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代航标矗立在辽东湾,守护着灯塔,为来来往往的船只指引着航行方向。
本报记者刘旭
对于船舶来说,太子山灯塔是辽宁营口鲅鱼圈港的标志,指引着航行方向。灯塔工人王洪安已经在这座小灯塔上坚守了十多年。春节,和往常一样。
鲅鱼圈港是全国十大综合枢纽港,也是春运高峰期运输防疫、能源、生活等物资的大港口。王洪安所在的鲅鱼圈航标管理站是交通运输部北海航海保障中心营口航标处的五个派出机构之一,管理灯塔、信标、光桩、灯浮标、雷达应答器、RBN-DGNSS站、AIS基站等191个航标。
守海,守塔,守灯。
太子山灯塔位于营口鲅鱼圈墩台山公园,是营口港区重要的助航标志之一。它与大孤山灯塔、太平角灯塔一起,在辽东湾北部海域构筑了一个灯塔链。灯塔高21米,塔身笔直细长,顶部是航标灯,360度全景玻璃,面向陆地的一面用幕布围起来。
“现代导航技术正逐渐向数字化方向发展,但灯塔作为传统的导航手段,仍然无法被取代。如果灯坏了,船就进不了港,整个港口就停了。保养,看护,立即报告故障,同步启动应急头灯,让船靠应急灯走,不耽误作业。”王洪安说。
王洪安在2003年成为一名灯塔工人。早些年,春节前后,是守塔人的难熬时光。交通不便,资源有限,没有网络信号,连看电视都是奢侈品,更别说春晚了。大院子空空在摇摆,伴随的只有灯塔上明亮的灯光和偶尔路过的小动物。
很久以后,王洪安和灯塔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向农科所的专家学习了果树种植的相关技术。在他的精心种植和照料下,樱桃树、杏树、桃树、李树等果树遍布花园,成为码头山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守好灯塔,守好路线,守好春运高峰。
春运前夕,鲅鱼圈港主航道口外防波堤的灯柱灯发生故障。鲅鱼圈航标管理站站长李星心急如焚,春运高峰航运压力大。入口防波堤的光桩是船舶进港的重要节点标志。当时由于海上风浪大,工作船无法靠近防波堤,只好徒步换灯。
防波堤全是超大的四角防浪石,石间有近2m深的落水洞。走在上面就像爬山一样。当天,李星、王诗文、栾海峰和王守玉背着15公斤重的器材。
“起初,每个人都欢呼起来。后来,路很难走,天也黑了。大家都没说话,专心在脚上。”鲅鱼圈航标管理站副站长王诗文说。10公里的往返用了12个小时。
鲅鱼圈灯塔管理站属于营口灯塔,营口灯塔是我国纬度最高的灯塔。海冰很严重。在每年11月的海洋冰期之前和明年3月的冰期之后,他们会把夏季的灯标换成冬季的冰标。春运高峰期,几个人的主要工作就是管理维护区内的冰标。
备用的航标灯整齐地摆放在鲅鱼圈航标管理站的仓库里,备用的冰标、锚链、沉石在航标场时刻待命。冬天海冰厚20cm,冰标被海冰压住,偶尔会造成灯故障甚至冰标漂走。他们想确保进出春运港口的船只能看到航线上的每一盏灯。
守孤独,守家,守平安。
灯塔维护工作应该既能承受无聊,又能承受孤独。许多人在几天后就退出了,王洪安工作了19年。
王洪安说,起初,三个人轮流看灯塔,现在他一年365天都在看灯塔。他工作的灯塔离家只有几公里,但他在2010年独自一人守在灯塔后,从未在家睡过一夜。只有在他儿子结婚那天,他才请假。
王诗文的父亲也是一座灯塔。当他七八岁的时候,王诗文跟着他的父亲在灯塔里过新年。这些年来,他仍然记得他在除夕夜吃了一个猪肉和卷心菜馅的饺子。
为了解决几个人的工作生活困难,鲅鱼圈航标管理站自成立以来,一直在推进“职工之家”的建设,特别是搬入新办公室后,按照“功能分区、动静结合”的要求,设置了就餐区、学习区、工作区、休息区、活动区。用餐区干净卫生,用餐硬件设施齐全,工作餐合理可口。学习区信息丰富,定期开展学习交流,经常邀请业务骨干现场授课;休息区温暖如家,两个“标间”供员工休息,也为因天气恶劣不能回家的员工提供住宿。活动室有综合训练器、动感单车、拳击桩、台球桌等设施。
“鲅鱼圈航标管理站是我的另一个家。这些年来,一代又一代营口航标守护着辽东湾,在我这一代更要守护。”王诗文说。[责任编辑:张艳玲]
来源: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