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4名婴儿因食用雅培奶粉,感染坂崎克罗诺杆菌和新港沙门氏菌,其中1名病例死亡。
目前雅培已召回3款相关奶粉,曾销往中国。
中国海关总署发布公告,提醒消费者“暂不通过任何渠道购买”以及“立即暂停食用”美国雅培公司旗下相关婴幼儿产品。
奶粉“难民”
事实上,一直以来备受宝妈们追捧的进口奶粉,安全质量问题频发。
美国雅培曾因添加香兰素被罚909万、法国喜丽雅被查疑似存在沙门氏菌感染问题、西班牙查获8吨冒名品牌的奶粉运往中国等等,这些进口奶粉普遍不达标的质量,无形中给中国孩子造成安全隐患。
即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口奶粉依然是不少家庭的首选。
究其原因,是三聚氰胺的余震未消。
2008年,某国产奶粉品牌被爆添加化工原料“三聚氰胺”,喝了该奶粉的孩子不仅脑袋变大畸形,记忆力低下,智商下降,而且身体抵抗力差容易生病。
三聚氰胺事件,让30万宝宝患上肾结石,6名婴儿死亡。
“毒奶粉”毁了孩子们一生,也让父母们成为一群奶粉“难民”。
对国产奶粉的信任耗尽,宝妈们开始把期待放在进口奶粉身上。
国外奶粉进口量从2008年的10.1万吨,高速增长到了2016年的60.4万吨。
消费者通过各种途径,抢购港澳和海外市场的婴儿奶粉。
中国人在“国外抢奶粉”的现象,一度成为热谈。
庞大的奶粉“难民”群体,产生出独特的奶粉代购生意。
对此,为限制抢购奶粉,适当预留婴儿奶粉给本地居民,香港在2013年实施了“奶粉限购”。
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也推行了婴儿奶粉限购。
在限购令、洋奶粉问题的双重压力下,国产奶粉能否实现逆袭?
国产奶粉:机遇与挑战
当“洋奶粉”瞅准中国人钱包,占据一线市场时,国产奶粉也在苦心修炼。
和进口奶粉不同,国产奶粉占据本土优势,深谙中国奶粉消费的关键从来就不是一线城市。
新生人口多、生育率高的二三线城市,才是中国主要的奶粉消费战场。
国产奶企开始在低线城市开展线下渠道,采取经销商制及强地推模式,抢夺消费市场。
除此之外,奶粉安全事故频发,导致中国父母产生便宜没好货的心理认知。
国产奶粉精准抓住了消费者的心理,放弃低价战,纷纷涨价,销售数量猛增。
2019年,中国奶粉平均售价250元/900g,远超世界平均水平的150元/900g。
昂贵的价钱,却没有得到安全的品质。
一些商家利益熏心,制作“假奶粉”蒙骗家长,伤害婴幼儿。
2020年,湖南郴州市多名家长控诉,自家孩子在服用倍氨敏特医奶粉后,体重下降,成了颅骨突出的“大头娃娃”,患上了佝偻病。
一罐400g 的倍氨敏售价高达300元,许多家长一个月要花3000元给孩子买奶粉。
没想到重金买来的高价特医奶粉却只是一款含乳蛋白固体饮料。
更可恨的是,很多家长买来的“假奶粉”还是医生推荐的。
湖南的李翠婷因为孩子过敏源多,去医院就诊,被医生告诉“听说有那种给过敏孩子吃的特殊奶粉,叫氨基酸奶粉”。
李翠婷询问多家母婴店,给孩子买了特医奶粉,导致孩子发育迟缓。
把固体饮料当作奶粉来卖,明知道对孩子生长不利,依然向家长们推荐,这些生产企业和无良医生唯利是图,置幼小生命于不顾。
国产奶粉经历巨大危机后,正在重建信任。
一些不良商家却还在做着发财的美梦,打擦边球贩卖“假奶粉”。
经过十多年的整顿和严管,正规厂家生产的国产奶粉质量得到大幅提升。
时不时出现的“蛋白固体饮料冒充奶粉”的公共事件,却还在挑动家长和社会舆论的敏感神经。
给孩子喝到放心奶,是中国奶粉生产企业的责任。
海外疫情严峻,国产奶粉迎来巨大机遇,如何突出重围,是中国奶粉行业面临的挑战。
安全和品质,永远是国产奶粉崛起的关键。
母乳和奶粉的拉锯
商人总是逐利的,无论是洋品牌还是本土品牌,总免不了会有“漏网之鱼”。
安全和品质,对部分商家来说,却是可有可无。
于是有人就问了,奶粉问题频发,怎么不选择母乳喂养呢?
重重的现实困境,阻碍了母乳的喂养率。
在中国,母婴室数量的缺乏,成为部分宝妈母乳喂养的一大挑战。
据统计,我国所有城市总计拥有的母婴室数量仅为2643间,广东中山市,只有2.6%的工作场所配有母婴喂养室。
人们宣扬母乳喂养,却又瞧不起在公共场合哺乳的女性,不提供母乳喂养场所。
社会不理解、丈夫选择性忽略、家人意见不一,在得不到专业指导意见的情况下,女性要一边兼顾工作,一边还要母乳喂养,十分艰难。
奶粉自然就成了她们的救命稻草。
《中国母乳喂养影响因素调查报告》显示,我国6个月内婴儿纯母乳喂养率仅为29.2%,而配方奶粉2020年在中国的市场规模为2955亿元。
奶粉不断增长的需求,壮大了奶粉行业,进一步降低了母乳喂养率,让民众承受了高额的经济代价。
奶粉喂养,不仅要承担一定的经济压力,还要承受奶粉丑闻带来的恐惧。
想要打破这种困局,不仅需要奶粉企业重建信用体系,保证产品的安全。
政府更要加强监管力度,出现一次事故,就严厉处罚,和孩子生命安全息息相关的事情,再严格也不为过。
当然,对婴儿来说,母乳喂养更具有安全性。
不过,种种现实问题摆在眼前,不能仅依靠个人和家庭,还要求政府和全社会的努力。
与放产假和哺乳假相比,提供更多的哺乳室和哺乳时间,才是对职业宝妈最人性、合理的办法。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