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翻译软件破解版(“人人可译”时代到来,翻译如何兼顾本意与诗意)

[热点观察]

作者:于德英(鲁东大学教授)

我们正处在一个翻译的时代。每个人都能翻译。借助照片翻译、屏幕笔画翻译、搜索引擎翻译等工具,不会说外语的人可以轻松处理需要外语的场景;翻译无处不在。我们使用的大多数手机、电脑和护肤品都配有翻译成多种语言的说明,我们浏览的大多数国际新闻也都经过了编辑。翻译已经成为现代生活的一部分。然而,什么样的翻译质量是每个人都可以翻译的?大量英语单词和复杂语法的欧化汉语将对我们的语言和文化产生什么影响?

翻译工具的出现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但也导致了翻译的机械化,甚至出现了文字背后的意义错误。图为现实生活中常见的误译。数据图片

人们对“翻译空洞”视而不见

全文翻译软件

每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翻译,带来即时翻译和快餐翻译。处方就是生命。为了追求效率,我们往往不寻求深刻的理解,而只是一个总体的想法。在外国餐馆里,拍照、翻译和点菜,或者从屏幕上截取单词来理解外语文档的含义,翻译工具确实让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更加方便。但是,如果翻译是向公众开放的,如书籍翻译、公示语翻译、新闻翻译、说明书翻译等,我们必须严格避免此类粗略翻译或机械翻译。这种粗译或机械翻译往往不够准确,措辞过于欧化,甚至夹杂着许多字面错误。

许多译者一看到“when”就把它翻译成“when”,并且习惯于将多个前置修饰语与“de”连接起来;看英语消极的它被翻译成“被”字结构,因此存在“当当连续”、“连续”和“被连续”的问题。这种欧化的翻译,余光中所谓“恶毒的西化中国人”的罪恶在于“化简为繁,以拙代巧”。如果翻译的作品只有几句长句,再加上“当当不变”、“不变”和“不变”,那么中文的简洁之美就无从谈起,也会影响读者的阅读。然而,很多时候人们习惯了它,认为翻译是这样的。可见,人们对带有“翻译空洞”的翻译有着集体无意识的宽容。这种宽容意味着每个人都对“翻译空洞”视而不见。

汉语的欧化起源于五四新文学运动,经历了赞扬、反思和和解三个阶段,始终与翻译密切相关。傅斯年早在1919年,他就倡导“欧化普通话”。和胡适一方面,倡导文化完全西化,另一方面,他一直保留现代汉语的欧化。鲁迅认为“中国的写作或说话方法太不精确”,所以他提倡混合的“欧化风格”。郑振铎沈雁冰他们还提倡风格或语法的欧化。

五四新文学运动20年后,人们开始反思欧化的利弊。语言学家郭绍虞承认汉语的欧化有助于新文学的发展,并指出过度的欧化“必然会厌倦写作”。在翻译实践中,归化翻译再次盛行。例如,翻译小马用“地道中文”翻译《德伯家的苔丝》,英文原文中的威塞克斯方言被翻译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山东方言。翻译傅东华翻译《飘》,人名和地名已经中国化。

过度欧化的直译是对原文的错误忠诚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第四次翻译高潮的到来,翻译中的欧化趋势再次兴起并延续至今。这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他们认为“翻译腔”带来的欧化句型将严重影响汉语的纯洁性。

汉语翻译中的欧化与英语作为一种通用语言密切相关。汉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多的语言。与英语相比,汉语很少被翻译成外语。根据国家版权局据统计,2019年,中国引进图书版权15684种,其中英美图书7643种;同年,图书版权出口13680种,其中1107种中国图书出口到英国和美国。2019年,从英国和美国进口的图书数量约为出口到英国和美国的中国图书数量的7倍。总体而言,中国图书的产出与投入之间的逆差正在缩小,但中文图书的翻译与英文图书的翻译之间的逆差非常大。

外语的输入不仅带来了新的思想和技术,也带来了外国文化。随着英语在世界各地的传播,许多学者担心大量的欧化词汇和句法会影响当地的语言生态,这可能会导致当地语言慢慢失去自己的特点和被翻译的可能性,从而削弱本土语言在全球语言生态中的地位。人们还担心大量的欧化语言会污染纯粹的地方语言,造成语言殖民。这些担忧是有道理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0年发布《世界濒危语言地图》,世界上大约有6500种语言,其中近一半濒临灭绝。此外,一些语言学家估计,世界上大约每隔一周就会有一种语言消失。

然而,人类文明的生命力在于交流与融合,这与翻译密不可分。只要翻译存在,不同语言之间的互动是不可避免的。就我们国家而言,汉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英语和其他外语的影响,但我们不必太担心。

语言有其内在的净化和过滤机制。它将在与其他语言的交流中吸取其精华和糟粕。例如,一些从外语翻译过来的单词已经成为汉语的一部分,我们甚至没有意识到它们来自外语。汉语人称代词存在性别差异。它始于1917年。在英语的影响下,出现了单数人称代词“他”、“她”和“它”。后来,在法语的影响下,“他们”、“他们”和“他们”出现了相应的复数形式。在句型方面,外来句型如“一”、“不至于”丰富了汉语的表达,增强了汉语的逻辑性和严密性。简而言之,外来词和短语的引入极大地增强了汉语的包容性。

至于汉语过度欧化的问题,除了译者缺乏翻译能力外,主要是由于文化交流的不平衡。因此,我们反对的不是有利于语言和文化发展的欧化,而是过度的欧化。过度欧化的文体使用了大量的“被”字句,使用了太多的抽象名词和连词,并抄袭了原文的长句结构,这往往是冗长、困难甚至逻辑混乱的。这种所谓的直译是对原文的虚假忠诚,即钱锺书陈先生批评的内容可以列为“谎言清单”。

根据具体语境选择合适的翻译技巧

语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翻译本质上是两种语言、文本和文化之间的对话。译者将自己的历史视角融入到原文的视角中。在跨时间、空间和跨文化的对话中,这两个视域可以结合起来产生新的意义。因此,翻译不仅是一个语言转换的问题,也是一个与本土文化建设密切相关的文化问题。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性的背景下,译者必须以本土文化的建设和传播为己任,结合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具体语境,根据目标受众正确运用翻译技巧,文本类型和翻译方向(输入或输出翻译)。

首先,在翻译之前,译者应该明确一些基本问题,比如文本属于哪种类型,谁来阅读文本。鲁迅曾从文化策略的角度提出“硬翻译”,翻译有明显的“翻译空洞”,但并非所有的翻译都是相同的。考虑到文本功能、文本类型和读者对象的差异,他在翻译文学理论时,对受过良好教育的读者采取了“硬译”的翻译策略,而对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主要采用意译。

第二,根据翻译的方向是“中国外文翻译”还是“中国外文翻译”,应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鉴于翻译理论家韦努蒂反对英国文化霸权的异化策略,爱尔兰学者迈克尔·克罗宁认为爱尔兰的我们应该用地道的爱尔兰语来翻译英语文本,用具有爱尔兰特色的英语来翻译爱尔兰语文本。同样,在将英文文本翻译成中文时,译者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合理确定译文的“翻译空洞”程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发展中国文化,体现中国文化的包容性,用带有一点“翻译腔”的翻译来呈现另一方新的、不同的文化;另一方面,为了保持中国文化的独特性,我们应该避免低水平的消极机械“翻译空洞”,根据不同的翻译功能、文本类型和读者,减少欧化句型的使用,纠正原文中错误的价值观。

简而言之,语言和翻译从来都不是没有价值的透明事物。具有“翻译腔”的翻译在特定历史时期承担着特定的文化和政治任务。在全球化背景下,译者必须从文化策略的角度综合考虑影响翻译和文化的各种因素,采取最恰当的翻译方法,促进翻译中本土文化的建构和传播。

本文是山东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基于哲学思维模式的中西方翻译理论比较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光明日报》(2021年10月27日第13版)

资料来源:光明。com-《光明日报》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最新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