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道夫·希特勒简介(从下士到党魁,从党魁到独裁恶魔,阿道夫·希特勒到底有何手段?)

二战中,最大的战争元凶就是阿道夫·希特勒,一个罪恶的屠夫、恶魔。一战结束后,曾经是一名下士的希特勒,如何将一个落魄小党变成德国第一大党,又是如何将自己变成一个独裁的恶魔?这期间,他究竟做了些什么?

一.从失业士兵到党魁


面临新的挑战,作为政治初学者的希特勒,要如何捞到他人生的第一桶金呢?


1.初涉政治


当时德国处于一个非常低迷的时期,国家贫困,人民失业,人们把罪责都怪罪到了《凡尔赛条约》上。他们认为是这个条约,让德国万劫不复,失去了它的荣光,而阿道夫·希特勒也是这样想的。这个退役的波西米亚下士,当时还是一名警察局外聘探员。战后,德国出现了大大小小无数政党,希特勒的任务就是搜集这些政党的情报。


1919年9月12日,希特勒奉命调查一个小党派,也就是德国工人党。当时的德国工人党,算不上什么大党,人不过百。这个党的纲领十分混杂,社会主义,国家主义,反犹主义混淆的一个党派。而希特勒也正是在这个党于酒吧的集会上,驳斥了一个分裂主义者后得到了认可,加入了该党。



加入该党后,希特勒频繁活动,他在国家主义刊物《慕尼黑观察家报》上宣传该党,也到处发表演讲,组织集会,扩大着该党的影响。同时向大学生,底层工作者,退役官兵和小工业者们兜售自己的理论。需要指出的是,曾经参军的经历,让希特勒对于那些退役官兵们有一种亲切感,所以他们对希特勒有一种天然的拥护感。将军们高高在上,底层的官兵反而更有共同语言。而希特勒也正式将该党改名为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这边是后来的纳粹党。


此后希特勒一发不可收拾,他不仅扩充了纳粹党,还招募了更多有才华的年轻人。同时在资助者的帮助下购买了慕尼黑报纸《人民观察家报》,用来作为宣传刊物,并在1921年夺取了纳粹党的大权成为该党党魁。拥有了自己的势力的希特勒,着手建立了一支军队性质的队伍,也就是冲锋队,由慕尼黑陆军第七军区参谋,恩斯特·罗姆上尉负责。


2.失败的啤酒馆暴动


1923年11月,巴伐利亚和中央政府的矛盾日益加深,他决定发动暴动,占领巴伐利亚,消防墨索里尼,以期夺取全国政权。此时法国和比利时人刚刚占据鲁尔,德国人民群情激愤。希特勒认为夺权时机已到,随带领冲锋队向巴伐利亚军政首脑开会的啤馆冲去,希望擒获巴伐利亚领导人,进而获得巴伐利亚。很不幸,国防军迅速介入导致暴动失败,希特勒也被捕入狱。



法庭审判时,希特勒更是通过自己过人的演讲能力和煽动手法,赢了的几乎是整个陪审团的支持。审判结果希特勒只是被判监禁5年,于1924年四月1日执行,讽刺的是在愚人节颁布的审判结果,确实如同一个愚人节玩笑。希特勒在监狱里仅仅待了九个月,九个月后就出狱。狱中他住在一个宽敞明亮的牢房,享用特别饭食,并且配有秘书,形同度假,并在狱中撰写了《我的奋斗》一书。


这次失败对希特勒并非没有好处,在狱中反思的希特勒,意识到暴动夺权不可取。他开始思索,如何才能获得更大的权利,又能避免这样的失败。希特勒意识到他可以利用魏玛共和国的宪法来谋取权利,这不失为一个非常好的手段。


二.希特勒的新策略


走出监狱的希特勒,要如何重新包装自己和纳粹党?又要如何获得事业的第二春?


1.出狱后的希特勒和纳粹党的蜕变


出狱后的希特勒,脱下了自己常穿的军服,换上了他此前一直讨厌的礼服,开始与巴伐利亚各界打好关系。他对外表示,1923年的暴动是个错误,他保证不再发生同类事情。在他和他的党羽的努力下,被封禁的《人民观察家报》很快就得到了恢复。


此时的希特勒,已经意识到了,公众形象的重要性。他开始注重起纳粹党的形象问题,下令罗姆重组冲锋队的同时,注意冲锋队的形象问题。希特勒也严格约束了自己的手下,命令他们不得胡作非为。此举无疑大大改善了纳粹党原本的形象,让外界认为纳粹党已经是一个优秀的党派。


希特勒简介


同时,希特勒开始频繁的与巴伐利亚各界名流接触,作为啤酒馆暴动的‘爱国领袖’,这个身份给了他许多便利。尽管国防军的将军们对这么一个“波西米亚下士”仍旧不屑一顾,但是那些中下层军官和社会名流并不这么看。在他们眼中,希特勒俨然成了一种希望的象征。


虽然此时纳粹党被严令不许进行公众集会,但是希特勒却利用私人身份到各个大学进行演讲,年轻的德国大学生们也被他所蛊惑,纷纷加入了他的纳粹党。这个时候的纳粹党,就不再是过去那支散漫的队伍,拥有了许多优秀的人员。从此纳粹党开始变成了一个,拥有接管政府行政能力的政党。

2.纳粹党的机会

而对于纳粹党最有利的莫过于两件事的发生,首先是1929年的德国公投,在整个1929年,魏玛德国都致力于和协约国饥就德国战争赔款问题达成最终解决方案。拟议的最终解决方案就是青年计划,该计划的目的旨在允许盟国释放所有证券并取消债权人的财务和经济控制,除了放松凡尔赛的经济负担外,法国还同意在1930年撤离莱茵兰。虽然该计划对德国而言比原来的凡尔赛条约更有利,但许多德国民族主义者反对它,他们认为接受青年计划意味着接受凡尔赛宫。

在德国全国人民党主席阿尔弗雷德·胡根伯格的领导下,各种右翼团体组成了一个联盟,这些党组织包括德国全国人民党,泛德联盟,纳粹党等。原本纳粹党是被其它右翼团体鄙夷的,但是胡根伯格钦佩纳粹党的“活力和热情”,希望纳粹党能作为中坚力量。而右翼联盟推出的用来取代青年计划的自由法,虽然最终未能取代青年计划。但按照魏玛宪法第73条,对于该问题将进行全民公投。

本次投票,右翼联盟获得了百分之94.5的赞成票,反对票仅仅只有百分之5.5。可想而知,这次投票是德国民众的一份心情晴雨表,充分反映了德国整体对凡尔赛体系的厌恶和憎恨。而希特勒也通过这次事件,得到了他以前从来没有得到过的一种殊荣。希特勒不仅仅在巴伐利亚得到了拥戴,更获得了他以前所匮乏的信誉。他的名声更是传到了整个德国,甚至是遥远的奥地利,苏台德等地。

另一件事,则是经济危机。1930年,一场经济危机席卷了美国,更是波及了大洋彼岸的欧洲。而德国作为一战的战败国,本就半死不活,此刻更是雪上加霜。德国人将一切的怒火,都归罪到了凡尔赛体系和犹太人身上。

而当时已经家喻户晓的希特勒,就成了人民内心的希望,纳粹党那充满蛊惑的宣传口号,对于德国人充满了诱惑的魔力。每个人都希望希特勒能够挽救他们,挽救德国。抓住了这一点的希特勒,开始了他又一轮的政治赌博。

三.一个恶魔的崛起

距离权利的顶峰困难重重,希特勒要如何在这场权利的游戏中,成为最后赢家?

1.为竞选而准备

此时的希特勒已经深刻认识到,他如果要实现自己的抱负,他就必须登上权利舞台,他的注意力也放到了德国大选上。1930年开始,纳粹党就在国会内积极争取席位,经过不懈努力和一连串政治游戏,纳粹党拥有了国会107个席位,成为了国会第二大党。但这样还不够,因为希特勒还不足以成为竞选人,他并没有竞选权,原因在于希特勒并不是德国公民。

为了成为德国公民,拥有竞选权利,希特勒与德国的资本家们进行往来,如克虏伯,IG法本、西门子、奔驰等工业大亨都是他拉拢的对象。希特勒如同催眠一般给他们勾画了一个蓝图——若他上台成功,这些工业大亨都将在德国新的整军备战里获得利润,这对于这些工业大亨们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以克虏伯公司为例,受《凡尔赛条约》影响,克虏伯遭受了重创,在1928年以前都不被获准制造大炮。而之前因为和莱茵金属公司的一次小小的竞争失败,克虏伯公司被迫裁员百分之五,这不得不让克虏伯家族感到沮丧。如今希特勒为他们勾画出了一个完美的未来蓝图,他们能不动心吗?

由此工业大亨们与希特勒的纳粹党一拍即合,通过双方的操作,希特勒获得了德国公民的身份,并参与了竞选。可惜大选中,虽然他获得了百分之三十五的选票,但是兴登堡大总统获得了更多的选票而连任成功。但这并没有让希特勒沮丧,他想到了其它方式来获得权利。

2.希特勒的权利游戏

1932年,兴登堡任命保守右派弗朗茨·冯·帕彭担任总理一职。此时希特勒的纳粹党已经是德国第一大党,拥有230个席位。帕彭知道自己如果想要坐稳总理的位置就得拉拢希特勒,遂提出以副总理位置交换希特勒的支持。然而希特勒却拒绝了,他知道帕彭是坐不稳位置的,因为库尔特·冯·施莱谢尔还在盯着帕彭。

帕彭的政府果然短命,在施莱谢尔的打击下迅速瓦解,由施莱谢尔继任总理一职。施莱谢尔计划联合社会民主党公会联盟,天主教工会联盟,并通过和纳粹党里反对希特勒的人合作,取得国会大多数席位。然而该计划遭到了大总统兴登堡,前总理帕彭和希特勒的联合破坏,施莱谢尔被迫下台。

此时希特勒就成了继任总理的不二人选,1933年1月30日在兴登堡的办公室经过简单的仪式宣誓后,成为德国总理。但此时希特勒提出的《授权法》本意是加强自己的权利,却让纳粹党在国会里受到左翼联盟的打击。为此希特勒说服兴登堡解散国会,重新选举。国会大选时间定于1933年3月初,然而在1933年2月27日,国会大厦突然起火。

纵火者很快遭到了逮捕,这件事很快成为了纳粹党的宣传材料,到处宣传德国共产党将要掀起暴动,国会大厦只是一个开始,很快他们会点燃每一个房子。事件第二天,希特勒就找到了大总统兴登堡,要求通过《国会纵火法令》,兴登堡予以应允。而希特勒通过该法令,迅速逮捕了所有德国共产党领袖,占领了德国共产党各地党部。通过此举纳粹党消灭了心腹大患,同时纳粹党联合德国国家人民党成为了国会的绝对多数,而《授权法》,也正式得到了通过。

通过《授权法》赋予的权利,希特勒现在可以任意下发命令而不通过国会。在他的操作下,所有非纳粹政党迅速遭到了清除。现在希特勒只剩下最后一个对手,冲锋队领袖恩斯特·罗姆和他所掌握的冲锋队。

3.纳粹党内部的分裂

冲锋队的前身是德国自由军团,自由军团曾经与德国共产党人战斗,双方的争斗可以说是魏玛德国不稳的根源。这种不稳定,也让希特勒得到了获取权利的捷径。然而当他上台后,冲锋队就成了一个不稳定的炸弹,冲锋队不服管控,不愿结束他们的“斗争”或者说恶行。

另一方面,冲锋队也希望取代德国国防军的地位。罗姆对于德国国防军又一群普鲁士军事贵族掌握非常不满,而国防军的核心军官团,这个由军事贵族们组成的贵族军官团体也对冲锋队非常不满。此时冲锋队已经有了三百万人,而国防军只有十万。纵然国防军官兵身经百战,又如何能够击败有三百万人的冲锋队呢?

而与此同时,党内党外都对罗姆和他的冲锋队不满。首先来说海因里希·希姆莱的党卫队就严重的威胁了罗姆的地位,党卫队原本只是一个负责希特勒安全的安保部门,后在希姆莱领导下逐渐扩大,且组织度高,人员优秀。这就对罗姆和他的冲锋队,在无形中形成了威胁。

另一方面赫斯,戈林,希姆莱都对罗姆非常不满。因为罗姆轻视党政,这让赫斯非常恼怒。而冲锋队在普鲁士的胡作非为,也让担任普鲁士总理的戈林非常头疼。希姆莱的原因就更简单了,冲锋队和党卫队势同水火,已经不死不休。

而党外,社会各界和政界的保守势力都认为冲锋队是德国的一个祸害。而罗姆也扬言要进行“二次革命”,彻底铲除德国传统的容克贵族。此时担任副总理的帕彭就在马尔堡大学演讲时对此予以批评和警告,而各界权贵也纷纷给希特勒施压,让希特勒取缔冲锋队。

4.长刀之夜,恶魔崛起

事实上,希特勒早就有心杀死罗姆。相比于忠诚于他,罗姆更忠诚于的是他自己的冲锋队。此时罗姆已经不是一个二流领袖,而是一个手握重兵的军阀。即便是希特勒要除掉他,也必须小心谨慎。但这不代表,希特勒怕了罗姆。罗姆为人暴躁,专横,这让他得罪了很多人。希特勒相信如果自己要除掉罗姆,问题并不是很麻烦。

希特勒之所以一直没有动作,是因为他一直把这个作为筹码,希望换取更大的利润。 在各界的反应足够,并且许诺了利润,尤其是军方表示会效忠于他之后,希特勒决定处死罗姆,消灭冲锋队。1934年6月30日,清晨四点半,清除行动开始,罗姆被捕后遭到枪决,他的亲信也一并被处死。而借助这个机会,纳粹党也全面清除了保守势力和旧日政敌。

通过此举,希特勒奠定了自己在国内的权威。国防军也免除了被冲锋队取缔的后顾之忧,尽管有国防军将领身份的施莱谢尔和前军情局局长布里多也被处死,但是国防军几乎全员赞同纳粹党的做法。这很好理解,因为国防军更在乎的,是自己的地位会不会被冲锋队窃取,现在冲锋队死了,这一点就已经足够了。

而随着1934年8月2日大总统兴登堡去世后,希特勒通过将总统权利转授予总理的法案,成为了德国元首和德国武装力量最高统帅,德国国防军也向他宣誓效忠,同时此法案获得了德国全民公投百分之八十八的赞成率。

至此阿道夫·希特勒集全国权利于一身的,变成了一个独裁者,这个将德国拖入地狱深渊的恶魔,已然崛起了。

结语

纵观希特勒的一生,欺骗,出卖,谎言就环绕着他。他夺取权利的办法,是建立在赤裸裸的阴谋和由上至下夺取权利。但德国人还不知道,他们所用拥戴的,是一个恶魔式的人物。在不久的将来,他们将被希特勒拖入战争的深渊,并为此付出代价。然而现在他们对此还一无所知,一切都要在战争爆发后,才能知晓希特勒带来得,究竟是什么。

参考文献:《解读希特勒》

《纳粹德国》

《希特勒与德国人》

《二战风云人物》

《第三帝国的兴亡》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