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账号是什么意思(揭露四种支付码诈骗套路,扫一扫背后的各种风险)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边万里北京报道“扫一扫,完成代收代付”已经成为最常见的支付手段,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我们要意识到,一些不法分子已经悄悄盯上了这个小小的二维码,想尽办法设计了一套又一套的骗局,目的就是为了偷别人的钱。

如果有人说借支付码收费,你会借吗?

如果有人自称是银行客服,指示输入银行账号、支付密码、验证码等。,你会做吗?

如果有人付钱给你却没拿到,你会怀疑谁?

如果有人要以18位支付码的形式支付,你会告诉他这串数字吗?

在移动支付普及程度如此之高的今天,我们已经可以熟练运用各种电子支付手段,但面对上述情况,恐怕还是有很多人难以察觉背后的风险。

案例一:出借催收码能赚钱吗?可能涉及犯罪!

去年3月,福建泉州中院公布的裁定书显示,2019年,21岁的大学生曾某恒以1%的提成受雇于,曾某恒向其提供微信二维码,帮助其收款6134元,并从中获利61元。在收款过程中,曾某恒的微信账号被投诉诈骗,后被限制收款。曾某恒雇佣张某明提供微信二维码,提成0.5%帮其收款、转账人民币72200.64元,后转给王某军及其提供的银行卡,从中获利人民币310元。

微信账号是什么

众所周知,曾某恒通过出借催收码获得了300多元,这实际上给他带来了牢狱之灾。裁判文书网显示,曾某恒在侦查阶段稳定供述,其微信账号和张某明微信账号均被投诉诈骗,并被限制收款。然而,为了赚取佣金,他继续向王默君提供微信收款二维码。因此,曾某恒主观上明知他人实施电信网络诈骗,客观上为犯罪转移资金。其行为符合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应按诈骗罪定罪处罚。故一审法院判决曾某恒犯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十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三千元。

不直接参与诈骗算不算违法?曾某恒对一审判决提出上诉,称其不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未直接参与本案诈骗活动,只是以营利为目的租用微信收款码,其家人从未告知其行为目的及所获资金来源,不知道其诈骗手段,也未直接从中获利;他没有以不存在诈骗的意图与家人联系,也没有捏造事实或者隐瞒真相骗取他人财物。原审判决认定的部分事实存在错误,且系初犯、偶犯自首。归案后如实供述犯罪事实,认罪悔罪,且还是在校大学生。犯罪所得数额较小,情节轻微,社会危害性较小。他要求二审依法改判,从轻处罚。

二审法院认为,“虽然他们在犯罪初期以不存在诈骗的故意与上家联系,并未直接实施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骗取他人财物的行为,但在后期的催收过程中,其各自的微信账号均被控诈骗,并被限制收款,但其为了赚取佣金,继续提供他人的微信收款二维码,用于收取他人被骗的钱款,并转给上家王某军,非法获利。据此可以认定,他们各自的行为都是为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提供支付结算等帮助的行为。原审判决认定的事实没有错误。因此,答辩状与事实和证据不符,不能成立,不予采纳。”最终,法院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温馨提示:天上不会掉馅饼。租用收款码会帮人收款,但可能会被限制收款,也可能涉嫌犯罪。

案例二:莫名其妙收到银行逾期短信?也许有人在窃取支付代码。

明明没有逾期,却收到信用卡逾期短信?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都是不加思考地和银行沟通,拨打短信里的电话号码,可能会中骗子的圈套。

根据一份刑事裁定书,被告人从QQ网名“保罗”(基本信息不详)处获取他人办理信用卡的公民信息,然后冒充银行客服人员从网络群发平台向被害人发送信用卡逾期的虚假短信,并在短信中预留了银行客服的虚假电话号码。事主拨打假电话号码后,利用准备好的解码器获取事主在手机上输入的身份信息、支付密码和验证码,然后登录事主银行卡APP等网络支付平台生成支付码,通过支付扫码的方式将事主的钱取走。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案例并非偶然,颇具代表性。

某商业银行人士指出,近年来,随着条码支付业务的增长,相关异议的处理有所增加。经调查发现,诈骗分子广泛发送信用卡逾期、信用修复等信息,诱导受害人点击虚假链接,输入个人身份、账户密码等敏感信息。诈骗分子利用盗取的客户信息,虚假注册APP应用软件或电子钱包,通过其支付和收款码渠道盗取受害人资金。

骗子是怎么得逞的?分析认为,诈骗分子利用一些市场主体认证方式单一、缺乏辅助识别手段等漏洞,利用受害人真实的个人敏感信息,用假名注册账户,通过应用终端支付码盗取受害人资金。不定期更改设备和IP地址信息,规避风险交易规则。

温馨提示:支付码支付一定金额内免密支付,较高金额需要密码或验证码。所以,不要随意把自己的银行账号、密码、验证码告诉别人,以免被骗。

案例三:客户扫描了付款码,但没有收到钱?可能是套路吧!

需要提醒的是,骗子找的不仅仅是支付码,还有支付码。2022年1月,陆良县公安局成功破获一起诈骗案。据了解,犯罪嫌疑人因多次实施电子支付扫码不付款诈骗,被警方依法逮捕。

既然没有付款,为什么商家没有及时发现?记者发现,这类骗局中的骗子通常通过两种方式完成诈骗。首先是利用p图技术伪造支付成功的界面,让商家误以为支付已经完成;二是语音播报,有假有真。这种情况下,骗子会先测试商家收款时是否有语音播报提示。如果有,还用另一部手机设置语音到达播报功能。付款时,骗子假装扫码付款,实际上是付款到自己的另一个手机账号,让商家听到语音提示后误以为付款已经完成。

通常,街头小贩忙于招揽生意,或者出于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或者粗心大意,他们往往会忽视这些潜在的风险,让诈骗分子有机可乘空。警方提醒: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商家要时刻关注自己的收款二维码。如果发现任何异常,他们必须及时检查,防止二维码被“切换”。客户付款后,要及时确认资金是否入账。现在网络延迟的现象已经很少发生了,扫码后资金入账延迟必须引起警惕。和消费者打交道,要当面确认货和钱,以免事后利益受损。

小贴士:收藏不要马虎。你不仅要看好自己的收款码是否被掉线,还要关注收款是否实时到账,以免落入诈骗分子的圈套。

案例四:为什么付款明显变成了付款?线路码的18位数字泄露!

仅报告条形码上的18位数字。会有什么风险?实际上,这是大错特错的。

广州越秀警方表示,他们在工作中发现了一种利用不熟悉“付款码”和“收款码”的员工对餐饮店进行诈骗的方法。诈骗分子通过拨打餐厅订餐电话谎称消费,在协商支付方式时诱导餐厅工作人员提供支付宝的18位支付条码,从而变支付为收款。

根据警方的报告,一家茶叶店的员工小麦接到了一个订餐电话。对方说可以先付款,以后再取餐。当小麦要求对方将消费金额转到自己的支付宝账户时,对方表示要用另一种方式转账。于是,小麦按照对方的指示打开了自己的支付宝,点击进入首页最上方的“支付”项。然后对方让小麦在页面上方告诉他一串18位数字,说是用来支付的。这时小麦也没仔细想,就在电话里把支付码的18位读给了对方。对方说位数过时了,让小麦刷新再报。小麦照做后,对方说付款不成功,表示稍后直接去。很快,小麦发现自己的支付宝有两笔支出,分别是409元和399.82元。这时小麦才反应过来,接到了一个诈骗电话。

警方提示,支付码仅用于向对方进行线下支付。支付码页面包括“二维码”和“条形码”,其中条形码下方有18位数字,商家可以手动输入条形码下方的数字来完成交易。请不要通过其他渠道透露支付代码页上的任何信息。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商家可以手动输入条形码下方的18位数字来完成交易。所以一般当用户点击支付码号时,会出现提示“支付码号仅用于支付时给收银员看,请不要泄露,以防诈骗”“把这串数字给别人,别人可以直接从你的账户扣款,这个数字仅用于支付时给收银员看”。目前,对于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的支付码服务,单笔支付金额在1000元以下的交易,无需验证支付码或其他交易指令验证要素,超出的支付码需要验证。此外,支付公司也有权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用户的保密金额。

温馨提示:18位支付码=支付二维码=支付条码。千万不要随意透露自己的18位支付码。如果手机丢失,及时关闭支付功能,防止资金被盗。

更多信息请下载21金融APP。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