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新产品开发案例(食品保鲜加工就像变魔术!看这位“大咖”的寻味之旅)

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 翁云骞 通讯员 詹柴

凌建刚在象山源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开展红美人柑橘采前技术指导。

能“呼吸”的杨梅保鲜盒、一台可顶300多人工的超高压虾贝脱壳机、像新生儿一样完美包裹住桃肉的“网红”蜜桃果冻……这些脑洞大开的成果,都是今年获奖的“省农业科技突出贡献者”、宁波市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所长凌建刚研究员牵头研发的。

新产品开发案例

从半路出家的农科检测员,到农户眼中什么问题都难不倒的保鲜“大咖”,凌建刚用二十年如一日的热情与专注,拓展着农产品保鲜加工的技术边界,并使之成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强大引擎。

有人说,食品保鲜加工就像变魔术,能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在凌建刚看来,最厉害的“魔术师”是创新——从农业供给侧改革出发,由科技创新入手,我们这片土地还将发生更多神奇的变化。

沉下来——

“一定要帮村民把杨梅保鲜这件事干成”

寸头,眼镜,衬衫。初见凌建刚,一股工科学者的气质扑面而来。

2006年,凌建刚还是农科院检测中心的一名检测员,一次偶然的工作调动,他来到新成立不久的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担任负责人。

“不仅缺人,也缺课题,方向是什么更不明确。”从零起步,凌建刚一边给自己鼓劲,一边四处调研走访。他了解到杨梅、枇杷、水蜜桃这类特色农产品虽然风味独特,但采摘后损耗较大,农户对保鲜的需求十分迫切,而当时,正值物流行业起步,市场上尚无太好的保鲜技术方案。“干脆,就做果蔬保鲜!”

2010年,加工所杨梅保鲜课题获宁波市农业重大专项支持,凌建刚选定象山县泗洲头镇下马岙村、墩岙村作为杨梅保鲜示范基地。地处偏远,凌建刚和同事们果断决定——驻点!

几公里的直线距离,现实中却是兜兜转转的山路十八弯。“山高路远、物流不便,这也是山里的杨梅长期走不出去的原因。我们当时就下了决心,一定要帮农户把杨梅保鲜这件事干成。”

凌建刚设计的核心对策是气调保鲜,简单来说,就是在采摘点周边建设保鲜冷库,同时,研制气调贮运保鲜箱,让杨梅持久鲜活。“这个箱子光原创设计就有十几处,如何实现层层堆叠?怎么方便提拉运输?都申请了专利。”凌建刚指着工作室的一排气调箱告诉记者。

面对村民的疑惑,凌建刚亲自带领技术骨干上梅山、下冷库,拣杨梅、测指标,手把手教梅农操作。“有一回,我们在村里呆了七天七夜。早上五点起床,晚上七八点才吃上晚饭。那段时间啊,脑子里全是杨梅。”他笑着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蹲守”了两个杨梅季后,新型保鲜技术正式在泗洲头的杨梅种植基地投入应用。而今,在各项保鲜技术与创新装备的保驾护航下,杨梅保鲜时间最多可达到25天。

“技术是硬碰硬的,关键是要找准产业的需求以及保鲜加工的突破口,大胆创新!”凌建刚告诉记者,这些年,加班加点早已成为所里的常态,凌建刚带领团队愣是靠着一个课题一个课题的凿,把杨梅、葡萄等一批保鲜“硬骨头”给啃了下来。最好的时候,加工所一年的课题经费就超过1000万元。

凌建刚指导宁波市科技新苗(镇海中学)开展幼果高值化加工实验。

跑出去——

“不接受市场检验,再好的技术也没有说服力”

保鲜技术灵不灵,最有发言权的是农户。除了日常搞科研,凌建刚最常去的就是田间地头和农产品加工企业。他风尘仆仆的身影,成了大家眼中农科人最生动的写照。

凌建刚相信,干农业的既要吃得了苦,也要能跑得出去。“跑出去,你才能收获更多信息,这个时代,信息太重要了!”

长期和农户打交道,凌建刚结交了不少朋友。他的手机里,密密麻麻存了好多农户、经销商的电话,打开微信,最活跃的,也是一个个农产品保鲜技术群。

“不接受市场检验,再好的技术也没有说服力。”凌建刚告诉记者,和一般意义上的科研项目不同,保鲜技术从立项开始,就和企业绑在一起。“企业是主体,我们作支撑。以我们发明的鲜活农产品驯化预冷装备为例,可减少贮运损耗5-10%,降低能耗20%,实现间接经济效益18.51亿元,直接经济效益1.2亿多。”

不仅解决技术难题,有时还要当“销售顾问”。东钱湖的蓝莓成熟了,怎么提高附加值?凌建刚亲自过去蹲点调研;象山“红美人”每季都产生大量次果,如何加工再利用?“我们和农户一块找问题、报课题、接天线,一来二去,成果有了,市场也打开了。这几个月,光‘红美人’智能产地加工基地我们就跑了十多趟。”凌建刚说。

这些年,凌建刚带领团队几乎跑遍了宁波所有乡镇,看场地、谈项目、出点子。与此同时,闲不住的凌建刚还主动请缨,组织农产品保鲜加工培训。活动是纯公益的,付出的精力却一点不少。请专家、排课程、当讲师……凌建刚忙在其中,乐在其中。“通过线上线下的交流培训,我们把全省全国的农户和专家都连接到了一起,大伙儿互相探讨,同步进步。”

凌建刚带领新型果蔬汁创新团队开展蔬菜汁非热杀菌实验。

走前列——

“把‘味道’这件事做到极致!”

“这款果汁采用了果酒稳态化及防褐变等多个关键技术,可以说是最大限度保留了鲜榨水蜜桃汁的香甜风味,大家尝尝看!”最近,在奉化区举行的一场主题沙龙上,凌建刚化身“带货主播”,推介起了团队与当地企业合作开发的多款水蜜桃深加工产品。

我国农产品加工行业市场规模已超20万亿,这对广大农户和农业科技从业者来说是巨大的机遇。不管是传统的贮运保鲜,还是像水蜜桃这样的全产业链深加工,在凌建刚看来,其实都是一个目的,就是尽可能保持农产品的本味,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帮农户增收。

“味道才是农产品最大的竞争力。”凌建刚告诉记者,这些年,他和团队更新思路,不断钻研超高压等新兴的非热加工技术,保鲜路子越走越宽。

“我还专门给我们的第二党支部取了一个别名,叫‘味·道党支部’,目标就是把保鲜加工这件事做到极致。”凌建刚笑着说。在他的激励下,区区十余人的加工所于2018年入选国家蔬菜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正式进入农产品加工“国家队”,5人还入选了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计划。

食品需要保鲜,科研思路也要时刻保持“鲜活”。“社区团购、生鲜物流等新业态不断涌现,对农产品保鲜提出了个性化的新要求。有需求,我们就要做!”凌建刚带领团队从预冷、包装等关键环节入手,结合物联网等前沿技术,创新研发产地驯化预冷库、移动智能冷库、智能生鲜仪等一系列新装备及配套技术,订单络绎不绝。

脑筋活,善学习,是同事们对凌建刚的最大印象。克服年龄、外语学习等多方面的困难,获得正高职称后,凌建刚硬是在职读出了浙江大学食品科学博士学位;为加强与国际优势学科合作交流,他策划举办行业研讨会,积极争取到权威会议上作报告;每年暑假,他还化身“科技新苗”导师,和中学生一起泡实验室,研究水果蔬菜怎么做更好吃……“寻味”之途,“70后”凌建刚脚步不停。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最新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