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导语: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快速发展,传统行业也在与互联网结合。本文作者丁一在信用卡行业工作多年,他分享了一些关于互联网和信用卡的最新想法。欢迎大家一起探讨。
随着这几年互联网的发展,人们对互联网的认知其实有两个不同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互联网是一个垂直行业,和报纸电视一样,是一个媒介,一个渠道。
媒体有流量,信用卡获客是流量变现的好场景。两者结合,信用卡会把传统的获客调整为线上+线下,也就是现在经常听到的全渠道、场景获客。
互联网是渠道,信用卡把以前线下做的服务全部搬到线上,比如分期、消费等等。
一、全渠道获客和在线化的服务把互联网当作媒介和渠道,基本上现在所有银行都这么做,也就是全渠道获客和线上服务。
第二阶段,随着互联网行业的蓬勃发展,人们逐渐觉得互联网不是那么简单。互联网不只是一个垂直行业,它可以横向改造各行各业。很多人说,所有传统行业都值得用互联网再做一次。
其实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事情,就是传统的商业模式是复杂的产品和简单的商业模式。
比如无论是汽车还是家电,这些产品都很复杂,专利也很多,但是商业模式却很简单。只要售价高于成本,就可以卖出去。
相反,在互联网行业,产品很简单,但商业模式很复杂。
比如微信产品简单(当然是相对的,微信的体量技术复杂),是聊天工具,但是微信的商业模式复杂。
按照传统的商业模式和运营商的观点,微信对所有用户免费是不可思议的,但微信就是这么做的。对用户免费意味着你需要想办法从其他渠道赚钱,这就导致了很多不同的玩法。
现在你很难简单的定义微信。微信已经成长为一个庞大的生态。
二、用户和客户的区别说了这么多,传统商业和互联网行业的本质区别是什么?我理解应该是用户和客户的区别。
传统商业模式中,人是客户,企业和消费者之间是买卖关系。本质就是低买高卖。企业和消费者往往只是在交易的那一刻才联系起来。如果一旦交易完成,消费者把产品买回家,没有质量问题,两者之间就不会有交集。
互联网商业模式完全不同。人就是用户,企业和消费者的关系并不简单。消费者甚至不用花钱,但要一直使用企业的产品或服务,直接与企业对接,定期与企业互动。这就是互联网的本质。通过互联网技术,可以改变人与企业之间的联系。
在传统的商业模式中,客户是企业赚钱的手段。互联网时代,客户就是目的。服务好客户,就能有粉丝,就能扩大规模。然后你就可以通过各种商业模式来实现它们,也就是网上常说的:插个杆子就能开花。
当然,并不只是不同的商业模式有不同的赚钱方式,没有谁优谁劣的区别。
回到信用卡行业,信用卡的商业模式其实是接近互联网的。信用卡基本不收持卡人费用,年费卡占比很低。信用卡通过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商户返利和分期产品产生利润。
信用卡和用户之间确实存在服务关系,但问题是信用卡提供的基础支付服务在日常用户感知层面很低。
比如用户在美团买了星巴克的外卖,用户对美团和星巴克有了清晰的认识,用户知道美团的星巴克的咖啡不错。但是在整个交易中的存在感很低,甚至这一点点存在感都被支付宝和微信瓜分了。
有微信和支付宝两大支付巨头,背后银行的存在感更低。在各家银行都在发力零售,货源充足的情况下,各家银行的同质化竞争会影响利润,这在中小银行尤为明显。
比如和流量巨头联合发卡,需要支付流量和各种服务费,最终盈利很难保证。
从这个层面分析,互联网与信用卡的结合不仅仅是简单的媒介和渠道,而是通过互联网,改变信用卡银行与用户的连接,不仅仅是提供标准化的支付和销售分期产品,而是创造有竞争力的产品(服务本身也是产品),并不断培育,让用户建立明确的品牌认知和忠诚度。
几个简单的参考方向:
以行业龙头招行的实践为例:招行以MAU作为两大app的北极星指标,针对互联网公司的客户运营,引入生活场景,丰富资讯板块,强化线上理财服务能力,提高客户粘性和互动频率。
客户使用的产品越多,忠诚度越高,招行成为客户主力账户的概率就越高。随着优质客户群的长期积累,通过深化理财业务,AUM将持续增长,从而带动零售负债的规模增长和结构优化。
庞大的服务生态——更强的用户粘性和交互频率——更海量的数据和更强的盈利能力——进一步将服务生态推向新的高度,从而形成快速增长的飞轮。
三、总结综上所述,在新的阶段,信用卡的发展模式需要用互联网的思路进行改革。未来各行各业最终都是服务业。这个时候,谁的粉丝多,谁的粉丝忠诚度高,将是决定一个企业能否生存的关键因素。
以上是丁一的分享。欢迎讨论交流。
本文由@丁一原创发布。每个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图片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