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一尺多少米(简述明朝时期的武举制)

上回说过明代的武举很难考,今天我们就说说为什么难考。首先要说的是武举是贯穿了整个明代的,只不过各个时期的重视程度有所不同。

第一是制度上的难,明朝有武举制度但军队将士的任用主要还是承袭旧制,采用世袭制,洪武年间朱元璋立军卫法,全国设立卫所,卫所民众编入军户军籍,父死子继代代相传,简单说如果老子身前是个游击,那儿子再不济也得给个百户的官位,至于有没有实职那就不好说了。至于军队官员的升迁,除了官员立功等正常升迁外,基本就是行伍逐步提拔了。有句很出名的画饼专用句“小伙子好好干,我们绝对不会亏待你”,这放现在是画饼,在明代那是真承诺呀。只要你小子敢干不怕死,遇事真往上冲,只要不死回来肯定提拔,但这种提拔往往都是基层的一些官员。毕竟那时都没什么文化,高级别将领不是只懂打打杀杀就行的,得懂战略。在这两种制度下,明代的武举选将说穿了大多时间里都只是个补充形式。

一尺多少米

第二是时间上的难。明朝前期武举一直是六年一次。明朝皇帝的平均寿命只有43岁,老百姓呢?命短的人还真不一定能连考两次。好在这个制度到了弘历年间被修改为三年一次。

第三那就真的是考试本身的难了。明朝初期武举考察是这样的“先之以谋略,次之以武艺”,这是首次把军事策略兵法置于军事技术之前,也就是说如果你在策论的笔试中不合格,那你连参加武试的资格都没有。你想啊,敢去考了武举的人,准备随时把脑袋别裤腰上的人,有几个有文化的?咱再看看这笔试都考什么,笔试考三题,试策两题,另一题论考四书。看见了吗?还考四书,人家就是背不会这些东西才来考武举的你这不是欺负人嘛!好在后来四书的题目改为默写《武经》也就是《武经七书》。这容易吗?当然不是了,请看名单:《孙子》、《吴子》、《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多是多了些,好在能死记硬背还算给了广大考生一个机会。可能是这个考试确实太难了,官家也看不下去了,后来改为先考军事技术后考策论,在后期策论也改为只考一道了。如果你觉得这可能会简单不少,那你又错了,重头戏在后头呢。“正德十四年定武举初试,马上箭以三十五步为则;步下箭以八十步为则”。啥意思呢?马上箭的规则是在三十五步外中靶,步下箭80步。你肯能认为这个距离不算远,但我要告诉你的是其实非常远。首先不要以为一步就是我们走的一步,明代一步是一个长度计量单位,一步为五尺,明代一尺相当于我们现在的31厘米左右。也就是说马上箭要在55米外中靶,步下箭则要124米。是不是很远?是不是很厉害?

结尾咱顺便扯句闲篇儿,其实武举发展到了万历年间是有机会改革的,可惜皇帝和朝廷都不重视,错失了一次让大明朝军事飞跃的机会。当时有朝臣就主张设“将材武科”,初场试武艺,内容包括马步箭及枪、刀、剑、戟、拳搏、击刺等法;二场试营阵、地雷、火药、战车等项;三场各就其兵法、天文、地理所熟悉者言之。这是原文,意思好懂,如果当时真能按这个建议实行,这和现代军校的教育方法有什么不同?就算是从万里末年1619年开始计算,发展到1840年这220年的发展,鸦片战争孰优孰劣、谁胜谁败还真就不好说,那么我们一百多年的屈辱史还会有吗?当然这只是臆测。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