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10月20日报道北京朝阳区的刘女士是一名家庭主妇,经常在网上刷短视频。今年4月,她偶然看到一个“听歌猜剧,轻松赚钱”的短视频广告。出于好奇,她下载了这个名为“小猜歌”的软件,完成任务后成功提现0.9元。后来她每天花两个小时在软件里答题,才发现提现要求突然提高到“猜对5000首歌”。
你被骗了吗?刘女士在网上提出疑问,后来发现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经历。有人称之为“提现软件陷阱”——似乎回答问题越多,赚钱越多,但任务越难,总是无法提现。
《法治日报》记者近日调查发现,目前仍有不少号称“答题赚钱”、“猜歌赚钱”的软件。他们经常用“轻松赚钱”、“新人下载可领大红包”、“不看广告赚钱”、“提现无门槛”等口号吸引人们下载该App答题、做任务。很多人在上面花了很多时间,却不能或者只能提现几块钱甚至几毛钱。有人大喊:上当了。
提现功能被夸大了
引流盈利是目标
天津的蔡先生和刘女士也有同样的经历。他告诉记者,下载“点点猜歌”后,其任务显示“连续10天登录,每天猜80题,可提现300元”,但10天后完成任务准备提现时,“点点猜歌”提出要“猜对5000首歌”才能提现。蔡先生果断卸载了该软件。
那么,“猜对5000首歌”真的可以提现吗?
“根本不可能提现。”北京大兴的肖女士表示,自己已经很努力地答题了,“猜歌”的任务越来越难。到第4700次猜歌环节,泰语等非中文歌曲开始出现,还有很多问题没有正确答案。当5200首歌结束后,软件显示已经达到最大猜歌数,但还是无法撤。
肖女士告诉记者,她随即联系了“小猜歌”软件的客服。客服说软件后续版本还在开发中,目前没有解决方案。“也就是说,完成撤军是不可能的。简直就是骗人的,骗取流量,浪费用户时间。"
今年国庆假期,记者按照刘女士的指引,在手机应用市场搜索“小猜”软件,发现该软件已经下架。10月18日,记者再次搜索时,发现了一款名为“猜歌-获取现金”的软件,可以下载。刘女士告诉记者,“小猜歌-领现金”和“小猜歌”的外观和形象都差不多,广告和玩法也差不多。
在“猜歌记-套现”的软件评论中,两极分化严重,有的评论说“很好玩,几百块钱一下子就能套现”“猜歌记游戏锻炼大脑,超级好用的软件,快来下载,益智健脑”,这些评论都打了5星;有评论说“不行,建议不要下载。永远只能提0.3元,根本提不了多少。”“太糟糕了。说是5天完成任务就能拿到300块钱,可是我完成任务后就没拿到。”这些评论都打了1星。1500多条评论,平均分2.5。
其实类似的任务还有很多,答、撤软件。在某短视频平台,记者看到不少“看小说提现”“听歌提现”的广告和博主推荐的视频,大多配有“赚零花钱,操作简单,去试试吧”。
在手机应用市场,记者发现了“猜歌达人秀”、“猜歌神”等多款猜歌提现软件。这些软件的评分大多在1到2左右,评论区充斥着“无法提现”“骗子软件”的差评。
记者发现,手机提现软件主要有两类:
第一类是软件本身为用户提供实质性服务,提现是引流的附属功能,吸引用户下载使用软件。这类软件通常是知名公司的产品,可以提现,但金额较小,与其广告宣传不符。比如《番茄小说》主要服务于提供免费小说阅读,有用户表示看了700多小时才提现15元。
“虽然提现金额和广告相差甚远,但使用的初衷是看小说,所以没有被骗的感觉,体验还可以。”一位用户说。但也有用户不满,因为提现金额与预期金额相差较大。
第二类是软件只以提现为目的吸引用户。用户通过不断做任务、做游戏、看广告完成时间来赚取提现金额,累积到指定的申请金额后再提现。但用户普遍反映无法成功提现:完成一个任务后,这类软件会不断提高提现要求。
据记者观察,大部分提现软件都存在虚假宣传、夸大宣传的问题。榨干利润才是软件公司的真正目的。大量用户根本无法提现,却花了很多时间却没有任何回报。
明星代言真假难辨
虚假宣传诱导广告
据了解,一些提现软件在使用过程中还会诱导用户分享,或者通过一些页面设计“招数”,让用户不自觉地下载插件或者跳转页面。
一位使用过很多提现软件的网友“深蓝”表示,提现软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会被大量广告充斥,其中不乏诱导广告,比如屏幕上虚假的页面关闭选项,一旦用户触碰就会自动下载广告中的软件。
“深蓝”表示,之所以最初相信提现的真实性,有两个原因:一是有些软件一开始确实可以提现,比如提现0.3元;第二,界面上方会不断出现“×××(用户昵称)成功提现500元”的弹幕。“现在想想,这是软件公司的套路,盗取用户的微信头像进行虚假宣传。"
在“知乎”相关问题下的评论中,记者发现有不少用户在完成1000至2000道猜歌题或一定量的任务后发现无法提现,并没有在评论中成功提现一大笔钱。
记者在调查中注意到,部分提现软件有明星代言,但代言的真实性有待考证。
天津的王先生告诉记者,他不相信提现软件。“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但看到明星代言后,他觉得有一定的可信度。他下载了一个提现软件看视频广告,不断做任务,任务要求不断提高。后来他要求看9.8万的视频广告提现,让他恍然大悟,这种“免费的午餐”他是绝对不会吃的。
不少受访者表示,一些不良软件开发商以“休闲赚钱”为名,利用用户想轻松赚钱的心理,用夸张的广告语或诱导广告吸引人们下载软件,骗取下载量和流量,希望网民擦亮眼睛,不要上当受骗。
行政监督处罚
情节严重或者构成犯罪的
8月30日,新浪黑猫消费服务平台官方微博“黑猫投诉”发布信息显示,平台上与“提现”相关的投诉近20万条。
北京市陶安律师事务所律师段直言:“如果提现软件宣传的提现条件导致用户产生误解并引导其下载,但此软件在实际使用中无法实现提现功能,则可能涉嫌虚假宣传或虚假广告。”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法律系主任郑宁指出,《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经营者不得对其产品的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用户评价、既往荣誉等作虚假的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或者误导消费者。经营者不得通过组织虚假交易,帮助其他经营者进行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违法的,由监督检查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吊销营业执照。发布虚假广告的,依照广告法的规定处罚。
“消费者有权知道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诱导分享、诱导下载、虚假宣传等。都是商家的营销手段。如果他们隐瞒真实情况,欺骗消费者,或者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服务者要求赔偿。”郑宁说道。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亚太网络法律研究中心主任刘德良表示,从广告法的角度来看,一些提现软件提供的所谓产品和服务是虚假的,违反了广告法的规定,构成虚假宣传,工商机关可以进行相应的监管和处罚;从合同法的角度来看,如果虚假宣传的内容构成合同条款,商家以欺诈为目的不履行合同,则可能构成合同欺诈。消费者可以主张承担违约责任,也可以要求解除合同,赔偿损失。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角度,虚假宣传欺诈构成对消费者知情权的侵害,有的可能构成对消费者选择权的侵害,消费者可以起诉;从刑法的角度来说,如果构成合同诈骗,其中的目的是不履行合同,消费者只是单纯被骗,情节严重的,可能构成刑法上的合同诈骗,可以追究刑事责任。
针对手机应用市场上一些软件以“提现”为噱头,欺骗消费者,对软件进行引流的现象,郑宁分析,主要原因之一是这种违法情况很多,有关部门执法力度不够;二是这种违法行为成本低、利润高,利益驱动现象难以控制和杜绝。
采访中,不少用户提出疑问:这种提现软件就没有监管责任吗?
对此,刘德良表示,从法律上讲,一般情况下,平台没有主动监管的义务,但对于多次被投诉的提现软件,平台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经核实属实的,可以采取要求被投诉软件下架、限制被投诉软件进入应用市场等措施。对于用户多次投诉的软件,平台拒不履行职责的,应当承担相应责任。
同时,刘德良表示,从机构监管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工商监管、广告执法机构的监管,还是平台内部的监管,在提现软件屡屡被上架“马甲”的情况下,都很难监管。如果要根除这种现象,刑法的介入是必要的。虽然对于单个用户来说,提现软件涉嫌诈骗的金额较小,但涉嫌诈骗的人数较多,也可能构成合同法上的欺诈。一旦构成诈骗,公安机关介入,作为刑事案件处理,追究相关人员的刑事责任,可能是最具威慑力的终极手段。
郑宁提醒,在手机应用市场,针对虚假宣传、诱导下载提现软件等现象,在相关部门加强规范的同时,消费者要擦亮眼睛。要避免“天上掉馅饼”的心理,面对诱惑冷静分析,谨防落入虚假宣传的陷阱,以免浪费时间,为不良软件贡献流量。如遇侵权,消费者应勇敢通过12315等平台积极维权。
来源/法治日报
编辑/范红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