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23日,一艘隶属于中国台湾省长荣海运公司的超大型货柜轮“长赐”号,在从中国深圳市盐田驶向荷兰鹿特丹的途中,在苏伊士运河搁浅,前后数天,这艘来自东方的“长赐”号,令拥有百余年历史的苏伊士运河,出现了严重的“肠梗阻”。
长赐号,约长400米(相当于美国帝国大厦的高度),宽59米,装载18300个集装箱,重22万吨,是目前世界上营运的最大型巨型船舶之一。虽然这艘船是个庞然大物,但在大自然的面前,真得有如一叶扁舟,在它通过运河时,遇到瞬间强风,船偏离航道,船身被打斜,卡在运河中间,动弹不得(运河管理当局认为还有人为操作失误的原因)。
无论何种原因,此事惊动了埃及总统塞西,他亲自过问此事,要求苏伊士运河管理局,要想方设法将该船拖走。
在各方的努力之下,3月29日,“长赐”号好不容易摆脱困境,而被它堵住的300多艘各式船舶,有如长龙一般,浩浩荡荡,忙不迭地奔向各自的目的地。
苏伊士运河的地理位置及重要作用苏伊士运河位于埃及西奈半岛西侧,从地中海南岸的塞德港,直抵红海苏伊士湾北端的苏伊士城,纵贯整个苏伊士地峡,全长约190余公里(注:此为加上北航道的长度)。
苏伊士运河是沟通亚欧非三洲的交通要道,是世界航运线上的最繁忙的航线之一,它也是亚非两洲的交界线,它连接着红海和地中海,为船舶提供了从西欧至印度洋、太平洋的最便捷的海上通道。与绕道非洲好望角航道相比,通过苏伊士运河,可使从欧洲大西洋沿岸各国至印度洋的航程缩短5500公里至8000公里。进入21世纪,每天成亿吨的货物在这里通行,运河每年的通航船舶仍然高达2.5万艘之多,每年经苏伊士运河的货运量约占世界海上货运总量的20%,欧亚国家之间的海上贸易更是依赖该运河,高达80%的货运量要通过该运河完成。
从石油运输来看,苏伊士运河是海湾国家石油运往欧美国家最节约时间与成本的航线,它与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海峡、巴拿马运河是并列的世界石油运输的“咽喉”,因此它被誉为“东方伟大的航道”、“世界航道的十字路口”。
苏伊士运河的修建与历史苏伊士运河早在古埃及时代的公元前1800年左右,便被凿通使用,后来古代埃及历朝历代不断疏通、修建、废弃,反复两千多年,直到公元8世纪时,崛起于中亚的阿拉伯帝国,占领埃及之后,将其视为无用之物,彻底停止了苏伊士运河的建设与使用。
今天我们这条苏伊士运河,是由奥斯曼帝国埃及总督帕夏.塞伊德授权建设的。法国商人费迪南德.雷赛布,在1854年与埃及方面签订了修建和使用苏伊士运河的租让合同,租期为99年。为方便运营,雷赛布还在1957年成立了“国际苏伊士海运运河公司”,注资2亿法郎,共40万股,法国购买了207111股,占总股本的52%,埃及方面认购177602股,占44%。
运河工程在1859年动工修建,当时开凿运河的技术非常落后,前后有数十万埃及工人使用简陋的工具进行作业,运河地处沙漠地带,工作环境恶劣,殖民者与封建主残酷压榨,12万埃及工人死亡,运河历时10年方才建成。
修建完成后,运河面宽160-200米,底宽60-100米,可通行吃水11.6米,满载6.5万吨,或空载15万吨的海轮。
建成之后时间不长,在财政吃紧的压力之下,1875年,埃及总督将持有的大部分运河的股份,以400万英镑的超低价格,转卖给了大英帝国,从此以后,绝大部分运河利益都被殖民者拿走。
此时的英帝国,正如日中天,号称“日不落帝国”,出于地缘政治的考虑,最初的英国是反对埃及方面重新修建苏伊士运河的。但随着运河的建成投入使用,它的作用日渐显现,着眼于现实,英国人转变了态度,开始与法国、埃及争夺运河的控制权。
1882年,英国派军队进驻运河地区,完全单独占领苏伊士运河,1888年,通过操纵君士坦丁堡大会,英国将苏伊士运河划为其保护之下的中立区,规定:无论在和平年代,还是战争时期,运河都要向所有国家的船只开放,军事舰船除外,大会通过公约还规定,在运河水域里不得有任何敌对行为,并不得在其沿岸修建防御工事。
1892年8月,壳牌石油创始人英国人马库斯旗下油轮“骨螺壳”号,通过苏伊士运河进入波斯湾、太平洋,开始了苏伊士运河与石油运输的不解之缘(此时的石油主要是欧洲地区出产)。
1908年5月,中东的第一个油田即波斯王国的马斯杰德苏莱曼油田被发现,1912年9月中东第一个炼油厂阿巴丹炼油厂开始生产,从此大量的中东石油从波斯湾进入阿拉伯海,再从亚丁湾北上红海,再沿着苏伊士运河进入地中海,驶向欧洲大陆、英伦半岛,以及大西洋沿岸国家,苏伊士运河从此成为欧洲、美洲能源大动脉。
1936年,战争乌云笼罩着欧洲,也波及至亚非两洲,在这种情况下,英国仍然强迫埃及签订为期二十年的《英埃条约》,规定英国有权在苏伊士运河地区驻军一万人,并规定运河地区英军营房的建筑费用全部由埃及负担,进一步强化对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
第二次世界大战,严重削弱了英、法、西、德、意这些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实力,美国进一步崛起,在实力大不如前的时期,英国依然赖在苏伊士运河地区不走,五十年代初,埃及人民推翻法鲁克王朝,并实现国家独立,该运河却仍然被英国控制着。
控制苏伊士运河,表面看是经济问题,实则是重要的政治问题,英国与法国等对手进行了激烈的争斗,他们均无视埃及人民的利益与诉求。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1956年7月,埃及新任总统纳赛尔以武力为依靠,强硬宣布收回苏伊士运河为国有,被西方列强占据控制的苏伊士运河,终于回到埃及人民手中。
不过,失掉既得利益,英国内心当然是不情愿的,同年10月,英国伙同法国唆使以色列发动侵埃战争(史称“第二次中东战争”或“苏伊士运河战争”),妄图重新控制运河。
战后,苏美乘英法势力衰落之际,大力向中东地区扩张,埃及又成为苏美在中东争夺的焦点。
1967年6月,以色列在美国支持、苏联纵容下,对阿拉伯国家进行突然袭击(史称“第三次中东战争”,或“六.五战争”),埃及措手不及,惨遭失败,运河以东的西奈半岛被以色列占领,以色列在运河东岸修建了“巴列夫防线”,强化对被占领土地控制,此时的苏伊士运河,河道布满沉船以及一些爆炸物,遭受严重破坏,埃及政府无奈被迫于1967年关闭运河。
苏伊士运河的关闭,对埃及来说损失巨大,每年流失2亿美元的收入,而由于航线延长,航次减少,燃料消耗等导致运费增加,地中海、红海等地区各国港口每年的损失也很大,约17亿美元。
1973年10月,埃及等阿拉伯国家对以色列发动战争(史称“第四次中东战争”,或“十月战争”),埃及军队强渡苏伊士运河,摧毁“巴列夫防线”,收复西奈半岛部分领土。战争结束后,埃及政府派人立即着手清除运河中的爆炸物、沉积物,在1975年6月,关闭八年之久的运河重新通航。
新苏伊士运河的修建与作用随着世界科技、经济的发展,八十年代后,世界上的各式货运轮船体积不断增大,吨位提高,苏伊士运河重新开放后,尽管航运业务蒸蒸日上,收入逐年增加,但也面临着运河河道狭窄,吃水深度不适应大型货轮通过的问题。
为扩大通航能力,进而拉动国内经济发展,埃及政府2014年8月起,在原苏伊士运河东侧开凿一条72公里长的新运河,即新苏伊士运河。新苏伊士运河包括单独开凿的35公里新航道,以及拓宽的37公里旧运河,工程耗资80亿美元。为摆脱对外资依赖,百分之百掌握运河所有权,新运河修建资金由埃及政府财政、国内私营企业投资、民众入股来筹措。由于采取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设施设备,新运河用时一年便修建完成,投入使用。
新的苏伊士运河投入使用,为原有航道提供了双向通航条件,由单向航道改为双向航道,船只通行的时间从22小时缩短为11小时,等待通航的时间由11小缩短为4小时,并允许更大船只经过,从而提升苏伊士运河的吞吐量与航运效率。
然而,本次“天赐号”事件,致使运河“肠梗阻”长达7天之久,由此看来,对于现代航运中体积巨大、吃水过重的货轮来说,苏伊士运河还是存在着不小的航行安全隐患。而堵船事件,有如“蝴蝶效应”,对全球供应链或多或少会产生影响,据德国保险巨头安联集团估算,事件可能会令全球贸易损失百亿美元。
未来的苏伊士运河,还有不少问题待解决,例如本次事件造成的损失,如何向“长赐”号船东索赔?对这种“大堵船”事件如何防范、如何解困,是否还需要进一步扩建、改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