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导语:视频剪辑的内容已经成为很多人刷短视频时的偏好,而前阵子出台的新规,对短视频剪辑的从业者和对应的用户都有一定的影响。那么未来能否想办法实现版权管理,为二次创作预留空空间?本文做了相应的回答,大家来看看。
“我真的很喜欢看剪辑过的视频。有些up主很清楚我们想看什么。相比电视剧中冗长的剧情,up主持人的再创作内容简洁,配音得体,是吃饭必备。"
移动互联网时代,年轻人越来越受不了旷日持久的注水故事,短视频剧追剧成为文化消费的新现象。然而,2021年12月15日,被称为“史上最强版权审核”的细则出炉,短视频剧可能面临更多挑战。
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发布《网络短视频内容审核标准细则》(2021),其中第九十三条规定“擅自剪辑改编电影、电视剧、网络电视剧等视听节目和剪辑”。即短视频不得擅自剪辑。
影视剧剪辑内容是短视频平台内容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新版细则严格执行,短视频平台上大量依赖影视剪辑的创作者将面临“灭顶之灾”,具有二次创作属性的影视剪辑也可能受到严重影响。很多喜欢二创的用户为此感到惋惜。在他们看来,有些二次创作是艺术创作,被封杀甚至下架是很可惜的。
版权合规势在必行。但是,在版权授权问题下,具体的实践问题是否同样值得关注?
据中国基金报报道,北京大学知识产权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平此前发表观点称,部分短视频平台的账号制作者、运营者未经授权擅自剪辑、切片、运输、传播影视作品,损害了著作权人的利益。但他也指出,在保护影视版权的同时,也要给二次创作留下空的空间。在互联网时代或者信息时代,每个人都是作者,每个人都是用户,不可能遵循一对一的精准授权。
很多影视剪辑博主反馈,个人博主、影视公司、影视作品数量庞大,授权机制和价格不透明,很难完全获得授权。
影视剪辑并不天然地站在原片的对立面,但有时候其实可以反哺原片。很多用户是因为视频片段的内容而对原著产生好奇,进而成为原著的用户。
当新的内容消费习惯养成,新的内容供给出现,影视版权问题产生,是否存在版权合规的另一种可能,使世界不存在版权侵权?海外YouTube版权管理模式可以借鉴吗?
一、视频内容效益最大化的困局在短视频平台上以“影视剪辑”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可以找到数百个以剪辑影视剧为生的创作者,其中不少拥有数千万粉丝。这些创作者的出现,一方面是出于商业逐利的目的,另一方面是因为解决了长视频内容的水化问题,满足了年轻用户的内容消费需求。
典型的是在Tik Tok拥有6100万粉丝的“毒舌电影”。作为头部账号,为用户提供独家解读、经典解析等诸多有趣内容,经常被选为院线电影的宣传阵地。凭借行业影响力,毒舌电影较早解决了影视版权问题,形成了内容发行方和原创发行渠道的共赢局面。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影视片段都能顺利获得版权授权。很多创业者确实存在版权观念淡漠的问题。
很多时候版权授权机制和授权价格不透明,很难完全获得授权。
很多创作者都有一定程度的版权意识,在剪辑电视剧之前会提前得到版权方的授权。但这些创作者面临的行业痛点是,即使有意识地获得了版权人的授权,有时也会遭遇联系不上版权人或者天价版权费的尴尬局面。
一方面版权不允许,另一方面侵权投诉无门。
秋岐狐,电影和电视制作公司兔子线索文化的总经理,告诉科技星球,他们已经被侵权淹没。“我确实遇到过很多侵权不投诉的情况。我安排了一个三人小组维权,但收效甚微。”
在邱看来,二创是否侵权也需要界定。如果二创创作者做的是切割搬运,没有所谓的二次创作,就是赤裸裸的未经授权的侵权。对于不恶意携带剪辑的短视频平台创作者,一般会对对方请求授权的邮件进行授权。
另一位影视版权行业人士对科技星球表示,他们欢迎电影、电视剧、视频、花絮等短视频内容,也需要这样的作品帮助触达更多用户。至于涉及剧透的行为,将整部影视剧拆分成N段进行传播,他们坚决抵制。
事实上,流量红利受益平台也在积极解决发展中暴露出的版权问题。在“2021中国互联网版权保护与发展大会”论坛上,北京字节跳动副总裁兼总编辑张付平表示,一直以来,字节跳动旗下的Tik Tok、西瓜等视频平台都非常重视版权的合理合规使用,并在扶持原创方面做出努力。一方面,平台购买了大量版权给原创作者使用;另一方面,平台推出原创者联盟计划,解决了他们的维权困难。
近两年来,影视行业版权纠纷频发,在影视剪辑集团崛起的过程中,遇到了版权合规问题。行业迫切需要一个能够实现共赢的版权解决方案。
二、版权困局需要新的解题思路综艺内容很大程度上是平台的流量责任。
电影和电视是Tik Tok最受欢迎的内容类型之一。《巨数》发布的2020年Tik Tok用户画像报告显示,影视内容已成为继解说、生活、美食内容之后,Tik Tok用户第四大喜爱的视频类型。
剪辑内容不仅丰富了短视频平台的内容生态,也为平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流量。视频内容创作者对此也很满意。毕竟视频领域有大量的长尾内容,需要不同形式和载体的二次传播,实现利益最大化。
但这更多的是一种理想化的解决方案。业内人士认为,PGC模式内容的版权大多集中在买断独家转播权的平台手中。版权多平台共享,很多平台缺乏共享的动力,也缺乏支持多平台共享的技术支持手段。最大的困境是国内缺乏第三方视频版权管理平台。
熟悉海外视频内容行业的人士提到,以YouTube为参照引入内容ID和版权管理制度,通过相应的反盗版技术提前屏蔽侵权内容,或者在事前事后向版权人支付收入分成,最大限度减少版权人的损失,在海外已经被验证为可行的方式。
但由于长视频平台本身购买内容的成本较高,在相关平台授权时也会提出“天价”版权费,甚至有些版权会直接说不卖。之前在音乐领域出现的版权围城的窘境,在视频领域再次发生。
熟悉上述海外模式的人士表示,YouTube模式目前在中国很难实施,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最大的问题是,YouTube模式生效的一个前提条件是版权向平台提供视频媒体(即原创电影),帮助平台实现版权过滤。但真正的问题是,目前国内长视频平台都不愿意提供短视频平台。
此外,国内的版权问题与YouTube面临的情况大相径庭。YouTube需要解决的是版权人的反盗版诉求。著作权人并不是不愿意让相关视频在youtube上存在和传播。相反,当利益可以分享给创作者时,版权人愿意让创作者帮助多维度传播。
美国版权局的相关研究报告指出,在YouTube上,版权人发现视频涉嫌侵权后,可以选择屏蔽该视频,也可以选择保留该视频,并在广告上获利。在过去的五年里,版权所有者选择保留视频的收入已经达到20亿美元。许多版权所有者(尤其是音乐版权所有者)对该系统表示赞赏,称允许视频保留为视频内容行业开辟了新的收入来源。
另一方面,在国内,与版权方不同,长视频平台手握一些热门电视剧和综艺节目的网络版权,其主要诉求不是扩大传播和分享,而是凭借独家版权获得竞争优势。
版权更关心的是利益分配,但眼下,版权已经成为平台的竞争工具。从今年以来长视频平台针对短视频版权的数百起诉讼来看,长视频平台的主要诉求是删除、屏蔽、封杀相关视频,而不是让保留的视频获得分成。
从竞争的角度来看,长短视频平台有时会各自为政,为了独家内容的战略需求而筑起竞争壁垒。市面上大部分热门电视剧的版权都在长视频手里,平台可以拿着版权做诸侯。长视频平台保护版权不受侵犯的主张虽然有理有据,但在零和博弈的竞争格局下,很难实现共赢。
版权问题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增加一个选项可以减少一次侵权吗?
三、从视频版权大战,到多方共赢版权之争的背后,其实是长短视频平台之间旷日持久的流量之争。
在2021网络视听大会上,“爱幼腾”三家家长视频平台的高管均吐槽“讨伐”短视频,长短视频竞争变得全面公开,引发行业关注。
近两年,对短视频侵权的声讨在业内屡见不鲜。短视频平台的崛起无形中挤压了长视频平台空的生存时间,用户时长和用户习惯开始向短视频平台倾斜。对于正面临盈利问题的长视频平台来说,短视频分享更是雪上加霜。长视频和短视频之间早就有一场不宣而战的战争。
“版权”,尤其是独家版权,一直被认为是长视频平台的护城河,是对抗竞争对手的关键武器。然而,叶澄版权,失去版权,独家版权的烧钱大战,让长视频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常年深陷亏损。
腾讯副总裁、企鹅影视CEO孙忠怀曾表示,腾讯视频过去三年投入的内容成本超过500亿元,未来三年仍将投入超过1000亿元。爱奇艺财报数据显示,2018-2020年内容成本分别为211亿元、222亿元和209亿元。
对于长视频平台来说,版权为他们的独家内容生态筑起了高墙,但也埋下了巨大的隐患,版权成本常年居高不下。本质上,长视频平台也需要分摊版权成本。
对于整个影视行业来说,在《反垄断法》实施的大背景下,音乐平台不允许签订独家版权协议,是不是该讨论另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案,可以最大化版权利益,实现各方共赢?YouTube是否应该引入内容ID和版权管理系统模式,由业界摆到桌面上共同探讨破局之道?
这其中,最重要的是视频内容的版权方,版权利益最大化可能也是他们目前的重中之重。
一位影视制作公司的制作人告诉《科技星球》,短视频平台上未经授权的影视片段属于盗版侵权行为,他们有专门的人员负责监控和打击盗版。
制作方认为,这是一个版权越来越值钱的时代。长视频平台之前为版权支付了很高的费用,短视频平台在版权上并没有投入那么多。如果短视频平台向他们购买版权,他们愿意授权。
视频平台为了用户和会员,会要求版权方最多在2-3个平台播出,以巩固自己平台的内容优势。作为版权人,从风险考虑的角度,更倾向于多平台同播,因为多平台同播的收益有时比独家收益更安全。
独家版权可以是平台的护城河,也可能是最大的约束。没有独家版权合同,其实对各方都是好事,因为整体版权成本可以降低。
“视频网站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或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一部剧首播后,爱幼腾可以在内部进行分配,创造更多收入。长、短视频平台也要分布式,实现收入最大化”,制作人说。
未来买长视频首播和全剧播放,买短视频改编权指导全剧,可能是各方更理想的双赢模式。
作者:翟元元,微信官方账号:科技星球(ID: Tech 618)
本文由@Tech Planet原创发布。每个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图片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