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原材料价格创新高、疫情叠加、运费上涨等因素影响下。,当前服装行业面临着供应链紧张、行业新产品短缺、交货期延长、成本上升等问题。但由于终端消费不足,大部分服装品牌企业没有议价能力,无法将成本顺利传导到终端,导致行业成本需求两端承压。
最新一季报显示,目前,很多上市服装公司都在不增加利润的情况下增加收入。但在利润进一步挤压的背景下,少数有议价能力的企业已经率先提价。业内专家近日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各方面成本上升必然导致企业涨价,但由于服装是全品类的多元化产品,涨价可能不会体现得太明显。
行业短缺,交货缓慢
10月25日,家住深圳的李丽(化名)通过社区接单的方式购买了两套童装,但令她惊讶的是,十几天后,衣服还没有收到,订单也没有显示发货。
询问客服后得知,工厂反馈:“童装估计很难发货,工厂现在没有原料,15天后会有一批货发货”。无奈之下,李丽只好申请退款,并开始在某宝等电商平台上寻找同样的服装订单,结果还是一样。所有电商平台的客服都反映这款产品缺货,工厂没有原料,不发货。
衣服荒看似不可思议,非常罕见,但值得注意的是,这样一个小案例背后,其实是行业冰山一角,整个服装行业都面临着荒的局面。
深圳南油服装批发市场是国内知名的中高档服装批发市场。这里很多商家都和服装厂、设计师有直接合作,卖的产品都是一手货源。类似国内服装品牌企业模式,都是采取外包加工。区别在于品牌的存在感和知名度。
近日,南油批发市场一商户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我们现在进货很困难。一是布市没有布,工厂不接单;其次,我们和工厂合作的新版本(新衣服)刚开始做(第一批到货),工厂就不做货了,导致我们现在的业务很难开展。一方面,没有足够的新货交付给客户,这不利于我们继续经营。另一方面,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明显,我们进货成本增加,但卖给老客户也不敢提价,只是赚的少了,新客户已经稍微提价了...
“我订了300套货,结果30套送到了我这里。有人告诉我如何出售它们。客户给的分不够,不敢大规模销售。现在拿货太难了,比如冬天的丝袜。我从夏天就开始预订,现在才拿到货。”深圳罗湖友谊国际时装批发中心一位服装批发商告诉证券时报记者,由于海运物流受阻,海运费增加,工厂现在已经没有原料了,同样的商品今年进价涨了20%左右,颜色也只有黑皮等一两种颜色。去年面料充足的时候颜色很多。
“以前一两天就能到的衣服,现在一般至少要一周甚至半个月。一些大品牌的服装必须提前一两个季度预订,才能保证到时候有衣服卖,所以现在业界都在等档期。”另一位服装零售商告诉记者。
中国棉花协会近日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9月纺织市场不景气,江苏、浙江、广东等纺织大省企业开工率下降。本月纺织企业原料库存减少,纺织品产量环比下降。
原材料价格创历史新高
大约一年半前,2020年7月,证券时报记者撰文《服装行业的悲哀:上半年九成公司业绩下滑,原材料价格触及历史底部》。当时,记者在稿件中指出,服装行业正在经历改革开放以来最严重的“大撤退”,终端消费进一步冲击上游原料企业和市场,服装主要原料棉花和化纤价格处于历史底部,将有后续。
稿件发表一年多来,国内服装的主要原材料如稿件所料,一直在持续上涨。甚至到现在,棉花、化纤等主要原材料的价格都创下了近十年来的纪录或新高。
●& amp;nbsp以棉纺为例,来自上海国际棉花交易中心的数据显示,期货方面,近期郑棉一路上涨,最高涨至22960元/吨,为近十年来最高;此外,现货棉纱最高居然达到30510元/吨,创上市以来新高。
此外,中国每年需要进口近200万吨棉花。从全球市场来看,美棉作为纽交所近期最活跃的期货品种,今年以来价格涨幅超过45%。11月2日,美棉CFD合约一度突破1.2美元/磅,价格飙升至近10年高点。受低产量、需求增加和供应限制的推动,印度国内棉花价格也飙升至每康提63,000卢比(365公斤)。
分析认为,从供需角度看,今年棉花的供应缺口将进一步扩大,棉价将进一步保持高位。从供给端看,前不久,中国棉花协会在分析全国棉花形势时指出,今年新疆棉花平均单产预计低于去年,总产量也因种植面积减少预计低于去年。此外,美国和印度等印度的供应下降或加剧了全球棉花供应缺口的恶化。10月30日,印度棉花协会表示,2021-2022年该国棉花出口将下降38%。
化纤价格方面,今年以来氨纶行业呈现高景气,氨纶价格一再上涨。相关行业数据显示,三季度全国氨纶40D均价为77630元/吨,同比上涨171.7%,环比上涨18.8%。今年1月4日,氨纶40D价格仅为3.9万元/吨。
生意社分析师告诉记者,目前氨纶工厂开工基本恢复正常,供应和库存可能会增加。下游终端按需采购,成交依然困难。但目前“双十一”电商服装订单和冬季家纺订单会有所回升,下游可能会有补库动作。预计氨纶价格仍将高位震荡。
上海国际棉花交易中心信息总监王千金近日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棉花和化纤继续上涨的压力一直在加大,宏观资金面有所淡化,有较强的政策打压棉花,但短期内高收购成本的支撑仍然比较强,化纤跟随原油,但明显受到产能扩张的制约。
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为一些原材料制造商的业绩注入了强劲的动力。如新乡化纤今年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约23.61亿元,同比增长11.087%,实现净利润约5.52亿元,同比增长17960.53%。公司表示,这一收入的大幅增长主要是由于氨纶纤维价格的上涨和成品销售的增加。
但是,下游印染企业的原料如棉花、化纤等。受到原材料价格上涨的侵蚀。方化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印染行业的龙头企业。公司以印染加工为主,形成了包括服装、家纺产品在内的多元化发展模式。今年第三季度,方化的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下降了3.37%和45.42%。今年前三季度,公司营收同比增长8.25%,净利润同比下降47.65%。方化股份在三季报中指出,年初至报告期末,市场上棉花、煤炭、化工等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供应紧张,账期缩短,生产成本增加,导致公司净利润下降。
同样,从事纺织印染加工业务的盈丰股份,今年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长60.75%,但净利润同比下降77.55%。公司表示,净利润下降主要是由于原材料和能源成本增加。大同、新野纺织、金春也属于这一类。
服装企业两头面临压力或涨价
服装企业作为整个纺织服装产业链的最下游企业,两头都有压力。一方面,原材料成本持续上涨,叠加运输成本上升等。,企业经营成本压力大增;另一方面,下游服装消费仍略显疲软,企业难以成功将上游涨价的成本传导给消费者,公司利润被摊薄;此外,作为时尚行业,新品的推出和金九银十旺季的到来,原本有利于公司业绩的快速提升,现在却面临着缺货和发货缓慢,不利于企业快速出货提升业绩。
统计显示,受疫情影响,三季度服装企业终端销售疲软,8月和9月服装鞋帽零售额同比增速分别为-6%和-4.8%。
●& amp;nbsp证券时报记者根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统计发现,与去年受疫情影响行业“最惨的一年”相比,今年三季度,a股市场46家上市服装公司中,有21家上市服装公司净利润同比下滑,占比接近一半,包括太平鸟、苏迪时尚、安儿、洪都股份、歌力思、金发拉比等,而14家上市服装企业营业收入同比下降。其中,三季度上市的服装企业有13家,分别是雅戈尔、雪松发展、鸿星、洪都、九牧王、际华集团、报喜鸟、三夫户外、格力斯、邦杰、太平鸟、苏迪时尚、七匹狼。
嘉林杰专注于高端专业户外运动功能面料的设计、研发和生产,为众多国际知名户外运动品牌提供功能面料和成衣产品。今年前三季度,公司营收和净利润同比分别下降9.45%和96.89%。公司表示,前三季度净利润较上年同期下降,主要是疫情相关防护用品销售收入减少,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相关成本增加,导致公司利润较上年同期下降。此外,人民币对美元持续升值,公司报告期确认的汇兑损失较去年同期大幅增加,对前三季度业绩产生一定影响。第三季度,由于公司加强成本控制,净利润同比大幅增长。
时尚品牌公司太平鸟今年第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长3.92%,净利润同比下降24.66%。公司表示,这主要是由于第三季度收入增速放缓,公司25周年、品牌推广、设计研发、河南赈灾捐赠等费用增加,导致净利润下降。三季报显示,太平鸟今年前三季度营业成本增长30.93%。
今年以来,经营成本上升的服装企业不在少数。格力思今年前三季度营业成本约为5.63亿元,去年前三季度约为4.71亿元,同比增长近20%。九牧王三季报也显示,今年三季度公司营业成本约为7.24亿元,同比增长24.37%,而公司主营业务毛利率同比下降0.27%。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线上直播发货、微信商城、Tik Tok直播线上销售渠道的逐步深入,企业线上销售毛利率进一步降低,线上线下毛利率差距更加明显。比如,今年前三季度,格力思线上毛利率从去年同期的70.31%下降到47.95%;蓝海之家前三季度网络销售毛利率由去年同期的44.59%降至37.33%;而企业线上线下销售毛利率的差距也变得更加明显。
“低价销售的线上渠道生态摧残了实体经济。我们不能简单的认为加码网商是数字化的改变。国内线上线下全渠道的服装品牌还没有呈现出来。”近日,纺织服装品牌管理专家、上海梁琪品牌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程伟雄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近期纺织服装行业上游行业产能受到严重压制,棉花涨价、印染成本、成衣生产成本也在上涨,上游涨价,下游需求萎缩。如果这种趋势持续下去,行业涨价势在必行,但服装是全品类的多元化产品,涨价不一定会体现得太明显。此外,这种行业压力也会推动行业内低小散企业向中高端转型升级,能够掌握定价权。
事实上,在业绩压力的背景下,已经有少部分企业率先提价。11月3日消息,服装白马股马森服装近日接受机构投资者调查,称几十年来,上游企业通过精细化管理和规模化生产,部分解决了原材料成本上升带来的成本变化,另一部分传导至下游终端产品。近期原材料价格短期波动较大,部分会体现在终端吊牌价格上,因为公司产品是大众化产品,体现在终端上,涨价绝对值不高,影响不会太明显。今年以来,公司产品的定价比例略有上升,即终端吊牌价格有所上升,主要是因为产品面料的科技感、工艺先进性和性价比的提升,给消费者带来了更好的穿着体验。
“重要通知:由于“双减”政策的持续实施,纺织厂、印染厂不时开工,辅料价格和经营成本不断被推高,因此产品价格被抬高。第一批和第二批可能会有涨价,包括补货和缺货。下单前请询价。”这是深圳友谊国际时装批发中心一家商户最近给全国顾客发出的涨价通知。
(编辑:张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