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文具批发市场进货渠道在哪里(那个创造了“糖果屋”文具的人,回来了)



梁准,笔名“星盒”

13年前,广州的一个夏夜,天气很热,具体日期太遥远,记不清了。梁准(笔名:星盒)完成了一幅画。

绘画工具是光束对准的常用物品:白纸和铅笔。画面上,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坐在长凳两端,女孩拿着一个气球,后面是向日葵地。

这是《糖果屋》系列的第一部作品。几天后的晚上,这幅画被电脑做成彩色,印在笔记本上,到处出售,传给学生,成为风靡全国的系列文具。



梁准和一代学生一起创作了糖果屋系列。随后的几年里,大街小巷、地摊上、文具店里,随处可见印有他作品的商品,只有少数是真品。

糖果屋系列书籍,皮质精致,文字甜美,适合年轻人诉说心事。在很多学生的校园记忆中,这些笔记本占据了重要的角落。

但对于创造这一切的梁准准来说,他的生活并没有受到这个系列的太大影响。通过创作这个系列,他的收入仅达到广州工资中上水平。

前段时间他在微博里发了《糖果屋插画》第一稿。还是坐在板凳两端的男生女生,不过是还没画的线稿。微博被转发一万多次,转发链中最高评论是“哇,我的童年”。



1

回忆往事,梁准会习惯性地用“一年前”这句话。

16年前,他在广州找到了第一份工作:做漫画连载。那一年,广州这样的漫画公司还不多。梁准准的老板来自香港,对艺术有所了解,很难得。但过了一会儿,他就走了。一是因为当时能力跟不上,二是因为行业环境不好,公司经营相当差。

千禧年,热爱绘画和设计的年轻人没有太多选择。当时教育部把“艺术设计”列入普通高校专业目录才几年。在大多数人眼里,绘画和音乐一样,只是一种爱好。如果靠它得过且过,那叫无所事事。

梁准还是想拿着画笔生活,于是找了一家文具公司,拿着招聘信息当了一名文具设计师。

广州是中国最早形成文具批发市场的城市。当时拥有十几个文具市场,总经营面积超过15万平方米。



但是,世纪初的文具,和“设计”这个词并不是很接近。学生用的书大多是老师会要求统一封面的那种。还有一些花里胡哨的款式,只是随便找了一些图片印在上面,缺乏美感。

广州文具批发市场

他的工作就是做一些在这个巨大的市场上可能不被注意到的设计。

1983年出生的梁准准,二十出头。他的家人不太理解他的选择,认为他应该找一份更好的工作——在父母眼里,“好工作”是指成为一名普通的白领,去正规高大的写字楼,拿着体面稳定的工资。

设计师这个职业似乎站在了上述描述的对立面。但梁准准觉得这是一种荣誉,而且取钱的工作很珍贵。

工作的前两年,他做过文具和书签,但大部分反响平平。文具的主要受众是学生,所以梁准会去了解学生的喜好。当他去学校附近的文具店时,看到一个小孩拿着他买的书,问他为什么要买。这位学生说,他觉得人物很可爱,所以写下来供参考。

他一劳永逸地准备了新系列的主基调:童话、甜蜜、感动、温暖。梁准认为这几个关键词的组合可以打动年轻人。

在广州沿海地区,空空气潮湿,夏天又闷又热,不容易忍受。梁准喜欢在这个季节去郊游。一个夏天,当他不记得日期时,他来到一个向日葵花园。

那时候正是向日葵盛开的季节,视野里一片明亮的花海,灵感从中流淌。晚上,梁准准拿出笔和纸,很快就画完了。

图为一男一女的卡通人物,坐在长椅两端,但戴着同样的围巾。后面是茂密的向日葵田,还有童话里的城堡。



这是2006年糖果屋系列的第一幅画。年轻的梁准准还不知道他的插画,未来几年将风靡全国。


2

第一张图完成了。梁准觉得不错,有点味道。但是他不知道别人的看法,因为他的朋友不太懂画画,他的家人也是口是心非。父母虽然不理解这份工作,但还是想给他一些支持,所以只是给了一个“很好”的评价。

这幅画之后,糖果屋的大方向就固定了。第一辑画了32个内页,4个封面,都是手绘的,工作量很大。以前绘画设备不普及,上色过程只用电脑,导致梁准一两分钟就能完成的工作,那时候要一两天。最后完成的效果是嫩嫩的,青春的。



直到印刷,老板也没怎么关注这些画,认为设计太复杂,印刷不了。梁准说,当年就是这样。

一年前,一位名叫马蒂亚斯的德国教授在观察了中国设计行业15年后,给浙江大学的王孝松教授写了一封信。他在信中写道:在中国,由于没有人教企业家理解“设计”这个概念的真正含义,他们自然而然地认为自己是设计师,所以他们只把经过特殊训练的设计师视为执行其指令的帮手。

梁肯定没有料到。就这样,这幅画被放进了工厂,投入了流水线。印刷,装订,不出两个月,印着糖果屋的书就打包好了,送到各地让学生购买。

这个系列在文具店被归类为精品。这本书很重,封面是彩色的,内页也是。翻过来之后有一股淡淡的香味。彩图占页面一半以上,适合记日记。要价大约十美元。也正是因为这个“高价”,公司才把糖果屋作为一个项目来推广。



看一个产品的火热程度,光靠现在电商平台的销售数据就够了。但是十几年前,没有这个渠道,糖果屋火了,梁准是通过QQ知道的。

2006年的时候,QQ还很原始,空房间和宠物系统刚刚完成。画糖果屋的时候,梁准准顺手加了他的QQ。

第一批货打印出来三个月后,梁准登上自己的QQ,发现软件卡无法使用——好友申请太多。他第一反应是“惊呆了”,然后想:“哦,是糖果屋。他们已经购买了这款产品,而且非常喜欢”。



收到好友申请后,QQ会提示敲门,咚咚咚。梁准挂着QQ,“咚咚”的声音可以持续好几个小时。为了把这些客户拉进QQ群,他特意开了一个500人的群。

最多的时候,他开了5个会员号,同时管理22个群。


3

广州文具贸易生态繁荣。在海珠区凤凰岗公交站附近,创新路站的一端,有一条长达200米的文具街,里面是一排排的文具店。德路、黄沙怡园也有类似的集散地。因为创新之路风格最多,所以大部分80后90后本地学生开学前都会来。直到2015年,这个地方被彻底拆除。



梁准去这种市场久了,成了人群中不寻常的普通人。许多这样的商店都有印有他作品的书。我们去市场调研的时候,学生们已经在捧着糖果屋了。



梁准的创作环境

但总的来说,他的生活一如既往,既不出名也不富裕。唯一不同的是,他在QQ上有很多好友。

如今,很难评估《糖果屋》系列在当时有多火,总销量有多少。但这个系列在网上总会留下微小的痕迹:在怀旧的话题下,糖果屋的书很容易被提及;一旦有人说起这个系列,下面就会有人评论“买了”。



在糖果屋最火的时候,会有人在QQ上给梁准准留言,问他是不是“赚了很多钱”。梁准多次向我澄清,他根本没赚那么多。梁准回忆说,因为当时业绩确实有所提升,老板给他发了奖金,加上基本工资,最终能达到广州的“中上水平”,大致在2000到3000元之间浮动,最高的一个月,梁准拿到了2500元。



梁准


“我没有你想的那么好,而且我可以赚很多钱。设计真的很好,就是过程中没有这个东西(收入)。”


而且公司的利润,因为盗版的介入,也比不上糖果屋本身的影响力。


4

发现盗版,对于梁来说有两个节点准准的。

有一次在QQ上看到粉丝晒糖果屋的图片,他发现“很多东西都不是自己的”。还有一次,梁出门买东西,一定是在路边摊上看到了一面镜子,一面女孩子随身带的小镜子。镜子上印着糖果屋的图片。他捡起来看了看。他还问了生产镜子的公司。直到那时,他才突然意识到他的照片被盗版了。



盗版贴纸

类似的场景越来越多。在广州地铁、公交、街头,可能十个人里就有两个拿着盗版糖果屋产品。有的是小饰品,有的印在t恤上,有的甚至盖了一套床上用品三件套。正版糖果屋产品,只有一个系列的笔记本。



在网友的三件套下,梁回答:“这种枕头晚上会做美梦的。”

《糖果屋》系列的影响力遍布全国,很大程度上是靠盗版。

看着QQ空房间里粉丝的产品图片,梁准准不好意思的说:“这是盗版,不是正版。”他不知道该怎么办。海盗帝国步步紧逼设计师,很多设计都是抄袭的一模一样。而是笨拙地改画,有的把人物头上的帽子摘掉,有的把围巾摘掉,“只是把你的画编辑成不属于你的想法的东西”。



一种盗版产品

梁准一开始是高兴的,因为他觉得自己的作品影响很大。但他也很生气。“QQ都印在笔记本上了,就算加QQ,打个招呼就行了。”

十年前,版权就像地上的钱。谁捡到了,谁就能安安静静地花掉。

发现事态变得严重后,梁准去找老板商量。他觉得当时的公司有资本和实力去尝试打击盗版。但老板回应:这是很正常的事情,放轻松就好。梁准补充道,“其实那个时候,这家公司也在抄袭别人。”

按照广东人的说法,梁准准本人就是打工仔。盗版再快,对我也没有太大影响,别人抄袭,也说明他们认可我的作品。梁准这样安慰自己。直到他创业,盗版的尖牙才渐渐露出来。


5

《糖果屋》系列走红后,梁准准和老板产生了分歧:老板倾向于成本计算,而他习惯于从情感角度出发。在公司呆了一段时间后,他离职,开始经营一家小公司,实现自己的想法。



梁准自己的公司在深圳。一开始它没有招人,规模很小。所有的员工,只有他和他的表弟。

公司的主要业务是继续经营糖果屋系列。这次的主题是《糖果总动员》,和之前的设计风格一样。这次创业很成功,他们赚了一点钱。当他们认为这个事情可以做的时候,就开始招人,然后把赚到的钱投入到新产品中继续生产。

盗版如期而至。

《糖果传奇》问世不久,就被大面积复制。抄袭者很多都是大厂家,实力强,交货快,成本低,成本远低于良准公司生产的正品系列。这也导致了同样的设计,批发商更倾向于选择盗版。梁准的公司资金周转不下去,很快就倒闭了。



盗版产品

2011年,梁准准通过司法程序向两家公司提出抗议:一家是浙江温州的一家文具公司,盗用糖果屋系列作品;深圳另一家公司专门做女性内衣,侵犯了糖果屋地铁的设计。

两次抗议都无果而终。梁准说,“我们只能尽力防范,学会更聪明。”

公司倒闭后,梁准被一家大厂请去做设计。好在这次老板很重视他,事业一帆风顺。后来,他攒了些钱,自己创业了。他的主业是设计,一直延续至今。但由于业务繁忙,他很少亲自负责设计。糖果屋的故事也在这一时期逐渐消失。

梁准说,这真是一不小心做了十五六年。


6

今年6月29日,梁准准时开通了自己的微博,很久没有更新动态了。他随便发了一条,大意是他是糖果屋的设计师。如果这个被赞100次以上,他会和你分享糖果屋过去的故事。

很快,这条微博的赞数变成了一万一千多。



后来梁准发了糖果屋系列第一部作品的稿子——开头的那部,然后一天都不看手机。再打开微博,有一万多条未读消息,很像QQ,“咚咚咚咚”一直响。

过去的不公平、失落和遗憾,他觉得,在这一刻都没有了。糖果屋带来的收入会花掉,但它带来的记忆会永远留在人们的脑海里。“就算过了十年,还是那么厉害,好像一下子就转发了。我觉得比你赚的钱更深刻,”梁准准说。

作为回应,梁准又手写了一封信(他问我你是不是很久没写信了?),信中使用的字体是糖果屋系列的符号风格,卡通,稚嫩并带有可爱的符号。右下角是戴围巾的糖果屋男主角。一位网友回答:“有些人画了一辈子的梦,在你的青春里活了一阵子”。



在这封信中,梁准准没有多说自己过去的经历,只写了自己现在的感受和对网友的祝愿。其实对于这位设计师来说,往事早已模糊。问起以前的困难,他总是说一句话,问起细节,他总是“想不起来”,但他却能详细地向我复述,画出第一家糖果屋那天他在向日葵园看到的场景:

“我去了一个向日葵花园,那里有许多美丽的向日葵。那时候,空茫茫一片,天气很好——安静的夏天,知了在鸣叫,对吧?那时候满天都是白云,每一朵向日葵都是对着太阳的。”


Aria对本文也有贡献。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