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刚过,“五一近26亿快递包裹”的话题又上了行业热搜。今年以来,高增长的快递行业持续引人关注。
近日,7家快递上市公司2020年财报陆续出炉。南都记者对比梳理多项指标发现,去年仅顺丰、德邦、童渊实现营收和利润双增长,大云、申通净利润在2019年负增长的基础上有所增长。
与此同时,快递行业价格“滚入”依然严重,“通达系”单票毛利普遍下降到0.5元以下,“马太效应”越来越明显。随着“快递进村”的加速,遍布城乡的终端逐渐承担了部分企业近一半的快递量。薪酬水平方面,顺丰高管和员工平均年薪领跑行业,分别达到203万元和20万元。
收入
三家公司负增长,SF高于“四通一达”之和
2020年,营收方面,顺丰以1539.87亿元遥遥领先,同比增长37.25%。2019年营收首次突破1000亿后,再创新高,比“四通一达”总营收高出88亿。
从业务结构来看,顺丰去年持续发力的经济部分业务量同比大幅增长155.86%,带动营收同比增长64%,对整体营收增量的贡献超过40%,占总营收的比重接近30%;新业务板块对总收入增长的贡献超过35%;但限时快递占总收入的比重下降了7个百分点,表明顺丰对传统优势业务的依赖逐渐降低,收入结构趋于全面均衡。
2020年,随着全球疫情和国际空航班大幅减少,国际业务成为部分快递公司新的增长点。如远航行空实现营业收入11.93亿元,净利润2.16亿元,同比增长超过200%;YTO运通实现营业收入50.48亿港元,净利润2.52亿港元,同比增长超过800%。截至2020年底,YTO快递国际在全球拥有46个自建站点,覆盖150多个国家,2000多条国际航线。航空空和国际商务成为童渊的第二条增长曲线。
东南亚等国际市场也成为快递公司海外布局的重点。据百世国际统计,2020年全年,东南亚地区快递包裹总量为7359万件;其中,泰国和越南全年快递包裹量分别增长612.8%和798.2%,国际业务毛利率增长7.4个百分点,反映了东南亚跨境物流和本地物流服务的增长势头。
不过,南都记者注意到,与2019年普遍两位数增速不同的是,受单票价格持续下降和成本上升影响,2020年大云、申通、百世营收均出现负增长,同比分别下降2.63%、6.6%和7.3%。其中,大云和申通去年分别有6个月和9个月月度营收同比下滑。就成本构成而言,上述两家公司的配送成本占总成本的50%以上,折旧、摊销、中转等成本均有所增加。
受战略调整和部分业务关闭的影响,BES的收入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去年11月,百世宣布了业务的战略调整和组织变革:集中资源于包括快递、快递、供应链在内的主营业务,逐步关闭门店+业务,以消除与这一早期业务相关的大量现金流需求。百世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周韶宁表示:“经过调整,各项业务的业绩均有显著提升,呈现持续改善的趋势,有望帮助集团重回收入增长和利润改善的轨道。”
流量
童渊大云争夺第二名,“四通一达”总份额升至73.4%
中国快递业在2014年进入“百亿”时代。此后,快递年业务量以每年100亿件的速度持续高速增长,2011-2020年行业年复合增长率超过40%。2020年这个特殊的年份,全国快递全年业务量达到833.6亿件,同比增长30.8%,进一步夯实了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其中,从2020年9月开始,每个月都会爬上一个百亿级台阶,实现“四连跳”。
最新数据显示,“四通一达”的总市场份额从去年的72%上升到约73.4%。其中,中通依然暂时排名第一。去年实际业务量达到170多亿件,增幅超过2016年业务量,同比增长40.3%,包裹市场份额提升1.3个百分点至20.4%。大云和童渊分别以141.44亿和126.48亿位居其后,其中童渊全年业务量同比增长38.76%,增速为近4年来最高。但从季度的变化趋势来看,两者的份额越来越接近,第二名“出线”的竞争十分激烈。
CR6 2016-2020年快递市场份额分布
受益于经济件业务的增长,顺丰是2020年市场份额增长最大的快递公司——从不到8%增长到9.76%。从月度业务增长来看,除了9月和10月,顺丰在2020年的其他月份都会以60%左右的增速领先同行(百世和中通没有透露),但从全年来看,这一增速在逐渐放缓。
“未来,公司将继续提高电商产品竞争力,提供差异化服务,进行产品分层,开展双品牌(特价+汪峰)运营,继续在经济型电商快递市场获得更多份额。”顺丰董事长兼总经理王卫在顺丰控股2020年度业绩说明会上表示。顺丰在财报中也提到,还将在中低端电商市场发力,逐步扩大下沉市场份额。
申通、百世市场份额下降。百世快递的市场份额从2019年的11.9%下降到去年的10.2%,但国际业务带来了大量增长——去年第四季度东南亚的快递包裹增长了441%。2020年申通的市场份额目标是12.6%以上,而实际市场份额只有10.58%,不及预期,甚至低于2019年。排在中通、大云、童渊之后,与百世、顺丰的差距在逐渐缩小。
净利润
四家公司利润负增长,申通大云明显受“价格战”拖累[S2/]
净利润这一指标进一步体现了各类企业的分化和差异。从企业盈利能力来看,顺丰和中通仍处于领先地位,但2019年中通净利润接近顺丰,但2020年差距拉大至43.26亿元,同比下降23.7%。
春节期间的经营差异是一大原因。中通在财报中表示,2020年第一季度,净利润同比下降45.6%,原因是劳动力短缺和送货服务延迟。这个幅度明显高于同期顺丰。
“通达系”中,大云和申通的净利润延续了2019年的负增长态势,降幅继续扩大,分别达到46.94%和97.42%。大云将其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2020年一季度,受疫情影响,快递企业普遍出现运力和精力不足的困难局面;二季度,随着复工复产,快递企业在短时间内集中补充业务量,客观上导致部分地区市场竞争激烈;三是少数快递公司通过补贴市场,以更激进的价格政策低价竞争、快速拿量,导致部分地区快递单价下降趋势明显。
2020年,申通营业利润和利润总额分别下降93.62%和94.19%。如果算上2021年一季度的亏损,申通自2019年上半年以来已经连续7个季度净利润同比下滑。对于上述业绩变化,官方的解释是,除了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价格战”因素外,去年公司还加大了融资力度,增加了部分银行贷款,导致财务费用增加。此外,由于战略调整和部分业务关闭,归属于百世股东的净亏损为6.25亿元,同比由盈转亏。
与去年相比,童渊和德邦的净利润重回正增长通道。受益于快递业务量增加,人工和运输成本下降。德邦2020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5.64亿元,同比增长74.39%,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7813.4万元,同比下降52.06%。童渊归母净利润3.71亿元,同比增长36.69%;扣非后净利润3.39亿元,同比增长44.81%。
单价
“通达系”单票毛利不足5毛,行业价格严重“卷进来”[S2/]
快递行业由来已久的“价格战”持续至今。记者梳理计算,尽管成本控制力度加大,但2020年,除德邦外,所有快递公司毛利率普遍下降——如童渊和大云快递业务毛利率分别为6.97%和7.78%,较上年分别下降5.08个百分点和3.57个百分点,申通快递服务毛利率为3.09%,较上年同期下降7.28%。主要是由于单包价格下降,部分被包数量和成本生产率的提高所抵消。
不仅“四通一达”仍深陷低价泥潭,单票毛利已普遍跌破0.5元,顺丰速运物流业务2017年至2020年平均单票收入分别为23.14元、23.26元、21.94元和17.77元。毛利率分别为20.07%、17.92%、17.42%、16.35%,均呈下降趋势。快递行业价格越来越严重。
受“价格战”影响,今年以来,多家加盟快递公司频频被曝出基层网点生存困难,出现倒闭、人员流失、快递无法送达等问题。据了解,百世、大云等企业近日宣布,将斥资上亿资金支持加盟商维护网络稳定。
“目前,标准快递方面,头部快递企业日均单票量已超过4000万票,剔除配送费用后的单票运输中转成本已降至0.9元以下,未来将继续呈现明显的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大云在财报中这样总结行业现状。“低质低效的二三线快递能力基本出清,头部快递企业间的发展格局也呈现出‘份额下降-份额维持-份额进取’的持续分化梯度。”
商业机构网络
村镇和末端代收点布局加快,50%快递非门到门
这两年,“快递进村”按下了油门按钮。2020年4月9日,国家邮政局发布《快递进村三年行动计划》。到2022年底,我国建制村将基本实现“村村通快递”。目前,全国几乎所有县级以上城市都有快递网点,全国96.6%的乡镇建有快递网点,26个省(区、市)实现了乡镇快递网点全覆盖。2020年,农村地区接收和投入的快件超过300亿件,占全年快递业务量的近40%,成为中国物流除跨境物流之外的又一增长点。
物流也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记者在杜南了解到,在下沉市场的网络建设方面,快递公司大多开展城市驿站、乡镇代理、农村共配送、县域合伙人、邮政快递合作等多元化模式。从公开披露的数据来看,现阶段各大快递公司在全国县级以上城市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其中顺丰、申通进一步披露了在县级以下乡镇的覆盖,均达到了87%。
注:各财报中县级网点覆盖范围不同,其中顺丰统计覆盖范围为“乡镇覆盖”,中通、大云、童渊为“县级以上城市”,申通为“全国四级行政单位(街道、镇、团等。)"
通过异地不同层级的快递网点,快递网络可以像“毛细血管”一样延伸到末端。2020年,受疫情影响,以快递柜、快递站为代表的终端服务迅速扩张,平台化、集约化的投递方式大行其道。据统计,全国已建成快递末端服务站11.4万个,智能快递箱40万套,各企业也在加码末端站/门店建设。
目前,很多快递公司都开辟了自己的快递终端品牌,如大云蜜罐、申通喵柜、中通土西快递超市、童渊妈妈站,以及菜鸟驿站、京东快递旗舰店等。除了快递主业,团购、洗衣、废旧衣物回收、零售都是常见的服务类型。这些终端业态越来越成为收割线下商业流量的聚集地。
数据显示,中通和童渊在全国布局末端已经达到一定规模,分别达到68000+门店和46000+门店。这些遍布居民区、写字楼附近或大学校园内的代收点,承担了50%的快递。此外,顺丰旗下蜂巢盒子科技已实现200+重点城市、28万+柜面网点的布局。
在中通的财报中,写明“终端站可以有多种功能,满足不同的用途,包括接收外发包裹,向放下包裹供人取件的快递员收取费用(包括竞争对手快递员放下的包裹),赚取零售利润,从而实现更高的整体人工和设施成本效率。"据童渊介绍,快件仓储的比例已经提高到50%以上. "推进童渊妈妈站建设,鼓励加盟商合作建立菜鸟驿站、第三方驿站、智能自提柜,增加配送终端密度,降低加盟商和终端网点配送成本,显著提升配送效率。"
工资
顺丰员工平均年薪超过20万,德邦董事长税前薪酬最高
作为典型的多劳多得的工作,近年来,快递员群体“月入过万”等话题经常登上热搜,引发了外界对快递企业员工薪酬的关注。今年3月发布的一份《2020年中国基层快递员现状及满意度调查报告》显示,超五成快递员月收入不超过5000元,月收入超过万元的仅占1.3%。
记者梳理a股公司公开薪酬数据发现,2018年至2020年,快递公司员工年薪普遍上涨,顺丰员工平均年薪更高,去年超过20万,平均月薪接近1.7万。童渊和大云紧随其后,人均月薪超过1万。顺丰、申通员工人均年薪呈逐年上升趋势,德邦、童渊、大云员工人均年薪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
如果对比快递公司高管的税前工资,又是另一番景象。数据显示,德邦董事长崔维星税前薪酬在已经公开的几家公司董事长薪酬中独占鳌头,达到408.75万元,远高于高管人均薪酬水平;童渊董事长余慧娇税前薪酬60.54万元,比较低,只相当于2019年收入的40%;顺丰高管人均薪酬最高,达到203万元/年。
在这些企业中,顺丰、大云和童渊的薪酬均同比下降,而德邦和申通的薪酬则同比上升。此外,童渊副总裁李贤均2020年税前薪酬为798.55万元,为同期行业最高。
快递公司人员的薪酬水平也与公司业绩密切相关。此前,根据2021胡润全球富豪榜披露的财富值,顺丰董事长王卫以49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近3200亿元)蝉联快递业首富。受益于顺丰业绩的显著增长,其财富值同比上涨约158%。ZTO运通董事长赖宋梅以67%的财富增长排在第二位。大云、童渊和申通的董事长和妻子的财富都有不同程度的缩水。截至发稿日,7家上市公司市值排名分别为:顺丰(2798亿)、中通(2913亿)、大云(448亿)、童渊(358亿)、申通(128亿)、百世(31亿)。
[记者观察]
快递市场龙头效应增强,行业洗牌“分化”加速
国家邮政局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第一季度快递平均单价为10.2元,低于去年同期,异地快递平均价格甚至首次低于同城。随着一季度业绩陆续出炉,各公司营收和盈利能力出现差异:申通、顺丰一季度均出现业绩亏损,受低价快递带来毛利压力等因素影响,归属于大云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出现负增长。只有德邦和童渊实现了营收和利润的双增长,与去年全年业绩一致。
兴业证券研报分析认为,激烈的价格竞争对通达系业绩造成较大压力,只有童渊基于自身有机团队和国际业务实现正增长。顺丰的业绩增长得益于高端线上消费渗透的趋势。但一季度网络建设和整合造成的短期亏损,春节成本上升等原因都是偶然的。预计第二季度,随着公司投资节奏的调整,临时外包成本将恢复正常,利润将明显边际改善。但全年仍需关注传统时间敏感零部件业务需求端的变化。
在极兔快递等新进入者的猛烈进攻下,快递市场的存量竞争依然激烈,企业探索新业务的边界也在不断拓宽。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顺丰、JD.COM等企业在电商和经济件等下沉市场持续发力,同时“通达系”不断将触角向上伸向高端老化件,快递产品日趋多元化和差异化。4月,顺丰、中通、JD.COM纷纷升级时效产品,反映出快递行业新一轮“时效战”悄然打响。
有快递公司在财报中指出,“随着主动或被动的差异化发展和越来越高的行业壁垒,一些快递公司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面临困难,特别是在核心资产投资、技术创新、融资能力、管控、网络平衡等方面。,导致获取包裹能力不足,盈利能力变差,经营现金流日益紧张,网络稳定性和生存力明显下降空尤其是在业务旺季,不仅严峻考验快递企业的峰值运力、服务水平、时效管理等核心能力,而且与电商平台和B端商家的信誉、口碑、成本密切相关,导致货物加速向龙头快递企业集中,出现‘包裹虹吸’现象。”
据快递物流专家、上海市交委邮政快递专委会副主任赵晓敏介绍,去年快递企业整体表现在市场竞争中呈现“强者恒强”的态势,企业业务量和收入部分倒挂,新业务增速和占比加快。同时,他告诉南都记者,“快递服务从去年开始火热,每项服务的服务质量都在不断波动,企业的网络波动在加速,‘价格战’更加激烈。顺丰、童渊、申通等企业今年值得我们关注。”
采写:南都记者傅晓玲
统筹:田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