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多前,上海出台了第一份“免罚清单”,精细划分违法行为,对企业轻微违法行为实行免罚,不仅有利于执法人员提高执法效能,也让企业真正感受到“有温度的执法”。
去年年底,嘉定区“律管家”评估研究报告新鲜出炉,这份报告是嘉定区司法局委托第三方对全区村居(社区)法律顾问进行的业绩评估,也是上海开出的首份村居法律顾问“成绩单”。
全面依法治国,重点在基层。免罚清单、村居法律顾问都是推进基层法治建设的生动案例。为了夯实法治建设基层基础,上海建立健全了市、区、街道乡镇三级法治建设统筹协调体系,制定执法事项目录清单,推进行政执法权下沉街镇,打通全面依法治市的“最后一公里”。
基层法治逐步健全
去年,静安区宝山路街道三宝居民区开展“美丽家园”工程,没想到一开始就遭到居民反对。为此,居委会召开了一场名为“你喜欢的社区”的开放空间会议,参与者包括小区居民、业委会成员、物业公司负责人、街道有关部门和工程设计方等。居民充分表达了各自的心声,设计方、主管部门在了解大家需求后,完善、改进了项目内容,并通过讨论达成共识,确保工程如期开工。改造后的楼组还成了“样板房”。
事情的顺利解决,离不了街道这套居委会民主协商议事制度。通过依法组织居民就辖区内公共事务、重大民生问题开展民主协商,在社区治理中实现了从“为民做主”到“由民做主”、从“做群众工作”到“由群众做工作”的转变,促进了法治与自治、共治、德治有机融合。
全市16个区已印发加强和改进基层法治建设实施意见,贯通市、区、街镇三级的法治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体系加快建立。213个街镇建立了基层法治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党(工)委书记履行推进基层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定期研究本区域法治建设工作,逐步建立法治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部署、同推进、同督促、同考核、同奖惩制度机制,初步夯实基层法治建设工作基础。
执法效能稳步提升
糖炒栗子自称“沪上最佳”,罚20万元;餐饮公司无菌操作间未正常启用,罚5万元;汽修店在沿街道路上清洗车辆,罚3000元……经营者稍有不慎,就有触犯法律的可能。
违法必究,是法治精神的体现。但如何“究”,也有具体的尺度。不少经营活动中存在的一些轻微违法行为,既非主观故意,也未造成较大影响,可是一旦被罚,除了有经济损失,还会被记入失信名单,对企业后续经营造成影响,一些小企业甚至可能就此一蹶不振。
罚不罚?怎么罚?上海首创“市场轻微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免罚清单”制度,并写入《上海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在行政执法领域,对轻微违法行为依法不予处罚,体现了从“一刀切”走向“一刀一刀切”的绣花式精细治理。免罚清单实施后,很多一线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遇到的抵触减少了,他们感受到了企业更多的理解、支持。
每一份免罚清单,不仅是简单的免罚,还要求行政执法单位通过批评教育、指导约谈等措施,促进经营者依法合规开展经营活动。通过行政指导这种柔性方式,使企业进一步了解相关法律规定,提高其守法合规意识,避免再次犯错。据不完全统计,自首份免罚清单推出至今,上海市行政执法单位共适用免罚清单不予处罚4150余个案件。
良法要善执,有赖于基层执法效能的提升。为了增强法律意识和执法水平,上海普遍开展了基层行政执法队伍岗前教育、集中培训、日常学习。如今在上海的道路上,几乎看不到不戴头盔的助动车骑乘人,非机动车逆行、闯红灯、不按规定车道行驶等违法行为也明显改善,这些都源自今年5月1日《上海市非机动车安全管理条例》的实施。
守法普法深入推进
翻建房“不长高不长胖”,保持“七分白三分黑”风貌,符合的一次性奖励1万元/户;村民在宅后或边地上种植绿化、果树,打造“美丽庭院”,排名前三的每户奖励1000元……这些都是奉贤区存古村的村规民约,叫作“美丽乡村·美丽约定”。
存古村两年前在全区率先探索制定“美丽约定”。这些约定里,包括了“三块地”改革、“和美宅基”创建、村民建房等10个重点、难点问题,还同步写入了奖励和罚则。为确定细则,村里用了半年多时间召开了5次百姓议事会,广泛听取农户意见,反复修改内容。“美丽约定”执行半年后,村容村貌改善了很多。
在奉贤,现在已经有170个村实现了“美丽约定”全覆盖。这些升级版乡规民约,用“村民的话”管“村民的事”,找到了自治、法治、德治的平衡点,通过集思广益,让每个村都有了专属的“行动指南”。
各街镇还因地制宜,广泛推动《宪法》《民法典》等法制宣传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居村,并深入开展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等以案释法活动。除了配齐用好公职律师、外聘法律顾问,村居“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也在全面实施,在社区和村居形成尊法学法的良好法治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