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品代加工厂(掐辫子编扇子变“遗”为“金”山东新泰指尖小产业 走出乡村致富路)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李金珊 济南报道

家家" 掐辫子 ",户户 " 编扇子 "。在新泰市羊流镇三洼村的一个农家小院里,十几个中年妇女正围坐一圈,掐辫、剪样、缝边 …… 像一条配合默契的流水线,经过十几道工序后,一根根麦秸秆就变成一把把造型精美的麦秆扇。随着电商时代的到来,一把把弥漫着悠悠麦香的麦秆扇被销往全国各地,这不仅让作为泰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麦秆扇制作工艺第四代传承人的张蓉蓉生活迈上新台阶,也带领周围群众用巧手编织出了一条致富路。

张蓉蓉的这条致富路,要从2017年说起——

当年的她还在机械厂里做文员,业余时间开始自己做扇子,扇子做好后会在微信群里卖,因常在淘宝上采购配件,对淘宝比较熟悉,张蓉蓉就想是不是可以在淘宝上找到卖麦秆扇的商家,把自己制作的麦秆扇推荐给他们,从而打开自己麦秆扇的销路?

“刚开始并不顺利,麦秆扇虽然造型精美,但由于纯手工制作,耗时长、成本高,一开始上架时并没有订单。”张蓉蓉说,为了拓开销路,她在网上一家店铺一家店铺地询问,问了几十家后终于有一位陕西的客商看中了扇子,下了第一单,后来经过不断的研究改进,最终得到了很多商家的认可,麦秆扇才开始打开市场。

后来凭借简单大方的外形、轻便环保的特点,麦秆扇逐渐受到大众喜爱,销量也越来越多,张蓉蓉的制扇速度已达不到供货需求。于是她便将自己的手艺无偿传授给村里的中老年妇女。“工人都是经过培训后领活回家做,时间自由,比较适合因看孩子、接送学生、年龄太大不能上班的家庭妇女。之前没有加工扇子的时候她们有的在家只看孩子什么都不做,没有收入;有的就是在家掐辫子,一天挣个七八块钱,现在加工麦秆扇最少的一天二十元左右,最高的一天一百元左右。”张蓉蓉说。

为帮助更多贫困户脱贫致富、更多农村中老年妇女解决就业问题,张蓉蓉又注册成立了新泰市双宇工艺品加工厂,带动起包括西张庄镇、果都镇在内的周边十几个村庄,为800多名农村中老年妇女解决了居家就业问题。

张蓉蓉告诉记者,2020年3月到8月,短短半年时间,共销售扇子13万把,线上销售额达到200万元左右。

“十里八乡无闲女,家家都有掐辫人”。据清县志记载,新泰农村掐辫子手工艺始自清乾隆年间,到现在为止已有280余年的历史。为保护和传承麦秆扇编织的传统老手艺。2018年,新泰市把麦秆扇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9年,又被列为泰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麦秆扇的继承和发扬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也给麦秆扇行业的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剂”。

工艺品代加工

如今,新泰市羊流镇及周边乡镇专门从事麦秆加工的工厂有50多家,从事掐“辫子”的农村中老年妇女已达10万余人。小小麦秆扇成为了新时代助力脱贫攻坚,融入乡村振兴大舞台的特色“大产业”。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