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基金1000块一天赚多少(又见基金“海王”!年轻基民用1万块,买了1314只基金!网友评论亮了)

基金“海王”重现江湖。

近日,福建泉州一位年轻市民购买了多达1314只基金,并在网上迅速走红。凭一己之力买全市场七分之一的基金产品,“海王”只花了一万块。

“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相信大家已经烂熟于心了。但是花一万块买一千多的基金显然是不合理的。持有的产品越多越好。分散分配也需要“度”。如果过于分散,则不宜广泛分散净组合投资。

基金1000块一天赚多少

男人买1314基金分散投资

近日,泉州一位年轻市民花一万多元买了1314只基金,相当于每只基金不到10元。引起热议。小弟自言自语道:“我10块钱买了一个好几天,第一次花钱就手抽筋了。”

哥说投资这么多基金,主要是分散投资风险,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而买1314这个号码“不是为了爱情,我想用这个号码提醒自己要长期持有,一辈子”。小弟自言自语道:“我10块钱买了一个好几天,第一次花钱就手抽筋了。”



中国基金业协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1月底,我国公募基金资产管理总规模达到25.32万亿元;基金公募总数为9152只,首次突破9000只。算下来,泉州兄弟一口气买了其中的14.35%。



网友调侃:“篮子比鸡蛋还多”。“如果只统计购买基金的数量,所有年轻人看起来都像金融巨头。”

有人评论说,“这个年轻市民几乎把持了整个市场。”还有人说,“因为他要一统江湖:你给全国的基金经理建个群,他就是群主。”







类似的基金“海王”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了。此前,某平台发布的年度财报显示,该平台持仓数量最多的用户拥有2000多笔资金。



去年7月,一个97岁的男孩靠“买基金的故事”发了财。去年疫情爆发时,这位市民开始通过基金理财。

但是,第一笔投资亏了15%。后来这个小伙子为了分散投资风险,以“我买一些不同板块”的策略拿了几千块钱。现在基金10块钱就能买,他前前后后买了1000多只基金,被网友戏称为“基金海王”。



但没过多久,“资金海王”就找到了大麻烦。当他有紧急赎回资金的需求时,由于每只基金的申购金额不高,需要重复销售1000次以上,操作时间过长,以至于一天都无法完成赎回,到账时间分为几天。

现实中,这种“海王”并不少见。



同时持有多少只基金最合理?

大约5-8可能是最实际的

虽然不能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但很明显,持有的资金越多越好。“日复一日”的投资方式可能是无效的“多元化投资”。那么同时持有多少基金合适呢?

晨星曾经做过一个假设的投资组合:基金数量从1到30,同时更换不同的基金品种,然后分别计算每个投资组合5年的标准差。

计算结果显示,单只基金的波动性最大。之后每增加一只基金,波动性都会有明显改善。虽然回报降低,但投资者不必承担较大的下行风险。

但当基金数量增加到7只时,波动程度和数量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换句话说,七只或更少的基金是理想的数目。



(来源:晨星投资者)

中欧基金表示,对于货币基金和纯债基金,通常持有2-3只就够了。由于货币基金的资产配置在市场上基本上彼此差别不大,纯债基金不像偏股型基金那样风格多样,主要作为投资组合的固定收益部分进行配置。

在股票型基金配置上,中欧基金将其分为核心资产和风格资产。核心资产可以分2-3只产品配置。建议选择基金经理管理的长期业绩优秀、持续稳定的产品。

风格类资产,包括行业主题基金和一些风格特征明显(如换手率高或仓位偏好明显)的基金,可以搭配2-3只。由于风格资产的波动性相对较大,建议在整体基金组合中的配置比例不要太高,根据不同的风险承受能力适当配置10%-30%的投资基金。

另一家基金研究机构上海证券也对此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当组合基金的数量从1个逐渐变为5个时,下行风险指标在每个持有周期都经历了快速下移。当样本基金增加到8只时,分散下跌风险的动力就没那么强了,加入基金也可能产生相反的效果。最后的结论是:从纯风险量化的角度来看,配置5~8只基金就足以分散下行风险。



(注:向下标准差和VAR都是用来衡量投资组合风险的指标)(来源:上海证券研究报告)

所以华夏基金建议,如果非要给出一个确定的答案,基金的最佳持有量是多少,可以参考两家基金研究机构的说法:5~8左右。但投资组合中持有多少基金才是最好的,并没有规律可循,整个投资组合在投资方向和品种上的多元化程度远比基金数量重要。

90后将成为基金管理的新主力

这年轻人的理财有多好?

随着男性购买1314基金进行分散投资的关注,“年轻人买基金有多少种方式”也冲上微博热搜。事实上,90后已经悄然成为基金管理的生力军。

年轻人如何理财?在90后、90后,基金是继定期储蓄之后最受欢迎的理财方式。年轻人更愿意从专业的财经社区或社交平台搜索消息,最终自己做出最佳决定,而不是听一个机构基金经理的电话推荐理财产品。

某研究机构的调查数据显示,新增“市民”中,90后是主力军。其中18-34岁年龄段占60%。2021年2月24日,某投资平台发布的数据也显示,在购买了三只及以上不同板块基金产品的投资者中,超过一半是90后。

基民年轻化的结构性变化也给基金交易市场带来了一些新的特点,其中最明显的就是操作趋于超短线化。

在过去的两年中,公募基金取得了显著的收益,吸引了投资者涌入基金市场。但是很多刚入门的新市民还没有形成科学的投资理念,把资金当成股票,比如高卖低吸,快进快出,超短线操作。

某第三方电商平台数据显示,去年上半年,该平台基金认购金额同比增长超4倍,新市民同比增长1.2倍。

投资者结构的变化也给基金交易市场带来一些新的特点,其中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操作趋于超短线化。深圳某中小公募市场部人士此前透露,“第三方平台数据显示,基民持有科技基金的平均期限为41天。由于大多数基金对持有7天以下的申购、赎回操作设置了较高的手续费,部分基民在持有基金超过7天‘惩罚期’后,将基金卖出。事实上,基金的短线操作由来已久,新的年轻投资者将这种跟风炒作的风格发挥得淋漓尽致。”

记者注意到,在某投资者交流平台上,有市民这样分享自己投资基金会的经历:“我只做7天短线操作,大举买入符合当前行情的基金,持有一周赚5个点以上,赎回后再踩下一波行情。”

在“炒股不如买股”思想的影响下,投资者越来越关注管理人公募基金。很多都是圈外的,被那些在喊YYDS是明星的市民追捧。基金粉丝、基金经理爱豆成为行业新趋势。

然而,盲目崇拜是不可取的。麦景卜式基金多元化资产管理部总经理兼基金经理麦景表示,“我们对明星基金产品的购买量做过一个统计。假设我们每年年初买入前一年的前十只基金,坚持十年策略,未来十年年化收益9.18%,但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忍受的最大跌幅是47.23%,这是一个近乎腰斩的跌幅,大多数投资者都难以承受。”

教育任重而道远

基金公司在行动

面对蜂拥而至的年轻基民和快速发展的公募行业,基金公司都在加大对教育的投入,鼓励基民长期持有,合理配置。

以短线操作行为为例,深圳某大众品牌人士表示,一方面是因为新基民尚未树立科学正确的基金投资理念,另一方面是由于部分电商平台的营销。在她看来,一些平台在首页显示短期基金过去一周、一个月、三个月的净值增长排名,很多投资者会据此购买基金,而没有足够的风险提示。

对此,多家基金公司表示,投资教育任重道远。最近公司相关部门也在有计划的加大力度普及基金科学投资的理念。华南某大型公募品牌部总监表示,“虽然做波段也是一种投资方式,但超短线操作并不适合基金投资。”

我们会经常在各种平台上发表相关文章,如《财富》、《关伟》等。,提醒投资者多看少动,避免频繁操作,做好仓位管理,平衡配置风格。他坦言,近年来,全行业不断深化投资者教育,帮助投资者理性投资。

不少业内人士表示,教育投资已经在路上,但执行起来并不难,需要监管机构、第三方平台、基金公司等各方共同努力。公募基金管理人将扎实推进投资者教育,不断夯实投资者保护基础工作。

本文来自中国基金报。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