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德马胡腾遗址燕北遗址开挖区(受访者提供照片)
斩波器
马胡腾遗址的埋藏陶器组合
鹿角
骨针
陶器
青塘遗址出土的螺壳
铜斧
玉器
铜矛
最近,岭南考古有了新的发现。英德岩山寨遗址入选“中国考古”重大项目,填补了岭南文明起源阶段聚落考古学的空白。这一发现被写入广东省政府今年的工作报告;广州增城黄浦、广州和金兰寺遗址的博图岭遗址最近也被列入了2021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初步评估名单。
这些岭南史前考古的新发现,更生动地勾勒出岭南先民独特的生活场景,不断证明岭南史前文明是中华文明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岭南正式进入史可的考试时期。在很久以前,岭南的祖先过着怎样的生活?你要吃什么?你穿什么?你住在什么样的房子里?使用什么样的餐具?他们和岭北地区该地区乃至中原地区有过文明的交集吗?这些问题一直是考古学研究的重点。
近日,记者采访了广东省一些考古专家。他们根据近年来岭南地区的重要考古发现,描述了从旧石器时代到80万年前先秦时期岭南人的衣食消费变化和文明发展。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吴伟(签名除外)
旧石器时代早期和中期:
人类与动物搏斗,食物依赖原始的狩猎和采集
从2012年底到2013年初,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刘锁强,副研究员,田野考古研究中心主任,从罗定市到云南县工作南江在该盆地进行了区域考古调查,先后发现了60多处旧石器遗址。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14年5月至8月,刘锁强带领六七名队员对云南磨刀山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了近400件旧石器敲打过的石器。
这些出土的石器主要有斩、镐、斧等刮刀其中,直升机的数量最多。这些石器相对简单粗糙,刀片一般不规则。只有少数手轴采用双面加工技术。从其原始出土层位来看,它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距今80万至60万年,是广东发现的最早的古代人类文物。
从刘锁强获得的考古资料来看,这些广东最早祖先的主要活动范围应在古南江两岸20平方公里以内,并通过原始狩猎和采集获取食物。相对简单的石器制造技术和便利的石器功能表明,古代人类生活完全依赖于当时的自然资源,而简而言之则是“倚天”。
比较磨刀山遗址,在旧石器时代中期,大约130000年前,在衢江马巴人遗址发现了更多的动物化石,包括食肉动物。土狼、熊、熊猫、老虎、狗、獾;奇蹄类的貘和犀牛;长鼻子剑齿象、那玛大象,啮齿动物豪猪、老鼠、兔子等,其中出土的化石最多的是鹿、牛、野猪等偶蹄动物。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岩告诉记者,现场没有发现猎杀动物的工具,动物化石中也没有发现烧烤的痕迹;刘锁强还认为,以当时人类制造的工具水平捕捉大型食肉动物非常困难,但原始的采集和狩猎必须存在。“由于火的利用率较低,人们更可能吃生的食物,即使他们捕获食物。”
旧石器时代晚期:
鹿成为主要的狩猎对象,出现了原始陶器和磨碎的骨角器
随着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交替,岭南人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英德清塘遗址约为25000~10000年前,属于这一时期。
2016年至2018年,刘锁强主持了清塘遗址的积极考古发掘工作。他说,在遗址中发现的动物化石最多的是鹿,占80%以上,超过100%马巴更高,“这种情况决不是偶然的,而是人为的选择。人们以猎鹿为主要食物来源。同时,可以肯定的是,这一时期的古代人类能够熟练地使用和控制火,并且吃过熟食。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动物的骨头都有烧焦的痕迹,有些甚至烧焦得非常彻底;此外,还有很多动物的骨头被烧焦了。”关于鹿,我们还发现了鱼、海龟、蜗牛、贻贝和鸟类等动物的化石,证明了当时人们的食谱包括鸟类和水生动物;1.5万到1万年前,随着气候变暖,在地层中发现了密集的蜗牛壳,这表明这一时期水生食物资源得到了加强,这也证明粤人吃蜗牛它有一万多年的历史。炭化植物果实淀粉颗粒,这表明采集植物也是当时重要的谋生方式。
除了烧烤,人们的烹饪方法也开始增加。刘锁强说,清塘遗址发现了距今约17000年的早期陶器,“陶器的出现首先表明人类已经熟练地用火来烧制工具。同时,它也与饮食有关。人们不仅可以直接在火上烤食物,还可以用水煮沸。虽然当时陶器的质地非常松散,但它也证明了人类制作食物的能力。”与早期相比,e工具和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其年龄也在粤、桂、赣“环”与湘交界处得到了确认南岭“区域”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和广泛使用陶器的地区。"
青塘遗址的另一项重大发现是大量且种类丰富的地骨角器具,包括作为陪葬品的骨针。这根骨针是在大约13500年前的一个清汤女孩的骨架旁发现的。据推测,这是他有生之年的最爱。“这根骨针磨光得很好。骨针、骨锥等工具的发现应该与当时人们缝制动物皮做衣服有关。”刘锁强说。
新石器时代早期:
炮弹“堆积成山”,原来的“砂锅”出现了
大约一万年前,人类正式进入新石器时代,社会生产力水平日益提高。刘锁强介绍,在这一时期,出现在清塘遗址的吃贝类的传统被岭南人发扬。
大约一万到七千年前,南宁永江海峡两岸开始出现贝壳丘,所谓贝壳堆就是人们吃了牡蛎和其他贝类之后,把剩下的贝壳堆在一起,慢慢地形成山包。由此可见,各种咸淡水贝类在当时岭南人的食谱中占有重要地位。
与广西相比,广东北丘遗址出现较晚。在广东,1万至7000年前的早期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仍属空白。李岩告诉记者,广东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存是7000至6000年前的咸头岭文化遗存,范围从西到西肇庆东芝海峰。早在20世纪80年代,李岩就在肇庆西江附近的咸头岭文化时期对当地的北丘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他发现,当时食用的贝类中有80%是淡水贝类,20%是海水贝类。
李岩说六七千年来,珠江口一直在改变,珠江三角洲平原它形成相对较晚,发现了咸水贝类,表明当时肇庆地区它还位于珠江口咸水和淡水的交汇处,贝类通常栖息在河底、湖底或水附近的岩石裂缝中,因此它们游泳的能力较低,因此人类更容易采集。
与清塘遗址相比,陶水平在咸头岭时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有更多的沙子混合,这与人们现在使用的砂锅相似。陶壁比较厚,中间有沙子,很难燃烧。李岩推断,当时收集的贝类和其他鱼类通常是用热水烫伤或煮沸的;不仅出现了“砂锅”,咸头岭还出现了许多彩陶盘。李岩说,考古界普遍认为,这些彩陶盘不是当时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器皿,而是用来盛放祭祀活动的食物。“咸头岭时期的陶器分为两种。一种用于烹饪,另一种与人们在精神领域的活动有关。”
6000到5300年前:
鲈鱼、海鲶鱼在配方中,原来的干柱屋出现了
李岩介绍,继咸头岭文化之后,距今约6000~5300年的岭南地区出现了叶北丘古遗址。
最近,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崔勇正在与李岩合作,编写位于佛山市高明区西河上的叶北丘古遗址的发掘报告西樵山。李岩说,除了现场出土的大量贝壳外,动物化石中还有少量的狗、猪等哺乳动物;爬行动物包括淡水龟乌龟;啮齿动物是兔子、老鼠等。最大的动物是亚洲象。在植物中发现油橄榄,它表明,大约6000年前,岭南人开始收集和食用橄榄。
李岩介绍,在古老的叶背丘遗址发现了许多两种鱼的骨头。一种是鲈鱼,现代人经常食用,另一种是海鲶鱼。野生鲈鱼通常生活在海里,但每年春秋将有两次迁徙到河口。春天产卵,秋天育肥。海鲶鱼也有类似的习性。
“大量鲈鱼和海鲶鱼骨骼的出现,证明古冶人已经掌握了许多鱼类的洄游习性。他们不再依赖天堂为食,而是学会了科学和经验。”李岩说。
古耶遗址的另一个重要发现是干柱建筑风格。李岩介绍说,这种建筑是中国长江以南新石器时代以来重要的建筑形式之一。在古冶,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柱孔,这些柱孔与干柱建筑密切相关。干篱笆式房屋是在地面上的木(竹)柱底架上建造的房屋,以适应地面潮湿多雨的环境。
此外,李岩介绍在陶器方面,古冶和咸头岭没有太大区别。陶器主要用于烹饪,但陶器的种类增加了,也有用于储藏的陶器。
5000到4000年前:
墓葬区反映了岭北地区的地层分化和文化交流
在古冶遗址之后的下一个千年,岭南地区将有更多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迹。英德马华腾遗址和韶关曲江石峡遗址属于这一时期。考古专家表示,这一时期的遗迹表明长江下游良渚文化它开始传入岭南,岭南和岭北之间的文化交流逐渐加强,包括玉石、大米小米等等
刘锁强告诉记者,英德岩山寨遗址最早发现于2017年。2019年至今,他带领团队对岩山寨进行了三年的考古发掘。从初步结果来看,该遗址面积较大,超过8万平方米,实际面积约10万平方米,具有新的历史跨度石器时代从晚期到东周,大约5500到2500年前,“岩山寨已有3000年的历史。就遗址规模而言,它是岭南同时期最大的遗址。以前,较大的遗址是石峡遗址,面积只有30000平方米。因此,我们推断这应该是一个中央聚落遗址。”
刘锁强介绍:“在过去的三年里,我们主要挖掘了马华腾遗址的墓葬区。在这里,我们发现了高级墓葬和平民墓葬,这表明当时的贫富和社会阶层分化存在明显的差距。从墓葬出土的陶器来看,陶器的生产是非常重要的当时发展迅速,器物种类也非常丰富,主要有三脚架、豆子、盘子、锅碗瓢盆等,有的用于烹饪、餐具、饮用水和储藏。较大的陶器直径为40或50厘米;岩山寨的高级墓葬中也出土了玉器。玉器的形状和工艺与良渚文化中的玉器非常相似。此外,考古学家也通过了浮选法现场发现碳化大米。"
李岩告诉记者,大约5000年前,在石峡遗址也发现了大米。“以前,我们认为,扬子江中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应该像玉一样把稻子引进岭南,但最近发现,我们不仅发现了稻谷,还发现了谷子,更像是从扬子江中游传入岭南。”
刘锁强认为农业的发展对古代社会的进步至关重要。只有发达的农业才能养活大量的人口,并衍生出复杂的环境社会组织结构。
5000年前,它恰巧是中华文明起源的舞台。中华文明是多元一体的。岭南也参与了这一时期中华文明起源的伟大历史进程,与岭北进行了文化互动,“如果仅仅依靠历史记录,我们可能会认为,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岭南和岭北才有关系。事实上,我们早在中华文明起源时就有文化交流,甚至更早。岩山寨发现的大米和玉器就是很好的证据。”刘锁强表示,未来几年,他们将在岩山寨遗址居民区等其他地区开展大量考古工作,并期待更多考古发现。
李岩介绍说,在同一时期的石峡遗址,考古学家发现了房屋遗址的遗迹。从房屋的角度来看,当时的面积比较大,房子的建造是有计划的,房子在中间的墓地周围形成了一个“凹”形。
在此期间,陶器纺车也出现在许多地点。“学者们普遍认为,丝绸出现的时间相对较晚,纺车编织的纤维仍然存在苎麻作为一种野生大麻,纺织品的出现不同于过去用动物皮或其他东西制成的衣服。它可以被切割和装饰,可以标记主人的身份。李岩说。
4000到3000年前:
学习养猪和制盐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
南北文明交流开放后,岭南人的衣食开支在四三千年前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东莞村长李岩介绍遗址距今约3800年,是广东同期发掘面积最大、遗存最丰富、出土文物种类最多、数量最多的北丘遗址。他曾在现场进行考古发掘。现场发现了大量动物骨骼。共有6143具动物骨骼标本,其中可识别的动物包括:水鹿、假性、犀牛、老虎、猪、狗、野猫、豪猪、大象、海龟、海龟等。出土数量最多的陆生动物骨骼是猪的下颌骨,共有400多块。
2006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化博物馆的考古学家对这些猪的骨头进行了研究,发现了一个惊人的发现:“90%的猪在2岁左右死亡,只有母猪才能活到5岁。”李岩告诉记者,“这个结论意义重大,因为猪的青春期在两岁左右结束,那时几乎没有肉。古人猎杀的野生动物要么很年轻,要么很老。村里出土的猪显然不符合这一规律。这证明人们从那时开始饲养家猪而且喂食水平很高。"
石匕首、石矛、石簇等兵器,如骨章、石章张雅等礼器,其中,出土的18件雅章是岭南地区数量最多的。李岩告诉记者,雅章是中原夏商时期的一种礼器,主要用于祭祀。该村遗址出土的雅章表明,岭南人受当时中原文化的影响,而不仅仅是长江地区。
关于这一时期人类饮食习惯的另一个重大发现是在珠海东澳湾遗址李岩介绍。在东澳湾,当时的岭南人学会了制盐,“当时我们进行考古发掘时,发现了一个类似火炉的东西,但它不是火炉,而是葫芦的形状,有三四个火炉眼,旁边堆着许多陶釜的碎片,形状与良渚文化晚期相似宁波发现的制盐工具非常相似,广东的发现也得到了国内盐考古学家的认可北京大学李水诚教授对此高度认可。“李岩告诉记者,盐出现后,不仅烹制的菜肴会更美味,而且人们的健康也会更健康。”我们分析了当时的制盐方法,就是把海水引到某个地方,先让阳光照射,让海水浓缩,然后把水放入容器中,在容器下面用木柴加热,蒸发掉水,剩下的盐留在锅底。"
此外,这一时期岭南人的生活也有了许多新的进步。例如,定居点有计划感。通过考古发掘,李岩发现该村遗址的居住区主要分布在东北部,中部有公共场所,南方有垃圾区;此外,在定居点外挖沟,具有明显的防御功能。
3000年前秦朝统一:
铜铃、三脚架、瓦片层出不穷,玉佩尽显美感
随着时代的进一步发展,3000年前,它进入了西周后来,越来越多的青铜器开始出现在岭南地区的考古发现中,这也表明岭南地区与中原文明的结合越来越紧密。
李岩介绍,西周中期至战国青铜三脚架铜钟,“这说明当时在岭南出现了‘中明鼎实’的家。人们可以边听音乐边吃饭。当时社会的物质丰富程度超出了想象。”
李岩还介绍说,在这一时期,人们的住房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房屋的屋顶通常是茅草盖的,但到了战国时期,瓷砖从岭北传入岭南地区,人们开始用瓷砖覆盖屋顶,所以生活条件比以前好多了。在秦朝统一之前,岭南地区的房屋与北方的房屋差别不大。
在穿着方面,人们的衣服上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装饰品。例如,小玉器开始增多,各种各样的珠子显示了人们的审美。这与新石器时代几乎所有玉器都是身份象征的事实明显不同。
李岩总结道:“从目前在岭南的史前考古发现来看,至少在5000年前,岭南文明是中国早期文明的‘家族成员’之一,这与后来秦朝将岭南统一到中央王朝的领土上有很大关系。文化认同紧密结合在一起岭南与整个北方地区并最终演变成中国。"
资料来源:广州日报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