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正月十五元宵节到来,
农历新年的节庆气氛逐渐告一段落,
各行各业恢复正常作息。
而在闽台民俗中,对“上元暝”的重视程度,
一点都不亚于新正(大年初一)、清明、端午、中元与中秋节,
在中国传统宗教文化保留较多的台湾地区,
在这天尤其要隆重祭祀“三官大帝”(俗称三官老爷或三界公),
但这“三官大帝”又是哪路神仙?为何又要在元宵节祭拜祂呢?
农历正月十五,道教认为该日为上官大帝诞辰,多在这天祈求“天官赐福”。(Facebook@指南宫文化研究中心)
考察儒家经典《仪礼‧觐礼》后发现,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人已有祭天、祭山陵、祭川、祭地的礼俗;
到了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后天下大乱,
吸收道教信仰、割据汉中形成“五斗米道”的张鲁,
在以道术治疗信众时,让患者分别手写姓名与服罪之意的书函三份(三官手书),
一上之天着山、二埋于地、三沉于水,
可见当时已有将天、地、水合称为“三官”的情况。
依民间习俗,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各地多有猜灯谜活动。
北魏国师、道士寇谦之又将“三官”拟人化,
说三元大帝之父名为陈子祷,与龙王之三女结为夫妇,生下了天官、地官、水官三兄弟,合称三元。
此说被收录进了成书于明代的神仙大百科—《三教源流圣帝佛祖搜神大全》,并进一步细化内容,称兄弟三人生来神通广大、法力无边,
元始天尊见后,封大哥为“上元一品九气天官紫微大帝”,
二哥为“中元二品七气地官清虚大帝”,小弟则是“下元三品五气水官洞阴大帝”,
不仅各有各的统辖神官,且三者职责分别是“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生辰依序是正月十五、七月十五与十月十五,
正好与我们今日认识的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日期一致。
“三官信仰”在明朝时期更是被发扬光大,
先有明英宗时期编修的《三官经》,后有明宪宗在皇宫内建三官庙祭祀,引起王公贵族争相仿效与信仰;
明朝末年,崇祯帝更将三官敕封为三官大帝,延续至今。
农历正月十五上元节,道教认为该日为上官大帝诞辰,人们多在这天到庙里祈求“天官赐福”。
总而言之,元宵节是农历新年庆祝活动的最后一天,之后一切都要恢复节前的正常作息,在这天祈求新年吉祥多福;
在农历七月十五时,结合佛教的盂兰盆节祭祀祖先、普渡“好兄弟”;
下元节时除感谢“三界公”赐与一年的丰收,在科技不发达的时代,台湾西部平原上水患频发,促使先民积极祭祀水官,如今许多邻近河岸的村庄仍维持下元节祭水神的习俗。
这些岁时祭仪,
不但符合了传统的农业生产规律,
又贴近汉人乃至于少数民族的心理需要,
才使“三官信仰”迄今历久不衰。
到此,农历新年系列告一段落,
各位粉丝若想知道关于两岸的传统文化传承现况,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给我唷!
#世说新年# #元宵# #台湾#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