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2万到3万,投7万票?
半月谈记者秦雷佳星
目前很多地方通过网络投票的方式对基层工作进行考核评价。半月谈记者在西部某地调查发现,各种投票让基层干部苦不堪言,同时也导致了公款买票、刷票等乱象。
实际投票数远远超过登记人口
“我们每个季度都会在这里进行一次安全满意度调查。app下载量和投票数是衡量一个地方是否安全的重要指标。各乡镇按票数排名,排名靠后的乡镇主要领导将被约谈。”西部某地不少基层干部直言用App下载指标数和投票数来评价乡镇工作,让乡镇干部疲于应付。
“这个时候,如果领导说,你要在某个乡镇加油。你觉得压力能小吗?”基层干部周舫(化名)透露,上级要求各乡镇千方百计拉票,导致一些乡镇为了更高的选票违规操作。“有的乡镇通过政府花钱在网上买票,请‘水军’在指定的App里投票。用公款买票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一位乡长说,在2021年第二季度最安全乡镇的投票中,一个手机号可以有一票,但有一票明显与户籍人口不符。当地一个乡镇的户籍人口才两万多,结果投了四万多票。还有两个乡镇,户籍人口2万到3万,却分别投了5.8万票和7万多票。
一位基层干部说,这里面有很多猫腻。表面上看,最终票数是户籍人口的两三倍,实际上水分更多。因为户籍人口中的老人、小孩等群体不会投票。“你说这次投票结果如何?刚满月的宝宝投了自己的一票吗?票数上去了,就能证明一个地方真的很安全吗?”
上级有关部门对基层有各种考核,基层干部知道是形式主义,不得不做。很多村民说,不知道怎么操作,就把手机交给户干部,但不知道下载了什么软件,用了什么。有的老人用的是非智能机,不能下载app和投票,还被干部操作。
也有村民告诉记者,虽然下载了App,但平时基本不用,相关投票入口也不知道在哪里。
网络投票的需求催生了各种“水军”,刷票已经成为一条产业链。基层干部说,买票的人越来越多,票价也在上涨。“以前通过网络买票是一两毛钱,后来涨到七毛钱左右。现在更贵的票涨到了2元一票。反正基层政府出钱。”
“请投票,如果投票请告诉我票号”
在网络投票成为相关部门重要考核评比手段的背景下,刷票买票在一些地方成为潜规则,给基层带来了严重的形式主义干扰,导致相关工作走样。
——应付形式主义在基层耗费大量精力,影响干群关系。周舫介绍,相关部门通过网络了解群众对相关工作的满意度是一种创新,但不考虑实际情况的考核排名,容易在层层传导压力中做出“好经”,助长新的形式主义。
基层干部表示,上级把票数和App下载量作为硬指标下发考核,基层负担很大。某乡镇干部在朋友圈转发了2021年第四季度最安全乡镇评选的链接,并附文:“请投票,请告诉我票号。”他说,为了动员群众投票,乡镇干部和村干部一起挨家挨户上门,试图动员大家下载指定的App投票,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容易导致工作失真失实,作风漂浮。广西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华钥表示,网络投票成本低,易于组织,很多地方政府部门都愿意通过网络推动相关工作,更加方便。但用不规范、不严谨的网络投票代替客观公正的评价工作,本质上是相关部门懒政的体现,容易助长人们的不实言论。“不规范的网络投票消耗了相关部门的公信力,不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形式主义消耗基层财力。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党国盈表示,网络投票行为的背后是畸形的政绩观。现在有的地方财政压力很大,有的地方互相教如何用公款买票,这对地方财政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基层财政本身就不充足,应该把更多的财政资金用于改善民生,而不是虚假投票。”
非正常的网络评比之风必须刹住
业内人士建议,从根源上规范投票行为,严厉整治用公款攀比、刷票的行为,以绣花功夫保障民生。
第一,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受访基层干部呼吁,参与考评的相关单位要端正心态,不要陷入买票、刷票的恶性竞争,该抓的要及时抓,该解决的要第一时间解决,把更多的精力和支出放在改善民生上,以实实在在的为民举措取代形式主义。
二是完善评价机制。华钥建议,应选择更加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从多个维度综合评价相关部门或基层组织的工作成效。网络投票可以给予一定的权重,但不宜过多,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从根源上规范各种评选投票行为,不让形式主义爱好者尝到甜头。
第三,多措并举,加强投票选举监督。受访者建议,坚决整治公款买票现象,杜绝不正之风。设置网络投票实名制等前置条件,利用“地理位置限制”防止作弊,避免网络“水军”刷票。在投票后期,可以通过抽样对一定比例的选民进行回访。如果发现有买票、刷票等不真实的票,可以酌情采取“扣分”等措施,防止欺诈。
(发表于《半月谈》202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