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发布《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22》预测,中国城镇化步伐将于2035年后进入相对稳定发展阶段。
未来十多年城镇常住人口增量减缓
报告指出,城镇化的本质是人口的城乡分布的变化,而这主要取决于城镇和乡村人口的发展变化,其中主要包括人口自然增长与人口城乡流动。从这个角度看,人口自身发展是城镇化变动的约束条件,决定了中国城镇化可能达到的水平。
根据现有统计数据和报告分析,中国1978年以来的城镇常住人口年均增量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95年以前,城镇常住人口年均增量在1000万人左右,这一时期是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
第二阶段为1995年后,城镇常住人口年均增量跃升至2000万人以上,此后20多年时间一直维持在年增量2000万人以上的水平。这一阶段是城镇化高速推进阶段。
第三阶段为2020年以后,城镇常住人口年均增量开始逐步下降,预计未来将从“十四五”期间的年均增1718万人,降至“十五五”时期的1174万人,再降至“十六五”时期的731万人。
因此,从“十四五”时期开始,中国城镇化将进入城镇常住人口增量减速阶段,特别是2022年前后可能出现中国城镇化由高速推进向逐步放缓。报告预测,中国城镇化率的峰值大概率为75%至80%。
公共服务覆盖率应为城镇化核心指标
“尽管城镇化推进速度会放缓,但到2035年还将有约1.6亿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这些人口将会对城镇人口分布格局产生显著影响,需要谋划好产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布局与供给。”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蔡翼飞表示。
随着城市建设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流动人口越来越看重城市的公共服务水平,教育、医疗和住房等对于吸引和留住流动人口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报告建议,为促进城市发展成果共享,应构建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将常住人口特别是流动人口实际享受到的城市公共服务作为评价城镇化质量的重要标准,以“城市公共服务覆盖率”作为城镇化评价的关键核心指标。
靠改革有效降低农民工回流比例
由于中国城镇化率峰值很有可能出现在2022年前后,近年来,农民工永久返乡现象逐步凸显,将对城乡发展带来一些挑战。
报告指出,农民工回流是中国经济发展阶段转变和城乡制度约束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通过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协同改革,能够有效降低农民工回流比例,稳定城镇劳动力供给。为促进城乡人口均衡流动,还应逐步完善就业优先的政策体系,畅通城乡要素流动通道,加快建立覆盖流动人口的统一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
报告还指出,分区域看,城镇化水平依然存在明显梯度差异,呈现自东向西逐步降低态势。从城市规模看,人口规模越大的城市扩张越快,规模越小的城市扩张越缓慢。就大城市而言,虽然人口规模扩张较快,但其辐射带动作用还有待提升。同时,一些超大特大城市的“城市病”问题比较突出,需要在都市圈和城市群范围内统一规划加以解决。
栏目主编:樊江洪 文字编辑:樊江洪 题图来源:新华社 图片编辑:朱瓅
来源:作者:张煜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