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抖音概念(抖音,更像是一台互联网“电视”)

编辑导语:算法推荐的Tik Tok,用户是因为什么原因打开Tik Tok的,为什么Tik Tok在他们心目中被定义了?作者将其视为互联网“电视”,并从四个方面分析了为什么将其定义为互联网“电视”。



作为一款拥有近8亿日活跃用户的产品,不知道Tik Tok在普通用户心目中,以及在互联网产品经理眼中是如何定义的?

似乎所有基于字节的产品都会把算法推荐作为战略方针。

如果把Tik Tok的崛起归功于字节跳动牛逼的算法推荐技术,我想字节跳动其他项目组的小伙伴一定会给我一个大大的白眼。

的确,支撑Tik Tok 8亿用户的不是算法推荐技术,而是大量的内容创作者。

校长之所以说Tik Tok没有“头脑”,是因为我真的很难定义Tik Tok在用户心目中的标签和地位。

要知道,虽然目前Tik Tok的数据可以用一骑绝尘来形容,但Tik Tok并不是唯一靠UGC发财的内容平台。

像小红书,哔哩哔哩和知乎,在Tik Tok出现之前,他们是统治全国的现象级产品。

如果校长让我定义它们。

  • 小红书其实是一本“时尚杂志”
  • 哔哩哔哩做的是“青年生活娱乐刊物”
  • 知乎更像是一本百科全书。
  • 虽然这三家公司都在一步步向“视频内容”的趋势靠近,但他们扮演的角色不同,在用户心目中的“用户心智”也不同。

    那么问题来了。你认为“Tik Tok”在你心目中应该如何定义?

    校长认为Tik Tok实际上越来越像“电视”,或者说Tik Tok的最终目标是成为“电视”。

    说到电视,我们不得不回忆一下人类整个信息技术的发展史。

    从报纸到广播,从广播到电视,从电脑到手机,每一次技术迭代的背后,人们对信息质量的要求都在不断提高。

    那么是什么决定了信息的质量呢?

    真实性和完整性。

    电视机作为伴随人类一个世纪的家庭娱乐产品,在电脑和手机的冲击下,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你有没有想过电视机没落的真正原因?

    其实无论是收音机、电视、电脑还是手机,本质上都是一种承载和传递信息的工具。电视衰落的真正原因不是因为体积大,携带不方便,而是因为背后的信息。

    要知道,在国内互联网普及之前,每一家电台、电视台都是国家直接监管的。因为有一定的商业价值,大家也需要吃饭,需要盈利,逐渐成为一个事业单位,但背后,还是在政府部门的监管之下。

    所以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节目和新闻,其实都是经过层层把关筛选过的内容,也就是有关部门认为你可以看的。

    这也是未经许可安装卫星天线观看境外频道要受到相关处罚的原因。

    信息就是认知,认知就是力量。

    当电视台提供的内容无法满足人们的精神娱乐需求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电视机从家用电器逐渐变成了装饰品。

    那么,为什么校长把“Tik Tok”定义为“电视”?

    我将从以下几点开始:

    这四个方面帮你分析为什么Tik Tok没有用户心智,它也不会逃脱“电视”的命运。

    一、去中心化本质是个“伪命题”

    要说“去中心化”这个词的由来,还得从比特币的加密算法说起。当国家的货币信用体系和金融体系不能满足某些特殊人群的需求时,一种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新型信用体系被发明出来。这种技术的作用是让原本只属于政府的货币信用体系交给用户,或者说工人。

    然后,这种“去中心化”的概念似乎在Tik Tok的产品逻辑中得到了体现。

    比如你看到的视频,并不是Tik Tok推荐给你的,而是已经被大量用户通过“完成率”、“点赞”、“评论转发”筛选过的内容。

    也就是说,Tik Tok完全把内容推荐权交给了用户,而不是平台本身。

    一个看似足够“去中心化”和“民主”的规则,却也催生了另一个问题。

    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中心”。

    “中心”就是“集权”,集权的背后其实是“少数人”。

    那么就很容易理解什么是“去中心化”,也就是“去中心化”,把权力交给“大多数人”。

    比起“多数人”的想法和决定,我们更应该支持“少数人”的哪一个?

    在校长眼里,无论是“少数”还是“多数”,背后的本质都是追求利益和效率。

    “利益”和“效率”不仅代表财富和权力,也代表尊严、情感和自我满足。

    就像“比特币”的诞生,无非是为了满足“极少数人”的利益和效率。

    任何算法的底层逻辑还是为了某种目的而产生的。

    只要有“目的”,就不可能实现所谓的“去中心化”。

    换句话说,只要有人类存在的地方,就永远是“中心化”的,而决定中心化方向的是如何更好地提高生产效率的底层技术。

    如果说Tik Tok的诞生是为了满足大多数人的娱乐,那么对于剩下的少数人来说,Tik Tok就是一个“集权”的产物。

    二、被困在DAU里的博主们

    什么是DAU?DAU(日活跃用户),日活跃用户数。

    这个数据是所有to C互联网产品的核心价值评估指标。

    对于Tik Tok来说,如何改善DAU已经成为所有高管最关心的问题。

    好的内容会带来好的DAU吗?

    其实这个答案真的不确定。

    如果我们把“好”这个词拆解一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1.情感类别

    2.教学类别

    说实话,校长,作为一个极度理性的摩羯座,我现在也分不清楚一个视频的类型。

    有些大佬看似在分享人生经历,背景却是劳斯莱斯,300平米豪宅;

    有些财经新闻看似在表达观点,但主题总是离不开对金钱和权力的痛恨;

    有些美食烹饪视频看似教人做菜,可提供的食材却是普通人无法消费的山珍海味。

    一些职场干货看似在答题,其实总是要描述普通人的美好生活。

    那么,如何让“大多数人”客观理性地分辨视频背后的人呢?

    博主之所以被困在Tik Tok DAU,是因为长视频和短视频在流量和用户的逻辑上是完全不同的。

    虽然今天是一个人人自媒体,人人博主的时代,但校长认为要成为博主,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1)在某个领域有足够深的经验和思考

    比如你是一个十年的篮球鞋爱好者;或者工作二十年的律师;还是北漂五年的创业者。

    (2)能够清晰地表达一个话题从结论到论点到论点的逻辑

    比如“如何在一年内告别痘痘肌?》;或者“如何正确填报高考志愿?”或者“如何科学跳槽?》。

    (3)不追随热点,不表露情绪,不发表极端的金钱观和世界观

    这里只举几个反面的例子,比如“外地人真不该来北京”、“顶级富豪的孩子是怎么挤进上流社会的”、“我花了500万去变脸”,或者“林xx的故事让我明白了,我必须单身一辈子”。

    但遗憾的是,基本上所有的热门视频都符合上述负面教材的特征。

    作为一个创业者,也是一个业余的内容创作者,校长,我完全理解这些创作者的痛苦和不易。

    不是他们不想生产好的内容,而是DAU被算法和规则压制,迫使他们成为流量的奴隶。

    如果我们拆解Tik Tok的DAU逻辑,它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问:什么样的视频更容易让用户看完整个视频?

    答:时间越短越好。

    问:什么样的视频更容易喜欢收藏?

    答:能激发共鸣、嫉妒、灵感、荷尔蒙。

    问:什么样的视频比较容易转发?

    答:它能制造恐慌、焦虑和新鲜感。

    问:什么样的视频更容易获得评论?

    答:简单易懂,不需要引发思考。

    三、模仿者在不知不觉中成了打工人

    追热点、抄副本已经成为Tik Tok平台的潜规则。虽然平台不支持这种行为,但从Tik Tok官方账号的教学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默许。

    无论是一开始就直击灵魂的标题,还是音乐特效的配合,还是教你如何找到最新的热门话题,都是在带领创作者走向统一的DAU目标。

    因为,只有每个创作者都按照Tik Tok的规则做内容,才能获得流量,才能很好地为Tik Tok工作。

    在交通规则的逻辑下,每个创作者似乎都是DAU的模仿者和劳动者。

    这种模仿抄袭的现象也在收视率绑架的电视节目中上演过。

    最近相亲节目很火爆,地方电视台也开始做相亲节目。最近歌舞比赛很火爆,所以都开始推出歌舞选秀节目。

    为什么Tik Tok和电视台如此痴迷于DAU和收视率?

    四、商业化的前提是数据化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现在互联网电视十个有五个是电视购物。

    似乎童年记忆中的每晚七点,中央新闻联播一组倒计时五秒的赞助广告已经成为历史。

    这也是电视台逐渐没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什么是抖音

    没有企业主的赞助,即使是最好的电视节目也难以维持,事实上有两个原因导致企业主放弃电视广告:

    首先,这里的数据分为两部分,一是节目收视率,二是到达率。

    之前电视节目的广告投入价格是根据收视率来定的,收视率越高,广告价格越高。

    这也催生了专门用来提高电视节目收视率的假货行业。

    而且不同的产品针对不同的用户,电视机无法给企业真实的数据访问反馈,也无法检测电视机背后的受众是什么具体形象。

    所以,企业虽然花了几百万的广告费,却不知道转化了多少收入。

    其次,随着移动互联网和自媒体的普及,以时效性为核心价值的新闻节目逐渐被更受欢迎的新闻app和娱乐时尚视频平台所取代。

    这样,电视机逐渐被手机和电脑取代,成为维系家庭关系的重要工具,年轻人不再每天定时、有规律地陪长辈看新闻联播。

    当这些年轻消费者转移到互联网平台时,这些企业广告所有者自然也随之撤退。

    互联网平台不仅聚集了大量的年轻消费者,还能很好的追踪广告效果和用户画像。

    然后回到Tik Tok,让我们看看它的整个商业化逻辑。

    目前,Tik Tok的主要收入分为三部分:

    在直播电商领域,服装、美妆、食品、日化、图书占据了总营收的90%,大量优秀创作者的变现其实比想象中要难得多。

    在Tik Tok有五种主要的内容形式:

    这些风格各异、定位各异的内容创作者在充分满足用户精神娱乐需求的同时,也消耗了用户大量的时间。人们总是在闲暇时漫无目的地打开Tik Tok,寻找一些精神上的刺激和慰藉。

    使用者就像吃了鸦片的群居动物一样,不知道为什么会打开Tik Tok。感觉大家下班回家都会很自然的打开电视,只是想找个方式打发无聊。

    说到这里,我想那些知识博主应该明白,为什么他们在Tik Tok变现他们的钱这么难。

    虽然粉丝数百万,但仍然没有有效的商业化路径。

    本质是Tik Tok作为一个倾向于“电视化”的娱乐工具,你的粉丝其实并不知道他们为什么开了Tik Tok,他们不自觉的关注了你。

    这个观点不是校长想象出来的,而是我身边几百万粉丝和博主的真实经历。

    如果把Tik Tok比作电视综艺的视频网站,视频网站对用户的价值更像是一个“图书馆”,不管我有没有书可以看清楚,但至少我知道我是来这里学习的。

    娱乐和学习可以共存吗?

    我觉得可以,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视频所承载的信息很难被大脑加工成知识和经验。本质是在面对视频时,人们会更关注图像和声音,而不是去思考语言图像背后的信息。

    而且,博主毕竟是博主,流量和质量对他们来说似乎是永远的敌人。

    作者:郭承志;悟能学会创始人,专注于会员体系的建立,重新定义企业与用户的关系。

    本文由@郭承志原创发布。每个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图片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