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卢晓实习记者闫晓寒北京报道
东芝大连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芝大连”)未能等到30岁生日。
9月17日,东芝中国告诉《华夏时报》东芝记者大连生产将于今年9月底完成,10月后将办理解散和清算程序。大约650名员工离开了公司,获得了经济补偿。
近年来,中国本土家电品牌迅速崛起,逐渐侵蚀了包括东芝在内的日本家电品牌在中国的市场份额日立、松下、锋利的包括中国在内的日本企业的家电业务正在下滑。一些企业选择收缩亏损业务,出售部分业务,甚至主动退出消费电子市场。东芝此次关闭大连工厂已成为许多日本企业生存的缩影——日本家电企业在逐步退出消费电子市场后将走向何方?
东芝过去
今年9月25日,东芝大连将庆祝其30岁生日。然而,在东芝生日前夕,东芝决定退出工厂,这让数百名员工感到遗憾和惊讶。
东芝大连公司的许多员工因工作原因在这里定居。一些员工在社交媒体上感叹道:“很多人在这里工作和生活,成家生子,甚至他们的孩子也在这里工作。整个年轻人都致力于东芝。现在东芝已经在大连终结了。”
东芝大连成立于1991年,是东芝集团在中国第一个制造基地,该公司主要生产工业电机和广播发射机。
东芝中国告诉记者《华夏时报》记者:目前,东芝大连正在生产的电机和广播发射机已经停产。由于没有新的生产和调试计划,该公司已决定解散和清算该公司。她还说,生产的工业电机将由越南、日本国内工厂生产,继续向客户供货;广播发射机的生产将移交给日本工厂。
东芝大连已于8月决定退出该工厂。东芝中国表示,该公司已于8月底向员工解释了情况。东芝没有完全退出中国市场,而是关闭了在东芝大连的公司,其他公司运作正常。
据记者了解,东芝集团在大连还有大连东芝机电设备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汽车电气产品的制造、销售和维修。根据官方网站,东芝在中国拥有39家大型合资企业和全资公司,员工总数约为10100人。
对于公司关闭的原因,东芝中国表示,随着东芝集团业务结构的调整,如电视业务和医疗业务的销售,许多产品结束了生产和业务转移。从产品竞争力来看,生产基地难以继续运营。
东芝大连的衰落与东芝集团自身的危机以及其消费电子业务持续不佳有关。
2015年,东芝陷入财务欺诈漩涡后,裁撤了消费电子部门6800名员工,约占该部门员工总数的30%。根据东芝的财务报告,截至2016年3月,东芝当前的净亏损在2015财年达到4832亿日元。截至2017年3月,2016财年的净亏损高达9657亿日元,是当时日本制造企业历史上最大的年度亏损。
在此期间,东芝大连的员工数量开始减少,这也证实了东芝大连开始陷入经营困境。一些媒体报道,在2010年前后的高峰期,东芝大连约有2400名员工。2016年,988人参加了职工基本医疗保险,2020年降至642人。
家电分析师丁少将《华夏时报》据记者分析,东芝大连关闭的原因包括被动削减和主动调整。一方面,受疫情影响,消费电子行业整体需求下降,企业经营压力大;另一方面,这是工业的自然规律。随着人力成本的增加,东芝产业正在向东南亚等低成本地区转移。
减肥后去哪里
30年,在东芝集团在日本的146年中,时间并不长。然而,在此期间,东芝逐渐从繁荣走向衰落。
1875年,76岁的日本发明家田中久重创立了东芝的前身。从那时起,东芝已经发展成为日本的知名企业,并设立了几家“日本第一”。东芝发明了日本第一台冰箱后,松下的第一台冰箱在20多年后问世。当时,东芝也被视为日本制造的代表。
20世纪70年代,东芝进入中国市场。20世纪80年代,东芝从一家以家用电器和重型电机为主的企业,转变为一家包括通信和电子在内的综合性电子电器企业。
东芝转型前后,中国本土品牌美丽的开始进入家电行业,海信电视机的大规模生产也已经开始,这为中国家电品牌和日本品牌未来的竞争铺平了道路。根据群智咨询的数据,在2020年第四季度全球七大彩电品牌中,中国和韩国品牌占绝大多数,只有一家日本企业分别上市三星、LG、TCL、海信小米、创维、索尼。
东芝的家电业务自成立以来一直是东芝的旗舰产品。然而,东芝正选择逐步剥离其家电业务。
东芝中国《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东芝的视频和家电业务继续亏损。为了进一步提高东芝集团的业务运营效率,该集团在2015财年实施了大规模的结构性改革。负责东芝家电业务生产的东芝日用品有限公司于2016年将家电业务转让给东芝美的集团。
此外,东芝还将医疗设备部出售给了原则、拿印度尼西亚彩电厂和洗衣机厂卖给创维。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东芝出售了其半导体和存储产品公司、电视业务子公司、个人电脑业务子公司等。
事实上,东芝家电业务的衰落是日本整个家电行业的一个缩影。在市场份额方面,日本家电品牌逐渐退出舞台。以彩电为例,根据群智咨询数据,2015年,韩国中日全球液晶电视出货量分别占32.5%、29.9%和14.2%。到2016年,中国以33.9%的份额排名第一,而日本则降至11.7%。
高级设备分析师刘步尘对《华夏时报》据记者分析,在2000年之前,日本家用电器在世界上处于主导地位。近十年来,随着中国本土品牌的扩张和壮大,日本家电品牌质量的领先优势不再显著。与中国企业相比,日本企业的创新性和灵活性相对较低,难以应对灵活多变的市场。
然而,他也认为,日本家电产品的全球退出并不完全是竞争失败的结果。“这也是日本企业的积极选择,包括东芝、日立、索尼、松下等正在向高端企业转型的企业,切断利润较低的业务将有助于他们专注于更有利的领域。”
索尼已经将业务延伸到产业链的上下游,夏普早就将医疗保健、机器人、智能家居车等领域确定为未来的发展领域。
丁少将说,如今,时代的红利已经不再存在。许多日本企业选择放弃竞争饱和、门槛较低的领域,转而布局在利润空间较大、技术门槛较高的领域,如高端制造、电力、能源、半导体、存储、医疗等。
刘步尘认为,日本企业在这些领域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并不具有绝对优势。他们能否继续保持领先地位仍然是个问号。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