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为人父母”一直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因为生儿育女不仅能体现个人价值,还能造福社会,很多人更是将其视作一种“孝顺”的表现。
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文化长河中,人们始终将衍后代、延续香火看成是头等大事,将“多子多福”作为信条,将“五世其昌”“儿孙满堂”视作是家族兴旺的最高境界。
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东西文化的融合冲击,新一代的青年人思想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他们所经营的婚姻生活中,没有孩子这一角色,只专注于自身生活,也就是人们俗称的“丁克”。
“丁克”的思想无疑是对中国传统人口伦理思想的一大冲击,因此,自从“丁克”这个词出现以来,便一直备受争议。
丁克来源“丁克”一词,原为舶来品,由国外出现发明,英文名为“Double Income No Kids”,直译为“双收入,无子女”,就是指那些夫妻双方有固定收入且生理上具有生育能力,可是主观上不愿生育的夫妻组成的家庭。
据官方报道显示,在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西欧妇女中,大约有百分之十至百分之二十的妇人没有生育过孩子。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各种各样的西方文化与思想涌入我国,“丁克”也随着而来。
最先受到影响的便是沿海的、比较开放和包容的大中城市,之后,越来越多的内陆城市也开始陆续有人加入丁克的队伍,这种方式在中国也越来越普遍。
由于“丁克”一词与我国的传统思想背道而驰,所以在我国出现以后不仅引起了多数国人的不满,甚至引起了部分社会学家、研究人员的恐慌。
比如美国官方数据报告称:“美国人口普查局1994年5月公布的年度分析报告:1993年美国有6180万个家庭,其中3480万个家庭无子女。”
学者们便如临大敌,错误解读为“美国丁克家庭已经超过家庭总数的一半以上”。很多专家学者都默认了这样的观念并加以引用,在国内传播极广;
还有学者混淆了夫妻选择丁克还是选择生育推迟的概念,得出“目前中国的大中城市已出现60万个自愿不育的丁克家庭”、“结了婚但没有孩子的丁克家庭已经占到上海家庭总数的12.4%”、“广州的丁克夫妇在1986年有3万人,1989年猛增到10万人”等等并不准确的结论;
基于以上种种,便有中国媒体开始大肆报道宣扬,称“许多中国人已不再愿意生儿育女了”、“80后不愿生孩子”,让国人对“丁克”这一词更加担忧排斥。
丁克产生原因在我国以往的历史背景下,人们通常将不愿为人父母的人视作是十分冷漠、自私甚至是不孝的人,《孟子·离娄上》上就曾经提出过:“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同时,这种愿意结婚却不愿意生孩子的行为也被视作是一种逃避社会责任的行为,是一种不负责任的体现。
而中国的父母,在“多生”到“少生”再到“不生”思想选择的转变,只单单总结为不负责和自私自利也并不全面。
首先,很多家庭选择“丁克”是为了实现本身应有的价值。
在古代封建时期,妇女地位低下,甚至一度沦为了生育的工具。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妇女的地位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所以他们不甘心只在家中生儿育女了,而是选择投身社会,追求属于自己的价值。
妇女们思想的转变是“丁克”家庭出现的最直接原因,但是却并不一定是坏事,也给社会带来了很多积极的影响。
其次,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家庭经济条件不足,所以选择放弃生育,以免造成自己的孩子生下来便低人一等的处境。
这种丁克家庭放弃孩子并非自愿,如果有机会改善他们本身的处境,那么他们还是会有孕育孩子的可能。
他们将自己的选择视为是一种对孩子人生负责的表现,避免自己自私地将孩子带到世界上受苦。
再者,有很多家庭选择丁克是因为担心出现无法好好教育孩子导致孩子将来不能成为一个正直的人,所以主动放弃了成为父母亲的机会。
除此以外还有担心生孩子危险系数太高、影响夫妻生活质量、或者干脆十分厌恶孩子的夫妻,所以他们也会放弃生育选择丁克。
丁克会后悔吗从“丁克”这个词语传入中国以后,尽管备受争议,但是还是有很多人选择“丁克”婚姻家庭,尤其是在高学历、高收入的家庭,一度被人们争相追捧、效仿,成为一种潮流。
那真正选择了丁克的夫妻以及家庭,他们过得如何呢?他们又是否后悔过呢?
1、宋女士:“我觉得丁克最大的好处就是自由。人一生中有很多种失去自由的方式,要小孩就是其中一种。”
宋女士的学历是一名研究生,24岁时与丈夫结婚,如今已经过去了21年,他们一直都没有要过孩子,但是他们的生活很幸福。
宋女士与丈夫都有着较高的学历,且二人都没有对孩子特别的喜爱,所以二人在结婚以前便达成了“丁克”的共识。
宋女士的父母也是很开明的父母,从来不会干涉他们的决定,但是在看到同龄的朋友都已经抱上孙子的时候,他们的父母也一度非常羡慕,明里暗里的暗示宋女士夫妇:“我还没孙子呢。”
宋女士夫妇并没有被家人的心思所影响,并明确地向家人表示了二人不想要,家人没有办法只能接受现状了。
宋女士身边的亲戚朋友也会经常问:“怎么还不要小孩啊?”
每次宋女士都会直接了当地回答:“要孩子干啥,不想要。”
一来二去,也不再有人问这样的问题了。
当被问道丁克的生活是否会对她造成什么影响以及是否后悔时,宋女士也显得很庆幸:
“我们觉得没有孩子的人生选择余地大得多。比如周末想去哪里就去哪里,不用待在家里带孩子……有孩子的家庭常常要按照孩子的需要规划生活,没有孩子就可以只听从自己内心的需要了。”
没有孩子的感受让宋女士觉得轻松又自由,甚至觉得自己和婆婆的关系也要更融洽一些,避免了很多因为孩子发生的婆媳矛盾。
谈到养老问题的时候宋女士也十分的开明,她自己本身就是一个享受孤独的人,如果丈夫比她先离开,她自己一个人也可以生活下去;而她的丈夫也和他表示过,如果她先离去,那她的丈夫就去满世界旅行。
“我丁克21年了,从未动摇过。相反,我一直觉得这是个非常明智的选择,可以说,是我人生最正确的选择。”宋女士说。
2、刘女士:“我和爱人结婚29年,目前这么长时间丁克下来,我觉得还行,不后悔。但是会遗憾:一个家庭没有孩子,似乎不完整。”
刘女士是一个专科学历的城市孩子,她的丈夫是农村人,通过学业考出深山的,算是十里八村一个比较有成就的人。
在刘女士二十四岁的时候,曾经怀过一个孩子,但是那时候的刘女士总觉得自己还没有玩够,不想要孩子,所以将孩子流掉了。
32岁时,刘女士再次怀孕,但是仍旧没有任何当妈妈的喜悦,而是感觉天要塌了,一瞬间感觉今后的生活都会失去方向。
不巧正赶上刘女士工作的单位裁员,刘女士担心工作会受孩子的影响,所以又将孩子做掉了。
刘女士的老公很随和,对刘女士也关爱有加,所以听从了她的想法,不打算要孩子了。
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刘女士还是觉得有点遗憾,因为丈夫很喜欢孩子,夫妻二人经常看到有人在社交媒体上晒孩子,夸孩子懂事贴心之类的,看到这些,刘女士还是会有一点落寞:“那也是一种成就感吧,我体验不到,很羡慕。”
她知道丈夫喜欢孩子,在流掉第二个孩子以后也问过丈夫的意见,要不要再生一个,但是他的丈夫并未强求,“他还是在照顾我的情绪,他心里明白,如果我真愿意要,那第二次就不会放弃了。”
虽然年轻的时候没有孩子给了二人最大程度的自由,让夫妻两个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刘女士的战鼓常规年在美国、法国等地奔波,刘女士自己也总出差,没有孩子,两人起身就走,没有什么负担。
不过随着年纪的增长,两人的生活也不像年轻时那样匆忙,压力也没有那么大,两人的业余生活就是遛遛公园、看看话剧,聊聊家长里短。
“目前的生活,我是比较满意的,不想改变,也改变不了。但有时候一觉醒来,想到自己可能要孤老一生,也挺惆怅的。”刘女士说。
3、蔡女士:“好多人看不惯我的生活方式,或者说为我着想,问我老了怎么办。朋友们聊天说起孩子,我们插不上话,也会有孤独感。所以我们会定期进行交流,大家会有共同的目标:别让自己难受,别让老人揪心,别成为社会负担。”
蔡女士是本科毕业的,是一名政府的公务人员,她的丈夫比她大了十岁,如今二人已经结婚二十几年。
蔡女士并不是自己本身不喜欢孩子,也不是因为经济问题所以一直没生,蔡女士在政府机关工作,因为一直忙着升迁的事,所以直到三十岁才跟现在的丈夫在一起。
丈夫是二婚,之前没有孩子,两人婚后也曾经想过要一个,但是一直都没有成功,时间久了两人也就看开了,干脆就不要了。
两人的决定遭到了父母的强烈反对,尤其蔡女士是家中独女,她的先生又比她大了十岁,所以她的父母一直担心她年老以后无处可依。
为了避免家人太过担心,蔡女士总是有事没事便回家去陪伴他们,也一直非常积极努力的生活。
蔡女士经常跟身边同样的人出去聚会娱乐,一方面是为了互相陪伴,一方面是想找到同一样的群体,大家互相鼓励以便都能好好活着。
“我们会定期进行交流,大家会有共同的目标:别让自己难受,别让老人揪心,别成为社会的负担。”
在谈到自己如果自己年老的时候要怎么办,蔡女士表示:“现在我们这群丁克朋友有一个结伴养老计划,大家设想过70岁以后就住在一起,一起旅游、一起互助、一起做一些事情,互相有个伴。”
是利是弊其实,从上述的例子中我们不难发现,丁克对一个家庭来说是好是坏并没有办法一概而论,跟个例中的个人有很大的关系。
就像有的学者认为丁克的出现给社会带来了很多积极有利的影响,比如使家庭结构多样化减少传统的家族矛盾、让女性有权利决定自己的命运以及帮助我国控制人口增长、提高夫妻生活质量等;
但是也有学者认为丁克的出现是利大于弊的,比如会让婚姻家庭变得不稳定、有悖于人类正常繁衍的自然规律、让家庭成员的情感出现缺失、加快人口老龄化等等。
其实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思想发生转变,不再将生育当成是婚姻的“必需品”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很多人选择生也有很多人选择不生,完全是取决于自己的意愿。
社会本就包罗万象,生与不生,应被赋予选择上的自由;而不管生与不生,都要经营好自己的生活,保证最基本的生活质量,也能减少社会的负担。
参考文献: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宋晓娟、杜娟:《丁克家庭现象对中国传统人口伦理思想的冲击》
青少年学刊2019年第2期周裕东:《丁克人群及其家庭的界定与分类研究》
孟纳纳:《对丁克家庭及其养老问题的思考》
张亮:《“丁克”家庭:青年人的时尚?》
《恋爱婚姻家庭》期刊:《中国第一批丁克30年,他们后悔吗?》
-完-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