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存内疚什么意思(《自主管理》8.嫉妒与内疚)

第8讲、嫉妒与内疚 作者:著名国际心理学家李全春

有一位咨客向我咨询说:我容易嫉妒别人,也容易被别人嫉妒,这是怎么回事呢?

嫉妒别人和被别人嫉妒有所不同,嫉妒别人是在痛苦的折磨自身,而被别人嫉妒,则未必不是一种心理享受。

内疚什么意思

具体怎么讲呢?

有嫉妒心的人,自己不能完成伟大事业,便尽量去低估他人的伟大,贬抑他人的伟大性使之与他本人相齐。

嫉妒别人没有前途,因为他前进的原动力——心灵发动机生满自私的铁锈,嫉妒别人是一种痛苦。嫉妒者所受的痛苦要大于痛苦中的任何人,他自己的不幸和别人的幸福都会使他痛苦万分;因为自己失去了视力而诅咒光明是卑鄙的。

那该怎么办呢?要让嫉妒之火熄灭,莫让嫉妒之火烧焦了你透明的灵魂。

其实,每次嫉妒别人之后,我心理也非常内疚,而且更加痛苦;可就是不知道该怎么弥补。

心存内疚的人,表明你是有心的,只是在行为上——修补人格性情的决心,十分不积极而懦弱。

我这人可能就是行动能力弱,那怎么才能把这种心理内疚转变为人格的修补呢?

内疚分许多种。发生了芝麻大小事情,太过善良的人,便将他们看成世界末日的来临,把一切错误抬来放在自己心中,默默地折磨自己的心身,长久这样,就会影响到往后性情上的不能释然和开朗,甚至成为疾病现象。

我这一身疾病可能就是这样积累起来的。可很多时候是误会、急躁、不耐烦导致的,但别人不能理解。

既然自认为做了对不起他人的事,或只是处于误会、急躁、不耐烦等情况下而造成的人际僵局,为这痛苦更不必。

只怪自己当初太狂妄,太任性,那这僵局已经造成了,除了痛苦还能怎么办呢?

解铃还需系铃人。既然当初有这份狂妄和任性,进而就应有同样的勇气和良知,去诚心道歉说明,使这冰冻的疼痛化为和风。

亲人应该能够谅解,朋友和同事就不好说了。

对于父母、手足、同学、朋友,如果真正背负着那么沉重的歉疚感受,而这种感受如果积压太久,对于心身的伤害都会很大。解决的方法,靠道德人品,内心真诚,痛下决心,只要付出一片至诚,对方是会谅解的。

那如果对方不能谅解呢?

如果对方仍不肯谅解,可能涉及金钱,那么分期分年分月,欠债还钱,不占他人血汗便宜,才是实事求是。不是金钱的事情,是因为感情。

情感的欺骗自然又是一种。用真真假假的情,拿来游戏人生,造成他人遗憾终身,自己虽然悔恨,总是伤德损人品,该当是随你一辈子的报应。自己应以此来吸取教训,修心养性。

我知道是自己错了,也诚心诚意的道歉了,但他就是不能原谅,还记仇,还怨恨,这该怎么办?

芝麻大小之事,发展成仇,自己存心道歉,他人不肯原谅,也是常见的事。这件事,涉及双方胸襟和本身性格。强求不必,尽心在我,尽情尽义而对方仍不能化敌为友,那么更不必痛苦,在你心中他是友,而在他心中对你有仇,谁有仇恨谁痛苦。

有些事未必就不是福,故不必内疚,比如欺负。在童年时欺负同龄人,特别是聚众欺负同龄人。其结果很可能推出一个伟人。免费推出,是被欺负者的福。

可我总是懊悔自己的所作所为,很多事做过之后总是不满意,这该怎么办呢?

如果大脑健全,就别用懊悔来自我折磨。大脑健全的特征,就是具有兴奋与抑制过程互相转换的灵活性和平衡性。大脑如果总是被一种不愉快的思维所占领,长久这样,就会出现麻木现象,严重的还会造成失常。

为了过去遗憾、忧伤、懊悔,并不能改变过去,更不能创造未来,它只能给今天造成不必要的负担。懊悔过多,还会把自我对未来的追求磨灭。

懊悔与懊丧之间往往紧密相连。懊悔的时间一长,就会转化为懊丧。终日为过去的不当行为失误而悔恨,沉溺于懊悔、后悔不已之中,无形的折磨着自己的精神。

因为稍有懊悔、懊丧之心,就会清晰地再现挫折情境,对不良情绪体验无疑会愈来愈深。

不要懊悔,现在就是机会。不遗忘过去,要学会“吃一堑长一智”,下一次就一定能达到目的。

我有时候很恐惧,这是什么原因呢?

恐惧缘于无知,缘于不明事理。懂的常识,明白事理就不会恐惧了,或知道为什么恐惧了,就不会为恐惧而恐惧了。

我也想幸福,并不想这么痛苦,有什么办法呢?

要想幸福,就不要过多地在别人面前诉苦。向别人诉苦的过程,只得到了一点别人的同情,主要是再次体验了自己所遭遇的不幸。早上醒来最好立即起床,免的胡思乱想。如果在床上留恋不起,把一切烦恼的事加以回忆,那烦恼、忧愁便一天都离不开你。

人强在于度量,受得了,忍得住,装得下;人贵在于大气,想得开,拿得起,放得下。

我总觉得自己整天忙乱不安,做完的事情不能放心,正在做的事情不能安心,不知这是什么原因?

做完一项工作后,就应放手。人生包括许多项目,我们不能因为某一项目而影响其他项目。做完一件事情,就应放心,不必再去想它,休息一下,或者放手做另一件事情。把许多项目混杂在一起完成,是让人忙乱不安,不能安心做事的一个主要原因。

___摘自著名国际心理学家李全春教授著自主学系列《自主管理》第8讲:嫉妒与内疚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最新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