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喜欢闲扯的配方师Rex又来啦。
一转眼已经到了八月,然而天气依旧没有要凉快下来的架势,而且上海又开始淅淅沥沥地下起了雨,仿佛梅雨季节再现。
这种时候要谈护肤,总希望有个能一网打尽的成分,一层叠一层确实难受地不行。
看来看去,还是维A醇最好使,除了抗老之外,它在美白和祛痘方面也卓有成效,不知道买什么产品的时候,弄个维A在脸上总是好的。
但有句话说得好:旱的旱死,涝的涝死。
别看今年维A醇那么卷,国产的维A醇产品一支接着一支,总有一大批小伙伴是和维A无缘的,别说高浓度了,正常浓度都有点胆战心惊,平时只能靠点维A醇衍生物续命。
维A醇衍生物嘛,转换效率并不是很高,有时候聊胜于无,而且用的时候总有点不甘心:凭什么人家用的是维A醇,我要用这个看起来low low的衍生物?
蠢蠢欲动的小心思,就是这么一点一点起来的。
还有什么其他的方法,能让脆弱的皮肤享受到类似维A的好处呢?
这两年很流行的类维A成分就成了香饽饽,它们各个在功效上都宣称和维A醇类似,机理嘛,很多用的也是偷桃换李的方式,来蒙蔽皮肤细胞,激活维A受体产生信号反应,引发一系列和维A一样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但这些类维A成分到底管不管用,相应的产品值不值得买,还得来一个一个细说,所以我这不就来了嘛。
补骨脂酚如果要评谁是最接近维A醇的“李鬼”,那补骨脂酚肯定当仁不让。这个墙外开花墙外香的家伙,早在2018年的时候,就已经被著名的Allure 网站点评为将来最火的成分,和大麻提取物并列。
也难怪,因为它和维A醇实在是有点像兄弟(上面是补骨脂酚,下面是维A醇)。
话说为啥它不在墙里香?
因为国内到现在还没有批准这个成分,很多国内的品牌配方都储备好了,就等今年新规执行,慢慢放开对原料的限制,然后就可以大胆玩耍起来了呢!
补骨脂酚可不只是长得像维A,功能也非常类似,比如从DNA新品的数据显示,它引发的皮肤一系列基因表达,和维A醇是几乎一样的,甚至还有些数据显示它促进胶原蛋白再生的能力,比等量的维A醇更强一些。
另一个证据,则是经常被人拿来说道的一篇BJD文献,里面用同等浓度的补骨脂酚和维A醇来进行临床研究,发现在皱纹减少方面基本类似,但补骨脂酚引起的皮肤泛红、刺痛和脱屑的现象更少。
这不就是——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的经典例子吗?
一大波产品肯定在路上,比如一直在研究维A醛的雅漾,也凑了个热闹,加入了含量不低的补骨脂酚,再加上它们家的维E衍生物专利和甘油亚油酸酯/亚麻酸酯,温和抗老没跑了。
刚被联合利华收购的宝拉,以及来自西班牙的英诺,它俩的补骨脂酚精华,就有点奇葩,是搭配着维A醇一起加的。宝拉的精华由0.3%维A醇和2%的补骨脂酚,而英诺的那支,是0.25%的维A醇和1%的补骨脂酚。
总觉得有点逗你玩的意思:明明可以代替维A醇,还把维A醇拿过来陪跑?
实际上这里面另有玄机:根据一些文献,大约4倍的补骨脂酚就可以稳定维A醇,使其不会被轻易降解,不管是使用还是储存都更方便。
所以这两位姐妹,说白了还是维A醇精华是吧,敏感肌白高兴一场……
补骨脂酚除了能抗老,和维A醇一样,它也祛痘,所以在Noreva的这一支祛痘产品里面,也加入了一丢丢的补骨脂酚,也算是实现了它多面手的使命,反正油皮用起来是非常舒服了。
对于很多天然品牌,自然非常喜欢补骨脂酚这种比维A醇看起来天然的东西,像英国的REN也在它们家的抗老面霜和精华油里面用上了补骨脂酚,而且还搭配了个等会讲的“三叶鬼针草提取物”,可能是觉得一个李鬼不行,就来俩。
紫苜蓿提取物(Vitanol)讲完了最像维A醇的补骨脂酚,接下来就讲一些有点神似的家伙,像这个Silab出品的紫苜蓿提取物,历史还蛮悠久。
但当年维A醇都没啥产品在用,别说你这个类维A成分了,但今年嘛,就看到有些品牌开始用它试水了。
Silab 当年也很拼,把这个成分和维A酸去做基因芯片的研究,发现有一些和抗老有关的指标上,确实有相同之处,但肯定不如补骨脂酚那么神似。
还好紫苜蓿提取物足够温和(就是个多糖类似的成分),敏感肌用很高的量都没事儿。
人体实验嘛,4%的紫苜蓿提取物可以和0.15%的维A醇比拼,成绩也不错了,达到了入门级维A醇的水平,对很多皮肤敏感而无法尝试维A醇的朋友来说,这就是救命的药啊。
像香奈儿和菲洛嘉这种偏贵妇的品牌,早早就看上了紫苜蓿提取物,而国产的新锐品牌时律,也把紫苜蓿提取物当作主打成分,并且标明添加量是4%,再加上10%的乙酰基六肽-8,敏感肌抗老相当合适。
三叶鬼针草提取物 (Revinage)名字听起来很酷的三叶鬼针草,外表也挺其貌不扬的,可能就和路边的小草差不多,但是它也是个正儿八经的植物维A呢。
由于这种植物提取物里面含有植酸,可以激活皮肤内的类视黄醇受体(RXR),所以激发的细胞信号,和维A醇差不多,算是个神似的成分吧。
从细胞实验看,虽然促进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的能力不如维A酸,不过和同浓度的维A醇偶尔也能打个平手。
只不过到了人体实验,感觉成分供应商有点心虚,用的是2%的三叶鬼针草提取物和0.3%的维A醇棕榈酸酯这个弱鸡去比较,总有点胜之不武的意思(也没全胜……)。
不过大家也可以习惯了,类维A成分嘛,只能说解决了温和度的问题,在有效性方面和维A一对一抗衡,还是有难度的,没事加个多肽或者玻色因,勉强可以扳回一局吧。
刚刚说过的REN的两支产品,用了补骨脂酚还不过瘾,三叶鬼针草也加了进去,而凯诗薇的视黄醇则有点凑热点,明明已经有了视黄醇,加这玩意儿闹着玩的吧。
国产的Grasus主打植物护肤,把三叶鬼针草当作主打抗老成分,还算说得过去,另外还有袋鼠花提取物(娇韵诗同款)和一些植物干细胞成分,也是个玩植物的高手。
黑莓叶提取物 (SymMatrix)最早知道黑莓叶提取物,大概是来源于前两年大宝出的一支抗老精华液吧。
这个成分来自Symrise,我还真没看出来它和维A醇的机理有什么相似之处,可能是具体功能上,都可以减少MMP(基质金属蛋白酶)的产生吧,但——这样的成分不是很多吗,都能叫植物维A醇了吗?
唯一和维A醇有点关系的,可能是它们家拿这个成分和维A醇去做了体外实验,发现好像是可以一拼?只不过在浓度上,黑莓叶提取物需要添加到维A醇的10倍左右吧,也就是说1%的黑莓叶提取物,大体上和0.1%的维A醇类似。
还是维A醇好一点,哦?
尽管不算很强,但对于很多偏植物系的品牌来说,这个加一点,那个加一点,叠加的效果应该还可以。
比如大宝的这支精华,搭配了BASF的一个植物抗老成分Lys'lastinetm™V(雅顿橘灿也用过)来实现提拉紧致。而Fresh的红茶紧身衣精华,则用多肽来搭配黑莓叶提取物,再加上即时成膜剂,用了就变成小V脸。
新锐品牌神秘博士则把相对温和的HPR和黑莓叶提取物给结合起来,同样也比较适合敏感肌,看来大家都有自己的小绝招啊。
乌头叶豇豆籽提取物(Vit-A-Like)很多时候成分都默默无闻,如果有哪个爆品带它飞,那么它也就变得出名了。
像这个长得和蔬菜名字差不多的乌头叶豇豆籽,平时我八辈子都碰不到,但科颜氏紫玻A面霜一出,它就出圈了。
科颜氏那款面霜,名字叫紫玻A,不过并没有真正的维A,用的是这个提取物来代替维A醇。
至于这个成分是不是真的和维A一样强大?
供应商BASF也认真地做了一次临床试验,它们把5%的Vit-A-Like 和0.25%的包裹维A醇进行了对比,发现效果还真差不多,大家在2个月后的皱纹改善方面确实有的一拼。
但仔细一看,这0.25%的维A醇,用的是包裹的成分,按照普通包裹成分10%活性物的添加量来计算,真正的维A醇浓度只有0.025%左右,这么低的浓度,很多人平时看到都不会鸟它吧……
而Vit-A-Like的浓度足足是维A醇的200倍,才能达到差不多的效果,这……
总之,由于这个成分相当冷门,效果嘛只能说凑合,除了科颜氏的紫玻A面霜,用它的产品就很少了,比如薇姿的一款保湿霜以及德美乐嘉的一款夜间乳液,都不是特别出名。
同志还需努力啊!
肉豆蔻酰九肽-3 (Retinopeptide 189)刚刚说了一大堆类维A成分,基本上都是植物来源,果然植物的世界还是相当丰富多彩的。
而在传统的那些活性物中,同样是多面手的多肽,居然也有一天可以来模拟维A醇的结构和效果,这个肉豆蔻酰基九肽-3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由于它的结构足够复杂,可以部分模拟维A的效果,在信号通路方面居然也有80%左右的想私信。体外皮肤实验中,5%的九肽能够和0.1%的维A酸效果类似,这个确实还挺了不起的,可惜后续并没有更深入的临床试验跟进。
虽然关于这个多肽可以找到的资料比较有限,不过The Ordinary 家族似乎对这个成分比较青睐,比如NIOD和Hylamide这两条高端线,都有不少产品用了九肽。
猛药代表的PCA Skin 也有好几款用了它,甚至在0.5%的维A醇精华里面也把它拿出来溜了一圈。
这么一大堆成分看下来,似乎与维A醇无缘,也不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近似或者可以部分替代维A醇的成分依然有(完全取代不太可能)。
反正大家都是为了实现皮肤又白又嫩的,白猫黑猫,能抓老鼠的就是好猫。
类维A成分的最大优势就是不需要耐受、温和度高以及几乎没有光敏性(白天可用),就算从效果上来说,现在还不能100%等同于维A醇,但不少产品已经开始用起鸡尾酒配方的思路了,给你来个超级大杂烩,还怕干不过维A醇吗?
最新评论