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导语:在流量红利高峰期,线上获客难的情况下,C端产品要想获得用户增长,改善日常生活,应该怎么做?在本文中,作者结合实际案例,重演了一个C端产品从0到1实现超高流量增长的事件。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
2019年以来,上述观点不断被提及。曾经备受关注的移动互联网,似乎突然进入了衰退期。那些一直以用户和体验为中心的C端产品经理,很难证明自己,面临着转型、降职甚至被辞退的压力。
今天的文章,我想通过我最近亲身经历的一个爆款产品案例,给坚信用户价值的C端产品经理带来一些信心。
虽然有一些标题党,但是项目的成果是真实的。作为复检的第一步,我先给大家呈现最终的产品数据:
一个五人小团队(1个产品,1个设计师,1个前端,1个服务器,1个测试),只开发了2周,没花一分钱,2021年12月9日上线到2022年1月17日,拿到了12.4 W的DAU,新时代48.9%,7次34%。作为一款实验性的C端产品,可以算是一份可以上交的冷启动答卷。
其实这个产品并不复杂,只是一个记录日常心情的小工具,叫“时间日记”,看起来是这样的:
乍一看,没什么特别的。几乎所有的心情日记产品都是这样设计的,但不同的是,这是专门为华为鸿蒙系统平台设计的服务卡,可以在桌面场景下直达用户,所以你还是可以这样使用:
嗯,很有意思吧?没错,正是在鸿蒙系统这样的新兴平台,定制一款专有产品给我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流量增长。
话不多说,接下来我就为你盘点一下这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一步步揭示背后的来龙去脉。
一、为什么会选鸿蒙?如上所述,今天的移动互联网是一个股票的时代。想要有增长,只能从存量中找增量,而
鸿蒙系统系统是我们找到的流量洼地。2021年6月,华为正式公开测试鸿蒙系统,8月升级用户突破5000万。同年12月,搭载鸿蒙系统的华为设备突破2.2亿。这一增长速度显示了华为对鸿蒙系统系统的信心和决心。调查显示,华为的设备总保有量为7亿,目前为止只覆盖了三分之一。绝对是一个值得探索的宝库。
所以我们围绕鸿蒙系统展开研究,得到了以下结论:
首先,这是一个全新的开发者生态,有自己的审核和上市机制。鸿蒙系统的应用从开发者到达、产品设计、代码编写到上架审核都独立于华为现有的AppGallery Connect Android应用系统。正因为它足够新,所以给了前期合作的开发者很大的支持,非常适合我们这些寻找机会的创新小团队。
为了突出其独特性,
华为专门为鸿蒙系统应用开辟了一个流量入口。当你在桌面上从左下方滑动到右上方(或者从右下方滑动到左上方)时,你可以唤醒一个名为“服务中心”的界面,在这里你可以找到所有名为 [
三、鸿蒙系统应用开发成本低,体验简单直接。
相对于传统的Android系统,鸿蒙系统定义了名为“原子化服务卡”的专属产品形态,并为其提供了完整的开发框架。从界面上看,有点像Widget,可以直接在桌面上显示不同大小的卡片。但与App不同的是,它有自己的设计和编码规范,无需安装,体积小(小于10MB),随时可用。因为它足够轻便,易于开发,非常适合MVP的产品验证思路。
在充分调研了平台的特点后,我们决定试一试。但是鸿蒙系统有各种各样的应用。能做些什么?经过几轮讨论,决定从这几点入手:
正好团队的产品经理和设计师都是小姑娘,他们提出iOS上的MOODA很好看,但是因为不想花钱,就说干脆做一个类似的产品,设计一些可爱的图标,一键在桌面上记录心情。他们一眼就有仪式感,最终敲定了时间日记的方案。
产品定下来之后,就要解决用户从哪里来的问题。从0到12w,我们主要做对了两件事:
第一是得到华为官方推荐,第二是得到小红书里的自传播。
如上图,我们经历了三次官方推荐。第一次提升出乎意料,一个严重的Bug让我们错过了机会;第二次,在鸿蒙系统开发者服务团队的全力支持下,我们成功跨过了5wDAU的门槛。
正是因为这种助推,小红书里的用户发现了我们,新奇的体验和可爱的画风,使得产品迅速传播,小红书里大量的笔记推荐我们的DAU进一步提升到7w级别。
也正是因为小红书的口碑,我们才能将其作为亮点案例,进一步向华为申请新一轮推广名额进行第三次推广,最终突破10w大关,成功爆发!
最可喜的是,爆发式的流量增长并不是转瞬即逝的。可爱的设计,桌面对桌面的场景,每天记录的习惯,最终让我们获得了良好的留存数据,进一步验证了产品价值。也是后续资源应用和持续投入的有力证明。
三、这次鸿蒙平台上的创新实践,我们收获了什么?坦率地说,这种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也不是鸿蒙系统平台的第一波创新尝试。不过经过大量的研究,跌跌撞撞,试错,再加上一点点运气,我也在这里总结了一些经验,希望更多的小伙伴能从中受益。
1.首先,如何在鸿蒙系统平台上做产品?和其他平台有什么不同?我有三个建议。
1)最大化服务卡的价值
安卓虽然也有Widget,但是不同OS体验不一致,导致普及度不高。桌面场景自然是刚需,从iOS widgets的流行就能看出来。所以,引导用户尽可能的在桌面上加卡,充分利用屏幕上所见即所得,开发相应的快捷服务是留住用户的关键。
2)重量轻,风力极小
鸿蒙系统强调的原子化服务对应用体量和逻辑复杂度有严格限制,更适合“一个产品只做一件事”的功能尝试。想得到用户的认可,可以穿透一个场景。
3)在代码上做一层适配
因为是全新的开发框架,必然会有各种接口更新。为了应对多版本API,建议开发生在代码中预留兼容机制,提高适配效率。
2.其次,鸿蒙系统实现交通增长最关键的环节是什么?
我的建议是:在保证高质量体验的前提下,一定要和华为的鸿蒙系统开发者服务建立长期一对一的联系。
目前“服务中心”的推广位有非常明显的新效果,所以在流量集中的指定区域获得曝光对于冷启动来说极其关键。当被邀请成为鸿蒙系统的开发者时,会有人与你联系。你要做的就是和他们深入频繁的交流每一个迭代产品的设计思路和功能亮点,争取官方的排期推荐。
理想的节奏是,每发布一个新版本,从而最大限度的利用这些宝贵的自然流量,实现你和平台的双赢。
当然,作为一个全新的流量生态,在鸿蒙系统系统上开发产品也有很多问题。
不过话说回来,作为新生事物,总要经历一定的调整期。我们就像是跨越鸿沟的“早期采用者”。在享受红利的同时,要和政府一起努力优化这个生态,跨越这个裂缝,迎接大众市场。这也是我们的态度!
最后,我希望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如何通过这次爆款实践创新的总结,那就是:
利用新的流量平台,低成本从0到1,快速验证需求,积累种子用户,实现高效冷启动。[/s2/]
以鸿蒙系统为例,我画了这样一条螺旋增长曲线:
这个图我解释的不多,但是我知道的我都懂。我相信这个曲线复用到其他平台也是适用的。希望这种方法能为没落的C端产品经理提供新的思路,互相鼓励!
#专栏作家#
沈约,微信微信官方账号:互联网读书笔记(ID: pmboxs),人人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360产品总监,起点学院优秀导师。
本文原载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图片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