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语]三线建设的话题讲了很多,从不同角度展现当年火红的年代。本文作者从自身经历工厂宣传队的角度,回望当年国营企业对职工业余文化的重视,和国营企业职工对工厂的热爱。
作者李有富,1948年9月生,山西孝义市人。1965年——1977年,在国营新建机器厂参加工作。1977年——1979年,在厂职工大学学习,并获得大学毕业证书。工大毕业后调入厂工会,主管生活劳保和宣传教育工作。在工作期间又自修了汉语言专业,参加全国自学高等教育考试,并获得大学毕业证书。198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于1993年调入厂退休和家属委任两委书记兼主任一职。于2006年退休,现居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
时光荏苒,岁月匆匆,一个农村的孩子,从乡下走出来,把一生献给了祖国的三线建设事业,在山西新建机器厂两易厂址,经历了工厂创业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四十多年的难忘岁月,已经刻进那密密层层的年轮,四十多年的亲身经历,已经拷贝成无数盘饱经风霜的胶片。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国周边局势日趋紧张,以毛泽东主席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果断决策,在我国中西部13省区开展以国防军工为主的涉及交通、能源、科技等领域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史称“三线建设”。国家除了布局大三线建设以外,考虑到未来战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在全国一二三线地区,还陆续建设了200多个能生产装备步兵营连级火力的省属军工厂,俗称小三线军工厂。
国营山西新建机器厂(军工代号9141厂,以下简称9141厂),就是按照周总理的批复建设的小三线企业。工厂先后在孝义白壁关和下马宽选址建厂,最后定点于中阳县西南约二十公里的车鸣峪水峪沟。工厂的技术人员(大多是老师傅)和生产设备都来源于沈阳五三工厂(军工代号321厂),他们扶老携幼,离开繁华的都市和熟悉的生活环境,来到了偏僻荒凉的吕梁山区。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和赤子之心,在一片人迹罕至的山沟里,开辟了全新的战场,也创造了新的生活环境;他们用决心、热心和信心把工厂建设成为国防工业系统的“大庆式企业”;他们用豪气、胆气和志气在荒山野岭中,开辟了千亩良田,实现了蔬菜的自给自足,博得了全国国防工业战线的代表一致称颂。我就生活在这么一个具有光荣传统的群体中。
我在国营9141厂的一生,是和音乐密不可分的一生。它是我的业余爱好,也是我的事业。一把板胡,拉出了六七十年代军工儿女创业的艰辛,还是这把板胡,拉出了我们试产成功、群情振奋的情景。一曲“江河水”,如泣如诉,送走了我们英年早逝的领导;一首“喜洋洋”,如歌如画,道出了我们每个战役取胜后的肺腑心声。音域高低起伏,再现了当年的风晨月夕;琴声错落有致,牵来了大山里的春夏秋冬。
建厂初期,老一辈的厂领导就非常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组织了业余的工厂文艺宣传队。由于我自幼就酷爱板胡,厂里第一次组织宣传队,我就成了队里音乐组的成员,六十年代末和七十年代初,工厂又在新入厂的青工中,通过单位自编自演、全场调演选拔的方式,扩充了厂宣传队的阵容,一批清新亮丽、颇具演艺才能的青年工人给9141厂宣传队带来了新的血液和新的活力。一车间是个人才济济、群英荟萃的大单位,原本就有任万锁、田庆显、毛取旺、耿世昌和我作为宣传队的骨干力量,后来,新入厂的青工张建生、侯雪枝、马建业、马喜忠、王翠平等相继被调入厂宣传队,一车间的人员在厂宣传队中占比接近五分之一。后来,我担任了厂宣传队音乐队的队长,在给各个节目配乐的同时,组织参与了民乐合奏“地道战”、管弦乐合奏“保卫黄河”的排练和演出。在厂领导的安排下,我们经常深入车间演出,工厂紧张的工作和火热的生活给了我们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我们自编自演,起到了文艺寓教于乐的作用。我们还经常到吕梁的七个兄弟军工厂和附近的县城进行演出,和兄弟军工企业进行文化交流。
在全省国防工业系统,我们厂的宣传队是颇有名气的。1973年,山西省国防科工办组织全省国防工业系统巡回汇报演出,我们工厂的话剧《于无声处》,歌剧《一块银元》和《军民鱼水情》,民乐合奏《地道战》,管弦乐演奏《保卫黄河颂》等剧目参加演出,都得到了评委和观众一致好评。当时,不少观众感动得掉了眼泪,我厂参演节目包揽了特等奖和一、二等奖。
四十多年过去了,每每回想起我们当年的排练和演出的情景,心里总会泛起一阵阵记忆的涟漪。那时,条件艰苦,但没有一个人叫苦;设备较差,但没有一个人说差;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有了困难,群策群力、攻克难关也要上。每一次演出,我们都像战士上战场一样,把观众能得到美好的艺术享受进而达到教育和感化的目的,当成我们崇高而神圣的责任。
每当谈起我们厂的宣传队,我就好像又回到了当年,那些人、那些事像过电影一样,一幕一幕清晰地浮现在我的眼前。队长翟祥民,眼睛小小的,但炯炯有神,嘴唇薄薄的,说起话来却头头是道,掷地有声。我记得他常说:从艺要先学会做人。他还经常引用毛主席的话教导我们: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至此这句话也成了我的座右铭。他对自己严格要求,他的表演幽默风趣,以情动人;他对工作认真负责,精益求精;对同志的关心热情周到。记得有好几次演员组的同志身患感冒不能出勤,他从家里做好可口的饭菜亲自送到演员同志们的宿舍,他不愧是一位德艺双馨的好艺人。
“三弦王不老松”毛取旺,我们都叫他“毛哥”。他为人正直,侠肝义胆,对伪君子毫不客气,绝不留情,从不阿谀奉承,对同志老实厚道,乐于关心他人。在演出中,总是兢兢业业,恪尽职守,把每一件小事做到极致。队里的美女明星侯雪枝,出身艺术世家,也许是父辈带给了她艺术的细胞,她嗓音甜美,表演细腻,一歌一曲都能使人迷恋陶醉。队里的台柱子张建生,有极高的灵气和极强的悟性,有一股子要干就干好的脾气,有男孩子说一不二的性格。在她从事的好多岗位和职业中,她都要通过坚持不断的努力和探索,尽可能的把它做到极致。她是车间团支部书记,把团的工作搞得红红火火;她是厂篮球队队员,运球、上篮灵活机动、有板有眼;她是宣传队的主要演员,出演话剧“于无深处”的女主角何芸,面对正义和邪恶,正气凛然、刚直不阿,把人物刻划的淋漓尽致、惟妙惟肖。正是因为有了这么一批有热情、有能力、能吃苦的队员,我们厂宣传队在七、八十年代才能声震全省国防工业系统,将国营9141厂的声誉广为传颂。
四十多年过去了,作为9141厂宣传队的老队员,我仍然没有放弃我的爱好,我还像当年一样,积极的组织和参加小区退休职工的文艺活动,也到其他社区去参加文艺活动。它已经成了我退休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吕梁大山里几十年文化生活的积淀,正在成为我余生的一种精神寄托!
(本图文由作者李有富授权发布)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