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祖刘邦斩白蛇起义,历经数载努力之后终于建立起了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上的第一座高峰,大汉王朝。而西汉王朝的建立,来自于很多刘邦帐下的人才努力。
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用兵如鬼,奇思妙想层出不穷,极大地弥补了刘邦不通军事的短板。张良数次救助刘邦于水火,最经典的就是鸿门宴上收买了项伯,帮助刘邦从宴会上顺利脱身,最终完成统一的大业。
而汉初三杰的最后一位,则是今天要着重讲的。
萧何,汉初三杰之一,在刘邦尚未起兵之前,他就是沛县的县吏,并且对当时还是小混混的刘邦多加照顾,在刘邦起兵之后,他更是作为刘邦帐下的重要智囊,发掘可用人才,比如韩信就是他率先发现之后给刘邦引荐。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昔日,刘邦率先攻下咸阳,却因为畏惧项羽的军事实力而选择撤军,还军霸上,让出了艰难打下的咸阳城,而后项羽进城,大肆烧毁掠夺,火烧阿房宫,大火三个月都不曾熄灭,这座秦国建设百年的都城付之一炬,也宣告了秦朝的灭亡。
秦朝灭亡之后,因功封赏,各个有功之人也都得到了自己的封地,其中刘邦因为人微言轻,所以被封到了远离中原交通闭塞的巴蜀地区。
而后项羽又封了几个秦国的降将在原先秦国的故土上,被称为三秦之地,守住刘邦前出中原的要道。
然而没人想到,巴蜀地区虽地处偏远,但是多年以来中原地区的连年征战却丝毫没有影响到这里。
这里人丁兴旺,物产丰富,居然在极其短暂的时间里,就让刘邦的实力获得扩张,从纸面数据上,此时刘邦已经有了不亚于项羽的军事实力。
然而刘邦心里清楚,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尤其自己的对手又是项羽这等万人敌的英雄,于是,他对于人才的渴求就更加的急切。正值此时,却忽然听到手下人的报告,说是丞相萧何消失不见已有两天,当下刘邦便是心急如焚。
日子就这样又过了一天,第三天,萧何一脸疲惫地回来复命了,刘邦心里顿时多云转晴。“主公,我给您追回来一个举世无双的大将军!”萧何说道。
他一句话,让刘邦顿时心里一颤,多年共事,他最是了解自己的这一帮老伙计,萧何说此人有才,那这个人必然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
而后来大家也都知道了,这个让萧何花了好几天时间追回来的人,就是韩信。
可以说,韩信为刘邦打造了一支又一支劲旅,即便是刘邦败了好几次,自己的部队依旧没有打光,反而越来越兵强马壮。后来韩信更是率领着自己的军队和刘邦一起把项羽围在了垓下,最终项羽全军覆没。
一般来说,新朝建立,敌对势力肃然一清,那么此时皇帝自己手下的这些手握军权的大将军,就会成为皇帝的心腹大患,所以往往开过大将军几乎都没有什么好下场,比如朱元璋,几乎把自己的老伙计杀光了。
大汉组建之后,刘邦心中对于韩信等将领心中的忌惮也是日益浓厚,身为丞相的萧何自然是看出了这一点,于是他就将韩信叫入长乐宫,伙同吕雉将韩信套上麻袋,乱枪扎死,以此稳了汉高祖刘邦的心。
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说的就是这个情况。
贪心,野心萧何为什么要这么做?此时西汉已经建国,国家没有了外部敌人的干扰,皇帝自然会将目光放入国内他认为会有隐患的地方,此时他的所作所为,很大程度上除了对刘邦的忠诚之外,更多的应该是出于自保。
然而,皇帝的猜忌又怎么会因为你出卖几次同僚就对你彻底放下心来,而萧何本身又是一个酒色不沾,财气不染的人物,深得拥戴。时间越久,刘邦对于萧何的担忧就日甚。
之前项羽还未彻底被消灭的时候,刘邦只能把精力全部都放在前线,靠着自己的眼线,盯着萧何的一举一动。
而忠诚这种东西,并不是你直接问就能得到答案的。
刘邦总会时不时地问无关痛痒的小问题看看萧何对于自己的态度,萧何从无二心,自然是对刘邦一直毕恭毕敬的,然而这也不过杯水车薪之举。
直到帮助刘邦除掉韩信之后,萧何才稍稍安心。不过这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皇帝的猜疑,始终都存在。
于是,萧何开始贪污腐败,抢夺百姓的财产,并且把这件事情传到了皇帝的耳朵里。很快萧何被查办,此时已经年过花甲的萧何戴着枷锁光着脚去向皇帝请罪,刘邦见此大为安心,于是很快就让萧何又官复原职了。
也许有人会不清楚原由,其实也很简单。
当一个人有了贪心就自然不会再有野心,何况贪污的人根本谈不上民心所向,想要造反根本不可能。最后一点,贪污本就是罪证,这可以作为皇帝控制臣子的手段。既然如此,皇帝自然安心了。
大汉王朝四百年匆匆而过,当时间来到南北朝的时候,长江以南一共经历过四个朝代,宋齐梁陈。
刘邦的后人,组建了南朝宋,而不到一个甲子的时间后,大臣萧道成就覆灭了刘宋皇室,建立南齐。他正是萧何的第24世孙。
刘邦根本想不到时隔六百多年之后,自己防范了许久的萧何一族,终归还是夺取了自己刘姓的江山,如果那时候的刘邦依旧在世的话,会不会后悔自己放过萧何?
可是历史没有如果,这本就是一个各方势力粉墨登场的舞台,你方唱罢我登场,没有萧何,可能还有李和王和。
历史车轮滚滚扭转,没有一个朝代能够千秋万年,想来即便是皇帝也得怀着敬畏之心去看待这片天地吧。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