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80后王林决心通过淘书创业。他在兰州正宁路古玩城的书店有近1000平米。王牧宇摄
兰州80后王林决心通过淘书创业。他在兰州正宁路古玩城的书店有近1000平米。王牧宇摄
众信。com兰州11月30日电(王牧宇)走进兰州正宁路古玩城二楼,一块名为“兰州五泉陶书斋纸张交易中心”的长条牌匾映入眼帘。近千平米的门面里,摆放着各种旧书、旧物件等等。店主王林称自己是“离经叛道”的“80后”。16年前,他辞去了在当地的稳定工作,至今一直是“书店摊贩”。
“这是郭宅老人写的对联,非常难得。”王林刚刚找到的一副老对联,我放不下。“我这里还有一本官方的《国宅日记》,现在已经不多见了。”他说,国斋原名刘,清末民初兰州著名学者、教育家、书法家,曾任五泉书院讲师,被尊为“甘肃圣人”。
王林淘书的“慧眼”,是多年浸淫旧书市场的结果。16年前,20出头的王林在兰州一家报社工作,过着安稳舒适的生活。但有了第一个孩子后,我成了“月光族”,总觉得缺钱。为了贴补家用,每天晚上下班后,我都把一些在家不看的书拿到楼下的夜市去卖。没想到每天都有可观的收入,他乐在其中。
后来,他在兰州五泉山下租了一间10多平米的小屋,取名“五泉桃树斋”,开了一家书店。一年多后,王林觉得开书店是自己的事,于是不顾家人反对,辞去了稳定的工作,投身于“旧书世界”。
2012年,五泉陶书斋入驻孔子旧书网,很快成为深受书友欢迎的特色书店之一。无论在兰州还是在孔王,五泉陶书斋都成了“双栖”书店。
王林每天最开心的时刻就是找好书,交好朋友。王牧宇摄
对王林来说,并不是一切都很顺利。2013年,兰州著名的神庙旧书市场被取缔。一时间,兰州的旧书行业呈现出一片萧条,王林的书店也受到了影响。但正是这种变化促使他静下心来思考,调整自己的经营思路。
王林发现,90%的书商、书商都是从废品收购站“进货”。兰州二手书行业虽然聚集了很多人,但是真正有实力的经营者还没有出现,大多把卖书当做谋生手段,没有长远发展规划。他想出了把这个市场做大,甚至“一统天下”的主意——成立一个专业的旧书收藏市场。
2015年3月,王林和同乡朋友在兰州龙溪路地下一层共同创办了陇商纸业交易中心。五泉陶斋书店拥有10多平米的书店和400平米的综合书店,集各类新旧图书、古籍、民俗、门票、报刊等为一体。
第一次合资扩张并不成功。王林回忆说:“合资的朋友中有书商,也有书商。不同的身份决定了每个人的经营理念不同,很难找到匹配的。”
两年后,王林退出了这个市场。他没有气馁,而是做了一件大事。2017年,他的五泉陶书斋从龙溪路搬到正宁路古玩城,成立了占地近千平方米的五泉陶书斋纸张交易中心,拥有10家独立运营的古籍书店。
“原来龙溪路卖的书都在地下室,属于看不到天的‘地下工作者’;现在终于到了‘地面’,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天空,成为一名‘地勤人员’。”王林调侃道。
兰州正宁路古玩城王林书店,近千平米。王牧宇摄
虽然我不再为温饱发愁,但我蒸蒸日上的事业却得不到家人的支持。“我知道理解的人少,但做书店不是‘垃圾’,总得有人坚持。”他说。
在二手书市场,很多人会买一些旧线装书、画册作为收藏品,但王林并不支持这种做法。“作为书商,你需要靠卖书谋生,但你也希望大家多读书。”他说,店里很多书的价格还不到畅销书的一半,有些人会坐下来看一整天的书。虽然他们什么都不买,但是他们很开心。
王林说,他的坚持很有意义。对于城市和一部分人来说,旧书市场可以留住“乡愁”。最有意义的是,他的书店可以成为一部分人的寄托和精神家园。广东惠东的一位先生,经常去兰州看望父母,在兰州期间喜欢去二手书市买书。他们是多年不离不弃的朋友。
在当今数字媒体飞速发展的时代,王林似乎是一个时代的“逆行者”,依然坚守着古籍的实体书店。听说兰州五泉山公园要改建文化市场,他的心也蠢蠢欲动。“如果能把兰州的旧书市场聚集起来,让它和北京的潘家园、武汉的泰宁街一样有名,那就太好了。”王林说。
现在,王林也开通了自己的新媒体账号,在短视频平台和微信朋友圈推广自己的店铺,把怀旧主题带到大众视野,吸引大家“去书店空”看看。(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