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有效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被评为“史上最严游戏禁令”。要求所有未成年人在周五、六、日及法定节假日每天20:00-21:00只能玩游戏一小时。
法令一出,未成年人规避防沉迷系统的明显漏洞——租号、借号、买号,也进入公众视野。尤其是租号,每小时的费用只有几块钱,而且不验证租房者是否成年。理论上,任何人都可以“无限玩游戏”。
北青-北京头条记者调查发现,租赁平台的问题不仅在于为未成年人提供了绕过防沉迷系统的途径,主要提供账号分享、租赁交易服务,还涉嫌侵犯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不正当竞争、诱导用户违反游戏平台用户协议等,给机主的账号安全、虚拟财产安全、密码安全带来泄露风险。
自2007年我国正式启动防沉迷系统以来,十几年来防沉迷的技术手段不断完善,总有一些未成年人想尽办法规避防沉迷措施。这也让大众开始思考,技术手段的防沉迷措施是终点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途径在哪里?有专家表示,加强监管只是防止未成年人沉迷游戏的一个方面。在加强对游戏平台的监管,增加未成年人玩游戏的“约束”和“难度”后,应该重视家长的监护作用,重视家长对孩子兴趣的培养。家长要陪伴和引导孩子控制使用智能手机的时间,教育孩子识别网络不良信息,培养孩子使用智能手机和上网的良好习惯。
未成年人租用号码玩网络游戏的漏洞
近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有效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被评为“史上最严游戏禁令”。通知要求,要严格限制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的时间。各网络游戏公司只能在周五、六、日及法定节假日每天20:00-21:00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服务,其他时间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严格落实网络游戏用户账号实名注册和登录要求,不以任何形式向未实名注册和登录的用户提供游戏服务;不得以任何形式(包括游客体验模式)向未实名注册登录的用户提供游戏服务。
通知还指出,要积极引导家庭、学校等社会各界齐抓共管,依法履行未成年人监护责任,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可以预见,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机制会越来越完善。同时,不容忽视的是,这一机制还存在漏洞。
北青-北京头条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互联网上仍活跃着大量游戏账号出租平台,一小时只要几块钱。租号玩游戏不受少年防沉迷规则限制,而且理论上来说,玩游戏是不受限制的。
14岁的肖航(化名)是莱西的一名初中生。在未成年人防沉迷政策相对宽松的时候,他的《王者荣耀》版块曾经去过姚兴I,“现在不行了,时限那么短,过了时间就要强制下线,根本没法评分”。他开玩笑说,未成年防沉迷政策收紧,“把我这样一个老实的孩子弄傻了”。
肖航之所以说“像我一样诚实的孩子”,是因为他身边还有“另一个不诚实的孩子”。起初,当肖航发现自己和同学们在双排时,“他们经常改账号,还有一大堆贵皮。”一问才发现账户都是租来的。据肖航介绍,懂得租号,甚至参与过租号的未成年人可能不在少数,包括班里的同学,邻居的玩伴。“基本上玩王者的人都知道可以租号,但不知道他有没有租过。”
根据肖航提供的线索,北青-京头条记者在互联网上找到了至少30家活跃的游戏账号出租平台(包括网站和app),如出租号play、虚壳出租号、GG出租号、8868出租号等在这些平台上,你可以低价租用各种热门游戏的账号,包括英雄联盟、穿越火线、绝地求生、CSGO等端游、王者荣耀、和平精英、原神等热门游戏。
这些租房平台上的账号价格都不一样。以手游《王者荣耀》为例。一般都是根据账号阶梯排名,皮肤的稀有度和数量等来定价的。大部分定价都是几块钱一小时,有的甚至低至几毛钱一小时。
记者暗访还发现,虽然大部分租房app都要求消费者在下单前填写实名认证,但记者用非身份证验证,无需生物认证也能顺利通过。据肖航介绍,他的很多同学都是父母的身份证填的,都通过了,没有任何验证障碍。
不仅如此,租赁平台还会想尽一切办法帮助承租人规避游戏平台的防沉迷措施。在一个自称成立6年、服务过5000万用户的租赁平台上,租赁账号的主人会被要求“在发布腾讯手游账号时确认账号已通过人脸识别”,以保证所有承租人在游戏过程中不必进行人脸识别,难免会有部分未成年人逃脱防沉迷机制。
“不安全”交易
租房平台的漏洞不仅在于对未成年人的监管,还在于对业主权利的保护不到位。
充值近两万元后,王者荣耀中盛开(化名)的会员级别达到了游戏中最高的V10级别。基本不登录这个账号后,Blooming觉得“弃之可惜”,想把账号租出去或者直接卖掉。
简单卖掉是最省心的办法。“头部主播不会这么做。直播平台上很多小主播本身就是‘人贩子’,去找他们吧。”盛极一时,小主播的粉丝中活跃着大量的“号贩子”,主播们会声称用自己的信誉为“号贩子”担保,但通常情况下,“号贩子”会以极低的价格收到他们的号,然后主播们练习几个月,再高价转卖给他人。拥有近2万元怒放的账号,几乎所有的荣耀收藏和限量皮肤,以及价格“不。人贩子”才5000块钱,却不卖怒放。
挂在租房平台上也是一种赚钱方式。盛开,像他这样的飞度,挂了账号去租房平台租房,还是比较少见的。“一笔交易赚几块钱还不够麻烦。”反而是“号贩子”手里掌握了大量的账号资源,让他真的可以通过这个生意赚钱。
而且根据Blooming的说法,大部分散客都不想把自己闲置的账号资源租出去。“租的户口很少有能完整回来的(俚语,意为完全、完整),这是不安全的。”
一方面,在双方都不熟悉的交易中,Blooming认为“遇到素质高的玩家就可以了,素质低的人根本不会在意租的号,也不会在意因为骂人或者挂机而被禁止发言或者玩,只要他爽就好”;机主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账号租给了谁,更不知道对方会不会在游戏里辱骂别人,开外挂,甚至挂机,违反游戏公约。“出了事,业主会被点名,大部分业主只能自认倒霉。”
另一方面,北青-北京头条记者在实际走访中发现,账号出租时,主人需要向承租人明码出示关联游戏账号的社交账号密码。因此,不仅自己的游戏账号面临密码泄露和账号被盗的风险,相关的QQ、微信等社交账号也面临这种风险。“密码会不会泄露?就看平台的良心了。你能不担心吗?”盛开的语气很无奈。
有网友以6.6元的价格租用了一个CSGO账号2小时。付款后,他们需要下载专门的注册软件才能登录。点击一键注册后,桌面会自动弹出一个Steam窗口。此时按F9,窗口会自动输入账号和密码。“鼠标在登录期间不能移动。看着屏幕上自动输入的账号和密码,感觉就像被遥控了一样。很没有安全感。”该网友猜测注册设备可能会自带一个虚拟机,因为在登录期间,很多电脑上的软件都无法启动,弹出窗口提示没有操作权限。
账号租赁的不安全还体现在租赁平台逃避责任上。前面租赁平台的平台协议中提到,“账号租赁有风险,发布账号租赁信息需谨慎。一旦业主会员发布的账号被租户会员损坏、破坏或以其他方式丢失,平台概不负责”,以及“平台外其他原因(包括但不限于客户恶意操作)导致的账号财产损失风险,如账号道具丢失、账号游戏角色分解等,平台概不负责”。
最重要的是,账号租赁违反了游戏平台的用户服务协议,不受游戏平台保护。Steam、腾讯游戏、网易游戏等全球几乎所有大中小游戏平台的用户协议都明确规定,禁止出租、转让、借用软件服务/账号。甚至,米哈游在其用户协议中明确表示,米哈游并未授权您(用户)获取游戏账号、游戏道具、游戏装备、游戏币等。通过购买、接受礼物或其他方式从任何第三方处购买,并且米哈游不对该第三方的交易负责,也不接受任何由任何第三方的交易纠纷引起的投诉。
租赁业务背后的法律纠纷
表面上看,游戏租赁业务蒸蒸日上,但实际上,仔细研究,这种业务是基于租赁平台引导用户违反游戏用户协议,租赁平台涉嫌侵犯游戏公司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
此前,腾讯曾以此为由起诉租房平台,包括安徽刀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租房号玩)、亳州驰言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广州蔡丽科技有限公司,侵犯了其作品的信息网络传播权。目前,该案已经到了第三次开庭。腾讯公司代理律师吴让军在第三次庭审中表示,被告通过搭建网站、app,大规模铺设、推广营销合作渠道,以抽奖、租金收入、平台奖励等金钱吸引,提供新手上路、卖家运营等运营指导等方式,积极帮助、引诱网络游戏用户进行账号交易。以及被告进行的每一笔交易。以用户违约为代价,被告的经营活动完全建立在破坏游戏行业商业惯例和社会诚信的基础上,被告的经营活动具有实质侵权性质,在本案中构成直接侵权。
但被告的一名代理人辩称,虽然全球所有游戏厂商都禁止玩家通过用户协议交易游戏账号,但目前并没有法律法规禁止游戏账号租赁交易,也不是所有的商业行为都能否定其他新的业态和模式的出现。
但原告认为,之前游戏直播也面临是否需要征得游戏厂商同意的争议。当时游戏直播方也用所谓的新商业模式来辩护,但是新的商业模式也必须在法律的框架内合法经营。账户租赁的客观存在并不能直接推导出其具有天然的正当性。
截至记者发稿时,该案尚未宣判。
技术的防沉迷措施是终点吗?
总有一些未成年人试图规避防沉迷机制。
针对这一问题,目前游戏圈人士普遍认同的解决方案是将生物识别技术广泛应用于网络游戏登录验证程序。事实上,在国内,腾讯游戏已经率先试点应用这一技术,并在今年早些时候正式推出了“零巡航”功能,该功能基于人脸识别等生物特征信息验证手段,堵塞身份造假漏洞。
统计显示,截至2021年6月,平均每天有580万个账户在登录过程中触发人脸识别验证,超过90%拒绝人脸识别或验证失败的人被阻止登录账户。腾讯控股2021年第二季度财报也显示,2021年7月,平均每天有1360万未成年人账号因为1.5小时游戏限制而被系统强制“踢出”下线。平均每天有825万个账户在登录环节触发人脸识别验证,4.9万个账户在支付环节触发。其中,登录环节有92.4%的账号因拒绝或验证失败而被纳入防沉迷监管。
虽然腾讯旗下的60款游戏已经使用了这项技术,但游戏圈很多人对这项技术的全面应用持悲观态度。专门做游戏解说的博主“团子郝贵”透露,“防沉迷人脸识别需要实时接入公安数据库进行验证。每次进行人脸识别,游戏厂商都要付费,普通小游戏厂商根本负担不起这个费用。目前只有腾讯完全接入这个系统。”
玩家也普遍认为防沉迷措施的技术手段不会是终点。在微博话题#坚决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讨论中,有人质疑“史上最严游戏禁令”“租号卖号这么大的漏洞都没堵住,光禁止未成年人玩时间没用”;也有人说“十六七岁真的受不了,一刀砍了真的没道理”;甚至有人提出“适当地、适时地玩游戏,最重要的是家长的正确引导和约束,以及孩子的自我意识,一刀切的东西都会带来其他的延伸问题”。
此前,在中国,防沉迷系统于2007年启动,要求所有网络游戏玩家验证身份。但当时的防沉迷系统并没有和公安系统联网,网上身份信息泄露泛滥,身份证生成器遍地都是。所以当时的防沉迷系统也被玩家称为“马奇诺防线”,又贵又没用。然后,在各大游戏厂商收紧防沉迷措施后,未成年玩家用父母身份证注册游戏的情况屡见不鲜。直到国内部分游戏厂商实施宵禁、夜巡、人脸识别、身份识别、定位等措施,大部分未成年玩家得到了真实有效的监管,但新的问题随之而来——租号、借号、买号等行业趁机兴盛,利用断网规避防沉迷,网上防沉迷破解教程广泛传播,一些专门破解防沉迷的网站网上传播的单次服务价格仅在60元。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告诉北青报头条记者,加强监管只是防止未成年人沉迷游戏的一个方面。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需要发挥家长(监护人)的作用。总结一下,我国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游戏容易获得,未成年人可以很方便地玩游戏,几乎没有约束和限制;第二,父母没有起到监护的作用。有的家长为了不打扰自己,甚至用游戏把孩子送走。第三,家庭教育缺失,很多家长不重视培养孩子的广泛兴趣,不与孩子一起进行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导致孩子兴趣单一,学习之外的休闲活动只有玩游戏。
因此,在加强对游戏平台的监管,增加未成年人玩游戏的“约束”和“难度”后,应该重视家长的监护作用,重视家长对孩子兴趣的培养。家长要陪伴和引导孩子控制使用智能手机的时间,教育孩子识别网络不良信息,培养孩子使用智能手机和上网的良好习惯。
文/实习记者王晓然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文薇
编辑/字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