修葺之。

明清时期的何烈女祠已荡然无存。20世纪初,何烈女家乡狄家村人感怀何武英事迹,为寄托追思之情,筹资在村南山下重修了何烈女祠,以此告慰英灵。何烈女终得再祀华宫,永享祭拜。




狄鑫 摄



(三)狄家村史记

狄家村南依朱圉山脉,北滨渭河,居冀川之福地,享山林之惠泽。东面有海子沟水,常年流淌。海子沟,即古代的“衣谷水”,《水经注》云:“次东有衣谷水,并南出朱圉山”。朱圉山指县城大像山以西山脉,衣谷水,就是今天的海子沟。清代海子沟发生山崩,当地人称为“走山”,形成的堰塞湖,称之为“海子”。后来,堰塞湖倾泻,形成今天地貌。




海子沟 狄鑫 摄


狄家村,以狄姓居多,故名。此庄也是甘谷狄姓之族望。狄,有两重含义:一是古代对我们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说文》曰:“狄,北狄也。”。二是狄姓。

狄,作为民族,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亦作“翟”。商代为鬼方;周代为猃狁,又称北狄、北翟,以游牧为业,善长骑战;春秋时,狄人内乱,分为长狄、赤狄、白狄等支派;战国时期,完全融合于华夏族,其活动不见史载。

狄,虽可指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但作为姓氏,则另有渊源。炎帝参卢后有狄氏,是最早关于狄姓先祖。周成王封母弟孝伯于狄城,因以为氏。狄城,在济水流域高青一带,周成王将此地封给他舅父孝伯。国人便以国为姓,始有狄氏。可以说,狄家村狄姓族人,应为春秋时狄国之后,而且狄姓郡望就在天水。

在甘谷,狄字并不年 di,上声,而读作 qi,上声。Di应该是狄字的本音,但是读 qi 也是对的。读 qi 是因为“狄”字古代通“鬄”字,念作 ti,上声。这就是狄字的另一个音。而甘谷话 t 和 q 不分,所以,就将“狄”di 字,读成 qi,这也是对的,因为这是狄字的古音。所以甘谷人不必纠结于说普通话时非要读作 di,在甘谷可以大大方方地读成 qi,这没有错的。

据清志:

狄家庄,在县城正西十里铺西北,十三里,一百二十二户,五百二十四人。庄外有何烈女祠一所井四口。耆民狄德成。

这条资料提高了何烈女祠,说明清末何烈女祠尚在。如此看来,旧祠堂被毁应该是民国或以后。





因为有何烈女祠,所以十里铺一带清代被称为何烈女乡,并设有何烈女乡铺,与马务铺(今马务寺)、塩泉铺(今二十铺)连成一线,称为清代馆驿驻所。何烈女铺的用途,清代巩建丰有评论,曰:

墩铺之设久矣,夫铺司步置文报,厥责犹轻,至于坐台有兵,非徒虚设,塘汛张威燿武,其尚思弥盗,安民守望,以戒不虞哉。


据巩建丰言,设铺的作用是转递文报,并且在此派兵驻守,设置关卡,守境安民,以备不测。

狄家村,现有狄、赵、何等大族和谐聚居,都将何武英视为本村之英雄人物,为其建祠祭祀。人们感怀的是何武英之浩然正气与大义。正如王羌特所言:“杀身成仁士大夫之所难而竟得之蔀屋女子乎!”取义成仁这样即使大丈夫都难做到的壮举,竟然被一个平民女子做到了。何武英也由此百世流芳。






(四)历代名贤凭吊

吊何烈女祠

分巡 宋琬

舍生取义骂贼亡,不比寻常女子行。

白发尚难存晚节,红颜那肯弃春光。

魂游地下乾坤老,名在人间草木香。

瞻望古祠频景仰,为伊千古立纲常。

吊何烈女祠

义士

邑人 巩敬绪

节并朱山峻,祠前仰止深。

一朝坚烈性,千载感儒林。

古柏常青色,幽兰永馥心。

应同忠义士,萍藻以日歆。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