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0个当选朋友圈的广告可以看出2020的营销关键词:互动、成长、长效。
“广告也可以是生活的一部分”,这是2015年微信团队发的一条推广信息。
这条促销信息发布后不久,朋友圈就推出了广告功能。当时宝马中国、VIVO、可口可乐成为朋友圈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2020年,是朋友圈广告功能上线的第五年,也是微信第三次推出“朋友圈用户最喜爱的广告评选”活动。
此次,用户从2019年四个季度的精选广告中选出了10个最值得期待的广告。而品牌主又能从这10个广告中得出什么样的营销启示呢?
01 用户pick了谁?经过一周四个季度的朋友圈广告被众多微信用户审核,10个C位出道。
与三年前出道的10支广告相比,此次出道的“选手”在“业务能力”上明显提升了不少,涵盖的品类也比三年前更具代表性。这里不仅有奔驰、别克这样的汽车品牌,还有方水晶、可口可乐、伊利、麦当劳这样的食品饮料,还有梵克雅宝、戴森这样的高端奢侈品和家用电器。
当然也有深受女性用户欢迎的彩妆护肤品牌,比如雅诗兰黛,欧莱雅等等。
与前几次相比,这次入选的品牌呈现出两个变化。
第一,明星互动广告出现频率增加;第二,广告的形式和质感都比过去有了很大的提升。
这些品牌几乎都呈现出不同形式的广告互动,或与自身logo和品牌创意强烈相关,或侧重与明星的互动。
比如雅诗兰黛的交互形式是悬浮手势+文字提示“抹泪换动力”;奔驰是圆形logo+文字提示“圆形解锁,奔驰作弊”。从图片上看,这个logo有点像方向盘。方水晶巧妙地运用了“画龙点睛”这个成语,一幅龙凤飞祥云的经典画面,一行提醒“画龙点睛”的文字。
显然,今年的用户似乎更喜欢“互动”,尤其是明星互动和创意互动。
作为国内少有的基于用户喜好的广告评选,“好友最喜欢的广告评选”活动受到了B端行业人士和C端消费者的高度重视。
数据显示,在本次活动中,有超过100W+的微信用户参与投票,前十名广告共获得超过200万次投票。如此庞大的用户群和丰富的广告样本,其实在业内并不多见。
因此,我们希望通过这10个获奖广告来了解用户为什么会选择这些品牌。
02 追求广告的长期效果要了解这10个广告为什么被挑中,必须从广告在朋友圈的定位说起。
朋友圈广告和传统的互联网广告有一些区别,这和微信的气质密切相关。
众所周知,媒体环境的变化,尤其是媒体的社会化,在一定程度上催熟了广告营销对流量的期待。最典型的就是在平台红利的诱惑下,品牌扎堆的现象越来越多。
当然,这种聚类没有错,流量大,即使让品牌看起来眼熟,但有个前提,这是给新兴品牌的产品,或者不是品牌。
迅速崛起的爆款互联网平台往往聚集了新鲜的流量,非常有利于一个品牌或产品从0到1的快速积累,可以实现快速引爆,比如一些平台上迅速走红的各类奶茶。
但是有一个现实,你在这些平台上可以做到从0到1,但是不一定能让品牌从1积累到10。
新兴平台一般变现压力很大。广告营销中难免追求短期效果,间接导致品牌成长路径缩短,进而偏离既定的消费者认知。
打个比喻,在追求短期效果的广告营销中,品牌仿佛被化肥催熟了。看似果实饱满,其实味道并不甜。用户可能被短暂吸引,但很容易流失,这也是大多数“网络名人品牌”活不长的原因。
就目前的互联网平台而言,大部分都在追求广告营销的短期效果,但朋友圈广告是个例外。
在朋友圈广告早期推出之初,就有业内人士指出其会带来的影响。首先,朋友圈广告可能会重构传统媒体统一品牌广告的局面。
事实也证明,自从朋友圈广告上线后,不仅品牌广告,效果广告也倒向了微信阵营。
行李箱、葡萄酒旅行、运动服装、珠宝和钻石...朋友圈出现的品牌越来越多,其中不仅有主导电视时代的大广告主,也有靠自身价值不轻易打广告的奢侈品牌。
比如,在选取的广告中,很大一部分是主导电视时代的大广告主,比如伊利、麦当劳、可口可乐、欧莱雅,另一部分是奢侈品牌,比如梵克雅宝、卡地亚、古驰、玛莎拉蒂。
微信凭借其独特的数字生态,构建了一个可以实现长效的流量池。
在这个流量池中,品牌可以充分利用微信中的各种工具,如微信官方账号、小程序、卡券等。,实现与消费者的多场景连接。除了连接用户的作用,朋友圈广告还被赋予了更长远的期待——对消费者的品牌调性塑造和品牌教育。
说得更通俗一点,这些品牌主敏锐地意识到了微信在广告营销上的长期效果,所以,从微信官方账号、小程序到朋友圈广告,没有一个是落在了囊中。
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入选的品牌没有一个是独立存在于微信生态中的,一个看似简单的朋友圈广告背后,是一个被打通的营销链接。
对于品牌而言,兼具公域和私域特征的朋友圈广告可以实现广告的长效效果,这一环节成为品牌打造自己流量池的赛道。
03 克制中激流勇进对于微信的用户来说,就像张小龙说的,一个不经意的动作,就可能导致信息洪流的流向发生改变。
这款中国互联网体量最大的社交产品非常抢眼。每一次内测都能吸引用户的注意力,从界面的改版到一个表情的推出。
在广告营销上更是雪上加霜。
从朋友圈网络广告开始,中国互联网的网络广告已经不分伯仲。当其他产品都在思考如何让广告更炫的时候,朋友圈的广告反其道而行之,以沉浸的形式嵌入用户的社交广场。
接入广告的微信也没有失去一贯的克制。反而以意味深长的广告形式帮助一些品牌实现了广泛的圈子。
尤其是“明星互动广告”的出现,在短时间内掀起了不少圈子,比如,YCY和麦当劳金拱门的广告创意,还有VIVO和刘雯最近的赛道幻灯片照片。
很多用户在朋友圈遇到过爱豆,也很乐意在广告评论区互动,不用他,因为朋友圈的表现形式和广告创意都挺有型的。
最终,这种始终内敛的气质不仅维护了朋友圈的质量,也帮助品牌赢得了用户的青睐。
我们知道,社交平台对消费者决策的影响与日俱增,人们开始习惯从移动终端获取信息和建立联系。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产品的兴起,不仅改变了大众传播方式,也构建了一个全新的数字世界。
对于植根于现实世界的品牌来说,进入数字世界只是时间问题,但并不意味着其在广告营销上的数字化可以畅通无阻,用户对互联网野蛮扩张的厌恶从未消失,网络广告也是如此。
微信内敛的玩法,让品牌跳出嘈杂粗暴的信息流广告,回归到广告创意和价值的讨论。
这个来自C端用户的朋友圈广告精选就是一个例子。
在营销领域,关于广告价值和创意的讨论,往往来自专业人士的实地观察。很少有广告如此广泛地“被人选中”。毕竟光是提“广告”这个词就已经很吵了。谁敢让消费者排一二三?
长此以往,这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当广告传播越来越细化、碎片化的时候,广告主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困惑,不知道自己在终端上的广告是否有效触达目标客户。
而朋友圈广告的出现,改变了网络广告走向低俗的趋势,以其惯有的克制调性,实现了品牌效应的快速发展。
04 多重互动里的增长逻辑说完了微信的克制,我们再来看看这10个精选的朋友圈广告的特点。
其实看这10个广告,有两个关键词:社交。而且这种互动是多重的,社交的门槛值得考虑。
具体来说,在形式上,选取的广告几乎都是明星互动风格,而在内在逻辑上,每个广告都有很强的社交属性。
这三种互动的叠加形成了朋友圈广告独特的成长逻辑,而社交规模的控制则介于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之间。
事实上,在朋友圈广告诞生的五年里,移动互联网的进步不断被刷新,广告行业也在发生着一代又一代的变化。
随之而来的是短视频的兴起,内容社区的沉淀,品牌主流,连接着一个又一个新兴的互联网产品,被大数据筛选,被噪音广告洗脑,却依然面临着成长、曝光等现实问题。
这其中最大的原因或许是品牌的数字资产始终受制于人,无论互动好不好,效果好不好,所有与消费者的连接都很难被纳入自己的流量池。所以除了互联网品牌,其他实体行业接入数字化都有点消极。
但在微信推出一系列适合品牌的功能后,无论是奢侈品还是快消品都蜂拥而至,因为在品牌主眼中,微信不仅拥有开放的生态优势,还能根据自身的品牌调性布局数字生态。
广告朋友圈可以导流到微信微信官方账号,而小程序可以实现商品直购。除此之外,还有奢侈品喜欢在微信官方账号接入官网、快消品喜欢注销的数字卡券。
从这几个层面来看,微信给品牌的是足够的自由度和数字资产的积累。最重要的一点是,微信为消费者和品牌搭建了一个足够多样的互动场景。
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微信可以形成一个适合品牌传播的领域。
这10个当选广告带来的启示,其实是微信交互逻辑中的自由和去中心化,是与用户和品牌的相互成就,是长期营销的开始。
#专栏作家#
吴奕奕,微信微信官方账号:吴奕奕(esnql520),前报社记者,2017年《产品经理》作者,2018年《新商业观察家》,资深媒体人,专注于互联网内容、品牌、公关等领域的个性解读。
本文原载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图片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