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近乎“逼疯”了上海人,不过,你知道吗,有一位亿万富豪,却是凭借“垃圾分类”赚得1800亿左右的身家,他还帮助自己的村子修建别墅,给村子里年老的人发养老金。他就是来自惠来的潮商林世铿。
1931年农历12月28日,林世铿出生于惠来县葵潭镇一个小商贩家庭。苦难伴着林世铿来到人间。他出世才3个月父亲便死于非命。30岁的母亲带着林世铿和他的两个哥哥、两个姐姐,开荒种地,以种番薯、蔬菜为生。由于生活贫困,二哥很小就卖给他人,二姐又在大饥荒中活活饿死。林世铿过早地体验了生活的艰辛,小小年纪就得为生计拼搏。葵潭盛产竹子,编制竹器是葵潭人重要的谋生手段。林世铿6岁时就跟着哥哥学习编织竹器。他聪明懂事、勤奋好学,很快就上手,编织得又快又好,几乎赶上一个大人。尽管如此,大荒之年他还是数次被饥饿和劳累击倒。一次次与饥饿的搏斗就是一次次对生命的挑战!正是这种挑战是他在后来创业的过程中不畏艰难险阻,跌倒了又爬起来,再奋斗、再前进,勇敢地面对人生。
雅美公司的服装销售在欧洲市场占有率相当高。林世铿生产的服装全部包销给雅美,然后再由雅美销往世界各地。“哈那衣”(劳动服)就是益丰的拳头产品,占有相当高的市场份额。林世铿用一个月的时间考察了欧洲7个国家共28个城市。在莫斯科,一家商场的经理得知林世铿是“哈那衣”的生产者时,立即表示钦佩和合作之意。通过考察,林世铿决定把前苏联及东欧地区作为重点目标。他扩大厂房,工人也增加到数百人。益丰生产的“哈那衣”成为欧洲市场的宠儿,独占前苏联,走俏东欧。益丰全力投入生产还是供不应求。在整个70年代,益丰制衣厂销往前苏联的“哈那衣”每年都在1000万件以上。越南市场批发销售的棉衣80%至90%也都是益丰的产品。
林世铿“一衣”占市场,“一衣”定天下!
林世铿在服装行业取得极大成功,但他开拓进取的脚步没有停止。
1965年香港还没有一家皮革生产厂。内地虽有大量的生皮原料,但生产技术设备较差,难以与外国竞争,只好出口生皮,进口高档皮革产品。林世铿以敏锐的眼光抓住这个极好的机遇,抢占先机。他从西德引进皮衣生产设备,从美国聘请皮衣工程师,从法国请来服装设计师。他采纳了美国工程师的建议,从生产兔毛服装起步。按照林世铿“保证其上乘技术每一个环节都要做得最好”的理念,当年底第一批兔毛服装产品运到美国,受到供销商的高度赞扬,十分畅销,还拿回了大量订单。
1969年益丰仅是生产皮衣的工人就达2000多人,已成为服装界的大企业。原来的厂房已不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林世铿在新蒲岗五芳街的纬纶大厦购置了五层楼8000平方米的厂房。
林世铿早已成为千万富翁。
以后,美国雅美公司的老板多次专程到香港找林世铿,商讨合作拓展欧美市场。双方携手再创辉煌,益丰成了名副其实的香港皮衣生产的旗舰。
林世铿已从一个身无分文的打工者变成了亿万富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