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省平台赚钱靠谱吗(火了一年的元宇宙,消停了?)

编辑导语:超宇宙已经火了一年多了。它目前的发展趋势如何?是慢慢好转,还是持续恶化?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介绍了元宇宙的整个发展趋势和四个轨迹的变化,分析了当前的混乱和未来的趋势,并推荐给想了解元宇宙的群体阅读。



2022年,你还在关注元宇宙吗?

距离元宇宙第一股Roblox上市已近一年。它的上市被视为引爆元宇宙概念的起点。一时间,巨头和资本争相入局。国外科技公司脸书更名为Meta(元宇宙的前缀),将元宇宙的知名度推向了一个高点。

到2022年初,关于元宇宙的新消息喜忧参半。

今年2月,脸书发布了更名后的首份财务报告和新季度展望。由于用户增长停滞和营收低于预期,股价暴跌26%。其专门研究元宇宙、研究VR/AR技术和产品的部门,营业亏损101.93亿美元,被指出是“脸书在元宇宙巨亏”。

同样,在2月份,备受追捧的Roblox也出现了掉下神坛的迹象。它发布了2021年第四季度财报,亏损扩大,用户增速不及预期。财报公布当天,股价下跌26.51%。

另一方面,国内外科技巨头的新动作给了一些人信心。1月,微软发表声明,将收购全球三大传统游戏厂商之一的动视暴雪,交易金额687亿美元。微软首席执行官塞特亚·纳德拉表示,这是微软迈向超宇宙的一步。

2月,有消息透露腾讯将推出新业务XR(扩展现实),目前已经开始内部招聘,即内部跨部门转岗,从硬件设备切入,持续布局元宇宙。

巨头们还在一个接一个的前进。元宇宙概念是风口还是泡沫,还需要时间来决定。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一理念确实激励了很多行业的从业者去深入或跨行业探索相关领域的融合,尤其是NFT和虚拟人,并实现了快速的飞跃。

这些探索进展如何?2022年,超宇宙还会好闻吗?深燃选择了元宇宙之火后,讨论最多的四个赛道,虚拟人、社交、游戏、VR/AR,分别与资深从业者和相关投资人聊天。

一、四大赛道怎么样了?

以2021年3月10日Roblox上市为起点,一年过去了,四大赛道动作频频。

一般来说,中小公司是虚拟人和社交赛道的多数,而VR/AR和游戏赛道更受巨头青睐。从融资频率来看,根据天眼调查的数据,今年游戏融资最多,其次是社交社区和VR/AR赛道,超过150起。其中VR/AR从2021年底开始,面向C端的企业融资越来越多。在“落地”方面,虚拟人和社交产品时有推出,但尚未见到VR/AR和游戏的新产品。

先看虚拟人赛道。2021年下半年以来,虚拟人密集涌现,如的“刘”和芒果TV推出的虚拟主持人“尧尧”和“小阳”,加入华为云的第一个虚拟数字人“云升”,百度打造的国内银行第一个虚拟员工等。

虚拟人泛滥,但聚焦虚拟人赛道的融资事件并不多。天眼调查数据显示,2021年1月至2021年2月,虚拟人赛道融资案例仅32起。其中争夺头部公司,打造虚拟偶像“玲玲”的亚世界文化,半年内完成三次融资。

这与虚拟人赛道入门门槛低有关,但技术突破难度大。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尝试这项业务的大多是跨行业的公司,只能开设一个部门,探索或寻求外包公司的合作。北京黄油猫文化CEO老穆介绍,制作一个低质量的虚拟人需要3个月左右的时间,成本仅在10-40万之间。

在社交轨迹方面,目前吸引眼球的产品大多集中在“捏脸”的功能上,打造用户的3D虚拟形象。比如最近很火的社交APP gel,就在用户捏脸的服装和动画上下了很大功夫。正在字节跳动测试的“派对岛”应用也采用了“3D虚拟图像+社交互动”的形式。腾讯的老牌社交产品QQ推出了超级QQ秀,也可以让用户DIY自己的脸型、五官、服饰等等。

引起讨论的产品很多,但真正实现突破的很少以gel为例,一位社交赛道的创业者表示,gel将3D模拟技术应用于社交,但实际上产品模型只做了一点点,“没有实现跨空时间的社交”。

虚拟人和社交赛道入门并不难,所以短时间内可以不断有新产品出现。但同时,因为技术突破少,创意不足,这些产品也后劲不足,在一段时间内引起关注,很快陷入沉寂。



凝胶APP来源/微博

但在游戏和VR/AR赛道,由于研发周期长、投入成本高,目前吸引国内关注的新项目很少,两大赛道的热度也在分化。

最早抛出元宇宙概念的Roblox,带火了沙盒游戏,所有游戏工厂和工厂都在打造类似Roblox的产品。例如,游戏公司莉莉斯正在开发UGC创作平台达芬奇,昆仑万伟的子公司Opera也在海外推出了类似的产品。相关产品的投融资也一度腾飞。

但从盈利的角度来看,2004年成立的Roblox一直处于高增长高亏损的状态。2021年第四季度,业绩没有达到分析师的预期。股价去年上涨了130%,但今年下跌了29%。一位游戏行业的分析师告诉深燃,“沙盒游戏在中国的普及率一直不高。Roblox在腾讯的加盟和元宇宙的概念下已经热了两次。现在这个话题在中国的热度大幅下降,不如以前了。”

一位放弃从游戏赛道切入元宇宙的创业者对深燃说,据他观察,现有游戏模式的产品关注度在下降,“现在大家都很重视底层技术,尤其是未来可以沉浸的装备和引擎技术”,但在监管的影响下,通过游戏切入元宇宙会面临更大的挑战。

好省平台怎么赚钱

VR/AR,可以说这是国内外巨头最看重的赛道。国内,腾讯增持XR,字节跳动收购Pico,国海证券研究所梳理国外巨头动作,微软、苹果、索尼、脸书、微软等持续布局VR/AR业务,其中微软和苹果更重视AR布局,脸书和索尼更重视VR业务,国内外巨头都在切入“下一代互联网硬件”元宇宙。

VR/AR赛道融资的热情也持续高涨。天眼调查数据显示,2021年1月至2021年2月,国内VR/AR赛道融资案例215起,9月份仅29起。报告显示,面向C端的VR/AR企业受到更多关注,消费级AR/VR硬件设备竞相出现,涵盖娱乐、教育、医疗、交通等诸多应用。

但资本的耐心也是有限的。一位尝试将VR与社交相结合的创业者告诉深燃,在与投资人沟通时,他明显感觉到他们看好这个方向,但又想急于得到结果,这给他们的团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二、心急下的乱象:盲目融合、缺少创新

虽然探索需要时间,但很多创业者为了争夺人气,抢先发布产品,都在和时间赛跑。

有的不追求技术,试图减少生产时间。

老穆介绍,做一个具备基本素质的虚拟人需要三个月,很多公司开始琢磨如何在一个月内完成。这样的要求太多了,他都麻木了。“(做虚拟人)有艺术创作的要素,不能从他脑子里的一个想法加速到一个模型。比如你给油漆工加很多钱,他们还是需要时间去画。”这种要求是无法实现的。

随着越来越多的跨行业公司试水,他发现对虚拟人的整体要求在降低。低素质的虚拟人在短视频平台上泛滥,一些账号用虚拟人的形象代替了真实的面孔,从而开始了虚拟人博主的运营。这种粗制滥造的虚拟人正在伤害这个行业。

霍峰资本联合创始人陈悦天告诉深冉,虚拟人应用的产品主要是图片和视频,与人们想象的相差甚远。"大多数虚拟人公司只是一个图形渲染工作室."

虚拟人行业助长苗头,浮躁不断。与捏脸相关的游戏和社交平台也存在虚火倾向,创新不足,产品同质化严重。

正如一些业内人士所说,gel就像是3D头像社交应用ZEPETO和实时定位应用Zenly的结合体。社交投资人陈也表示,gel的功能和很多社交软件差不多,只是捏脸的风格不同,“没有太多新意”。

这类社交产品强调捏脸功能,具备了元宇宙所需要的在线空房间和场景感,但背后的瓶颈也很明显。老穆提到,好的内容是可以传承下去的。揉面是新鲜的,但它只有传播的属性。用户参与揉脸,但不会天天玩这张脸,很快就会厌倦。“10多年前,有一个可以捏脸的QQ秀,但人们并不是每天都玩”,这也是为什么捏脸游戏和以捏脸为特色的社交平台在一段时间内爆红并迅速沉寂的原因。



来源/逃跑玩家

还有的在盲目合并。

随着超宇宙产业的发展,很多人把瓶颈归结于技术。陈表示,技术只是实现应用和为用户创造不同体验的手段。她坦言,我们还没想清楚要做什么产品,什么内容,互动场景,实现方式,技术层面也不好说。

专注AR的科技公司亮风台的首席运营官唐荣兴提到,有公司找到他们,希望将VR/AR应用到更广泛的场景,比如剧本杀、密室逃脱等,探索创新。

但在融合的过程中,他们面临的问题是,虽然迁移到了新的终端,但并不一定能满足用户的需求。比如在里屋和团队交流的时候,他经常会有一种疑惑。对方的需求真的有意义吗?“比如你戴了VR眼镜,有讲解和提示,但是大家都在密室里,到处都是黑的。戴笨重的眼镜不方便。真的有必要用它们吗?”

更重要的是,很多产品在商业模式上没有考虑清楚。

以门槛最低、相对容易实现的虚拟人为例。陈悦天说,一个真正腾飞的行业,首先要有实用的产品,其次要有相对顺畅的生产线,第三要有清晰的商业化,最后要能够控制ROI的扩大,才能成功。在他看来,虚拟人产业还没有一个完成。“被关注不代表行业真的起飞了”。

虚拟人还不是一个有利可图的行业。像刘、阿、凌凌这样前期投入大,真正能通过品牌背书盈利的,在业内也是屈指可数的虚拟人。据老穆观察,在变现方面,虚拟人的IP和综艺的变现周期都比较长,直播是更接近变现的一种方式,但是真正能发货的虚拟人还是很少的。

盈利并不影响进入者的积极性。老穆说,很多人都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因为没输多少”。他预测,随着虚拟人制作技术门槛的降低,参与的人会越来越多,乱象短时间内不会停止。

总的来说,陈说,判断一个公司是否属于元宇宙,是否能做出成绩,本质还是要看它是否用新技术给用户的社交、游戏等方面带来新体验。“市场上讨论的很多元宇宙产品没有场景,没有落地,需求可以在目前的互联网上完成,不提供增量价值”。

她感叹,很多所谓的超宇宙产品,“它的消费场景和我们过去普通的消费场景没什么区别”。

三、2022年,元宇宙还能继续火吗?

说到元宇宙,“时间”是业内最常提到的词。“技术,不要高估两三年的变化,也不要低估十年的变化。”唐荣兴反复强调这句话。

综合来看,游戏、VR/AR、虚拟人、社交事件这四大赛道仍然是关注的重点,但需要从业者的耐心,并且要及时降低期望值

以VR/AR电路为例。良太专注于B端服务,唐荣兴也不止一次表达了将产品和设备投入消费端的意愿,但他也强调,目前的产品“需要时间来形成像手机一样的东西。”有些探索还没有结果。“是产业链还需要发展的问题,不是单一产品的问题”。

在这样的客观环境下,创业者需要静下心来研究技术,做出更加务实的选择。

唐荣兴表示,目前VR/AR硬件、软件、内容都不足。相比之下,在更迫切的企业级应用场景中,基于工作等需求,人们接受度很高。在工业、医疗、教育等行业,VR/AR产品已经得到应用。例如,VR已经被应用于帮助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这也是他们现在更专注于B端服务的原因。

另一方面,资本也对技术和创新表现出极大的关注。英诺天使基金合伙人王晟表示,将继续专注于元宇宙所需的技术元素,如光学技术、图形、人工智能等。这是一个一直被关注的领域,但急需技术上的突破。

以虚拟人为例。王晟去年关注了一系列公司,但明显感到不尽如人意。“我们希望在2022年发现的是一种新的技术范式,比如创造超现实的数字人,这可以做得更快、更好、更便宜、更快”。国内外巨头集中的VR/AR、AI技术的布局也是很好的例子。

在VR/AR方面,王晟表示,在2022年,他将更加关注科研和工程方面的项目进展。“我们投资的项目和以前的技术路径有很大不同,但这种颠覆式的创新是有相当风险的,我们要等待结果。”尽管如此,他仍然期待着技术的突破。他不希望看到创业者在中国复制一个Oculus (VR头戴设备Oculus(脸书)。

目前,元宇宙仍处于混沌探索期。唐荣兴打了个比方。早年直播刚出现的时候,行业都在探索。到底什么才是比较合适的直播技术方式?“你”的尝试激发了“我”的探索。2016年爆发千年直播大战,2020年直播全面普及。“其实背后有一波人在尝试。”

超宇宙需要耐心,但追风者不能等。一位投资人告诉深燃,有企业让她推荐元宇宙公司项目。“中小企业不需要特别优秀。他们想收购,并利用这种方式提高股价,筹集融资”。

最近,与元宇宙相关的新技术概念Web 3.0火了。在这个新概念中,信息被用户发布、保留、不可追踪、永不泄露,具有明确的确权功能。随着数字货币、NFT和元宇宙概念的流行,它被认为是下一代互联网。

但其面临的问题类似于加密货币,高度依赖区块链技术,存在很大的监管风险。马斯克公开表示,Web 3.0需要很长时间的探索,现在的提倡者都是为了钱和炒作。不过,这并不影响首都。不止一个投资人提到,他正在密切关注Web 3.0项目,尽管他知道项目背后的风险。有业内人士感叹,这还是和当前互联网行业缺乏新标准有关。

元宇宙产品往往是“火只持续三天”。“首先,我们缺乏想象力,其次,我们缺乏务实精神”,陈茜茜说。

应采访对象要求,本文中陈茜茜为化名。

作者:李,编辑:;微信官方账号:深燃

本文由@深燃原创发布。每个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图片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