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经济网
当年,当白云阿姨在春晚上说出“社会主义羊毛”这句台词的时候,恐怕不出几年,“薅羊毛”这个词就会成为一种社会现象的代名词。
“薅羊毛”,起初是指网购中挖空空心思,削尖脑袋找折扣,占便宜的行为。从这个角度来说,还是有节俭意识的。没人在乎“一次付清”。一多了钱,味道就变了。从一开始抢免费福利和优惠券,到近年来发展成技术升级的“黑钱”产业链,“薅羊毛”衍生的“羊毛党”不断壮大。
这种事情,一个人做的时候,可能还是会有点不安;当一群人一起工作时,需要很大的勇气。如今的职业“羊毛党”越来越职业化、团队化:情报人员收集电商平台优惠信息和防御手段;有负责运营手机号的基础资源运营商,有开发绕过验证码的编码平台的,有搭建傻瓜式抓拍设备的,等等。还有收银员将抢来的优惠券或商品转卖,还有一些学生、马宝等业余“羊毛党”通过干分销获利。
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羊毛党”灰色产业市场规模将超过1000亿元。职业“羊毛党”的存在直接影响平台经济的健康发展。企业在平台上投入的大量推广资源被“羊毛党”侵占,真正的用户将被剥夺享受优惠的机会。他们不仅无法真正了解企业及其产品,还可能对企业产生抵触情绪,企业的品牌声誉也会受到影响。“羊毛党”洗劫空后,掉头就走,企业却没能吸引到需要产品的客户,不仅“傻圈”,还“欲哭无泪”。
很多时候,平台上商家的反应是不一样的。“大户”的商家选择为失误造成的损失买单,“不愿惹事”的商家选择“砍单”或下线止损。长期来看,为了防止被“薅羊毛”,商家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来维护系统后台,这样会增加运营成本,进而降低利润空间,导致普通消费者的利益受损;对外,商家会在优惠规则或优惠资格程序上采取更加复杂的设置,导致很多网友看不懂优惠规则,即使有意参加活动,也会望而却步。
再者,数字经济正在蓬勃发展,发挥重要作用的平台经济依赖于真实活跃的海量用户。每一个活跃账户产生的数据,经过聚合后都有很大的价值。职业“羊毛党”通过技术手段批量操作未经实名认证的账号,无疑会扰乱平台生态,为流量欺诈、网店刷单、虚假提粉等行为大开方便之门。如果任其发展,必然会干扰平台经济的正常运行。
其实在灰色产业链中,傻傻的跟着组织者“攻城略地”的底层“羊毛党”不也是“打赢”的角色吗?他们充当数据和流量,成为别人游戏中的棋子。当然,法律再完善,制度再完善,也会有漏洞。我们都是普通人,爱占一点点便宜是可以理解的。所谓的“薅羊毛”凉了一阵子,小心被当成绵羊!有一句话,请记住,市场经济秩序被打破,受害最深的永远是每一个普通人。(中国经济网评论员子方先生)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和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