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成功案例人物ppt(拿全国金奖的创业青年和他们的“无人农场”梦)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人口的迁移,未来谁来种地?

“通过把农民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一个人可以管理1000亩土地,吸引更多年轻的技术人才投身农业建设,实现田间‘耕、种、管、收’全过程……华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2020级研究生黄辉脑海中有这样一幅未来农场的图景。

近日,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华南农业大学团队带来的项目“未来农业机械——无人农场试点”获得了高之角跑道师生共创组金奖。

脑子里有“无人农场”图纸的黄辉是这个项目学生团队的负责人。

农村孩子的“现代农业梦”[S2/]

就像袁隆平的粮下乘凉梦一样,农村孩子也有一个现代农业梦。

华南农业大学“未来农业机械——无人农场试点”项目组有15名成员,大部分是来自农村的“90后”。他们从小生长在农村,见证了农民种田的艰辛,在老师的指导下,依托实验室研究平台,希望用科技把农民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村劳动力出现了季节性和结构性短缺。“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从机械化走向智能化。基于实验室研究基金会,我们产生了无人农场创业项目的想法。”黄辉说。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教授罗的带领下,工程学院青年教授、项目创始人与师生团队成员一起,在广东、湖南、安徽、山东、河南、甘肃等地的全国10个省份的19个基地开展了无人农场的实验和示范应用,实用作物包括水稻、小麦、花生、玉米等。

项目的核心是智能农业机械和无人农场的整体解决方案。胡琏说,简单来说,就是农业机械的自动驾驶,有点像无人驾驶汽车,需要精确定位、导航控制和系统集成。同时结合精准作业,可以提高无人农场的整体生产效率,包括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

“参加这个项目后,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要花很多时间在生产测试上,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团队成员、工程学院2020级博士生涂团鹏回忆,上一次是两个月前,在广州增城朱村,用无人插秧机插秧,因为是香蕉田改造的稻田,泥底坑坑洼洼深浅不一,插秧机经常卡车,作业质量难以保证。

在罗院士和胡老师的指导下,尝试解决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在水田农业机械侧滑估计和补偿的基础上,研究泥底与机械的相互作用机理,使无人驾驶农业机械能够走得更直甚至自行脱困,提高作业效率和质量。

目前,团队已经在广东增城和三水建设了全球首个水稻无人农场和首个花生无人农场。2021年,水稻无人农场亩产达到662.29公斤,花生无人农场亩产达到187.50公斤。

无人农场项目的应用可以直接提高农场的综合效益。在推广应用实践中,团队初步得出结论,建设无人农场,以一年两季五年1000亩为例,与传统生产方式相比,每亩可增加经济效益200元左右。

校赛决赛奖获全国赛金奖

这个获得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的项目,在学校初选中差点被淘汰。黄辉说,2020年4月,他第一次收到这个项目,并匆忙准备比赛。结果他以校赛最后一名的成绩被推荐进入省赛。

整个比赛过程让大学生团队对“创业”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进入省赛后,队伍开始全身心投入比赛。准备参赛材料是件棘手的事。要整理上百项专利和几十篇论文,巨大的工作量一度让黄辉有了打退堂鼓的想法。

“我以为省赛能拿金牌,结果我以零点几分的微弱差距排在第11名,得了银牌,而前十名是金牌。当时球队真的很失望,离金牌只有一步之遥。”黄辉说。

赛后黄辉总结了经验和教训。他意识到,创业大赛不仅要让技术问题透明化,更重要的是找到一条可行的商业化之路。商业化恰恰是他忽略的部分。“这个比赛最重要的是商业化,如何实现商业化,和客户、合作企业是什么关系。这些问题在省赛中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为了讲好“商业化”的故事,团队反思了省赛的得失,再次出发前往全国赛。“团队分为几个小组:研究组、实践组和管理组。由老师带领的课题组,负责北斗系统的研究升级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实践小组到全国各地的农场进行实验,现场收集数据,保证所有数据的可靠性;经营管理财务,包括整理财务信息,总结商业模式。”黄辉说。

为了讨论商业模式的一些细节,师生们经常讨论到深夜,甚至在比赛前几天还在打磨PPT。最终,项目以“产品+服务”的模式定位大型农场,以农机自动导航作业系统为核心产品,衍生出一整套精准作业的服务体系,包括精准耕作、精准播种、处方施药、精准收获四大服务卖点。该项目如期获得国家金奖。

胡琏介绍,有两条线路。一条线是团队核心技术和各大农机公司的结合。比如团队与大型农机公司合作,将技术嵌入产品,增加产品附加值。另一条线是提供适合这种智能农机应用的服务,比如无人农场的精准作业技术。

从“小企业”到“新目标”[/s2/]

大学生创业成功案例

中国赢得金牌后,黄辉的生活发生了变化。“最近真的接触了很多人,也在讨论很多其他模式,这推动了我们对新模式的思考。”

最初的想法是,黄辉将来会做些小生意,现在一心要在科研上做出成绩。只有在高科技的支持下,产品才能不被市场竞争淘汰。“我们要做的是能够实际生产,不是实验室里的样机,而是能够为农业服务的产品。这是罗院士对团队提出的基本科研要求,我们必须按照这个要求去做。”他越来越清楚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规划。

胡琏还表示,事实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已经开始对农业产生兴趣。一方面,学校在培养这样的学生;另一方面,社会上一些新型农民的职业素养也在提高,“种地”会变得更加信息化、智能化。

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由教育部、地方政府和高校共同主办。旨在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激发大学生创造力,培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主力军。

参加过这次创业大赛的同学,个人觉得这段经历空摆在他们面前。不同专业背景的孩子碰撞在一起,学工科的有技术优势,但没有考虑将来如何将技术转化为市场,而学经贸的很少关注相关技术...一起做这个项目的过程,就是互相学习,互相吸收的过程。

为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将“无人农机”的研究探索推向产业化。黄辉说,这是他和他的团队成员下一阶段的“小目标”。(记者郑)据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