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特别魔幻,把我都有点搞蒙了。
1、俄罗斯开打乌克兰,局势倾斜有点快了。
我们看乌克兰局势时间线,前面乌克兰外长还在鼓气,一小时乌克兰海空军就全军覆没。
英国:希望乌克兰能抵住俄罗斯。
美国:全世界都在为乌克兰祈祷。
乌克兰:截止17点44分,超过40名乌克兰士兵死亡,数十人受伤。
其实乌克兰的军事实力并不弱,想当年乌克兰军力曾经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和俄国,但是自己经济实力不行,加上脑子不好使,就把自己的核武器全部销毁了。
在2021年世界军事实力排名中,乌克兰大概在25名之前。但是这个排名在中美俄这三大巨头跟前没有任何意义。这就是一超独强的世界格局。
大炮一响,全球冒烟,全球股市暴跌,A股也不例外,股王贵州茅台跌了3.44%,我就纳闷了,这打仗还能影响喝酒不成?
我怎么看都觉得这场国际纠纷和我们没关系,某种意义上还是利好,但是A股一直有喜事丧办的传统,也就这样吧。
2、一打仗,黄金白银大涨,这没问题,石油也是暴涨,美原油突破100美元/桶,续创2014年7月以来新高。布伦特原油期货已突破105美元/桶。
但是在两年前的4月20日,原油史诗级暴跌,人类历史上油价(期货价格)首次出现了负值,史称“负的流油”,直接导致了国内原油宝的爆仓事件,不少当时抄底原油的投资者一夜破产,瞬间崩溃,徘徊在天台......
如果原油价格暴涨,作为工业的基础性原料,必将推高全球的通胀水平。那么美国刚好加息,美元升值,美元回流,支持美国的国内经济。
一张一缩,收割之道也。
侧面也证明了,能源安全的重要性,我们的新能源虽然发展的轰轰烈烈,但是份额还是太低,根本没有话语权。
3、如果商家价格上涨,消费者的购买力提高了,比如一斤苹果从5元涨到6元,但是我的工资从5000涨到6500,那么这就是一个良性的上涨,体现在经济上面就是量价齐升。
疫情以来什么价格涨了?大宗商品、石油、房价,全部是基础性的生产生活资料,全是刚需,但是我们的收入水平却没有同步增长,体现在经济数据里面就是PPI增速很高,但是CPI却没怎么涨,甚至有通缩的迹象。
大白话说,以前一斤白菜成本5毛,一斤卖1元,一天能卖100斤,现在一斤白菜1.5元,但是只能卖30斤了,为什么要卖1.5元一斤?因为房租涨了、石油涨了、肥料涨了等等,成本都1.3元了,所以不可能再卖1元了,只能卖1.5元。
但是因为消费者收入没有增长,甚至是减少了,所以只能消费30斤白菜了。
与此同时,我们看基础性资产的价格上涨,富人相比中产阶层拥有大量的资产,所以他们更加富有了,这两年富人经济特别好就是这个原因。
但是这种经济是不持续的,所以我们看茅台的销售也不如以前了。宏观经济层面一直在打压大宗商品价格,房子即使在事实上的金融支持后,也只有热点城市销售好转,大多数城市依然死气沉沉。
4、这两年我们经济消费不足的颓势会逐步体现。
三季报的时候涪陵榨菜营业收入同比增长8.73%,净利润负增长17.92%,年报预告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0.82%,扣非净利润负增长8.5%。这里的业绩就是提价后的一个结果。我们可以关注一下,过去两年的销量变化。
金龙鱼比较惨,股价从高点145元已经跌到52元,市盈率仍然高达61。业绩快报显示,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6.1%,扣非净利润同比负增长43.2%。可见金龙鱼比涪陵榨菜更惨,在消费不足的时候,它是通过降低零售价扩大销量,这样它的净利润就大大折扣。
很多人建议把金龙鱼踢出“消费股”,认为它本质是一个加工企业。
我想说两句。贵州茅台是消费股还是白酒加工股?
如果按照“有些人”的看法,这个世界上就没有消费股,都是制造业和服务业。
苹果也不是科技股,而是制造股。腾讯也不是什么互联网股票,而是服务业股票。
严谨点说,所谓消费股指的是消费类上市公司的股票。就是说该股票的上市公司生产和销售的产品或者提供的服务是直接用于个人消费的,而不是用于企业二次生产的。比如说生产销售白酒、啤酒的公司股票,其生产和销售的产品白酒、啤酒是用于个人直接消费的就是消费股,相反生产啤酒花、或者酒精的公司,他们生产和销售的产品是直接用于二次生产,不能被个人直接消费,因此不能叫消费股。
我们为什么喜欢消费股?核心原因是很多消费股通过差异性的产品体验,独特的心智占领使得在市场中有稳定的消费群体,有提价权!
这才是消费股最有魅力的地方。
但并不是每个消费股都有这样的稳定消费群体,有提价权,没有的公司投资价值就要大打折扣了。
怎么判断企业有没有提价权呢?这又是一个新的话题了,我们要分析行业,分析企业,分析产品,分析公司的竞争力,细节的还有产业结构、经济商誉、产品差异性、渠道控制力等等。
这些问题可以在我写的《理性的投资者》一书中得到一些启发。
单纯把股价涨的好的叫做消费股,股价不涨或者下跌的公司踢出消费股,没有任何意义。
欢迎讨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